农村初中班主任工作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的思考

2020-12-08 04:42:47
魅力中国 2020年31期

(甘肃省和政县第五中学,甘肃 和政 731200)

一、目前农村初中德育教育的现状

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历来是教育工作者十分关注的问题,随着学校教育的多次改革,农村初中生的道德现状总体上看趋于良好的发展,但是由于受到多方面不良因素的影响,农村初中德育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形式化问题严重

初中作为义务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决定着学生是否可以进入到下一个阶段的学习中,教师、家长和学生面对中考,有着相当大的压力。农村初中生面对农村有限的教育资源,以及迫切想要走出农村接受更好的教育,使得他们只侧重于学习成绩,从而忽略了学生道德素质方面的培养,造成德育教育成为了形式化的口号,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但是随着国家教育政策的不断改革,我国评定人才的标准不再只局限于高分数,而是要求人才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

(二)教育形式单一

初中阶段在学生的求学生涯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也是学生青春期发育的初级阶段,这一时期学生没有树立完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并不具备清楚辨别是非的能力,还需要教师对其进行有效的引导。但是部分农村初中班主任对于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大都以理论的形式进行授课,高深晦涩的理论知识比较抽象化,学生很难进行充分的理解,自然无法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三)教育方向高度化

个别农村初中班主任在进行德育教育的授课中,喜欢引用名人事迹,但是对于农村初中生而言,这些历史名人太过遥远,事迹难以引起学生共鸣,德育教育自然无法有效的渗透到学生的精神世界。农村初中班主任在开展德育教育时,要从学生日常生活出发,紧贴生活实际进行道德规范的宣传,比如孝敬父母、尊师敬长、团结同学、诚实守信、独立思考问题等。

(四)农村留守儿童

近年来,城市发展进程的加快,使得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加,父母面对工作的压力以及城市高昂的教育费用,不得不将孩子留在农村,交由老人照顾,老人无法侧面辅助班主任进行道德素质的培养。同时部分农村教育资源落后,教师数量、班级数量、课程安排不匹配的情况普遍存在,使得班主任工作量大大增加,在教授基础文化学科的同时还要管理班级,没有精力开展德育教育工作,长此发展,就导致农村教育中对德育教育工作的不重视,只看重学习成绩。

(五)初中生青春期问题

初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同时青春期的各种问题初漏端倪,比如讨厌上学、厌烦沟通、逆反心理等,这个阶段的学生遇到问题,开始尝试自己解决,但是由于缺乏对事物的认知以及成熟的判断力,容易被社会不良因素影响,所以班主任必须正确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农村初中班主任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方法

(一)了解学生动态,进行差异化教学

初中生的学习能力、思维方式等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在德育教育的开展过程中,要求农村初中班主任必须正确看待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这样才能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引导。例如,个别学生在平时学习中,注意力不够专注,此时班主任可以邀请学生谈话,找到导致这种问题的原因;发现学生生活中遇到问题从而导致无法认真学习的,班主任可以通过家访的方式了解原因,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培养其独立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在实际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已经潜移默化的将德育教育的概念及具体原则渗透给学生,有助其身心健康发展。

(二)教师以身作则

多数农村初中生属于留守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父母无法及时提供帮助,学生每天接触最多的是学校教师,因此班主任对于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关键的作用,班主任在具体工作的开展中,要以身作则,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想道德素养。例如在开展集体荣誉感这一德育教育的过程中,首先是进行理论知识的授课,然后可以通过具体的活动,比如和其他班级进行拔河比赛,让学生感受到集体荣誉的重要性,同时提高了班主任在学生生活中的参与感,以后学生遇到问题,才会积极寻求教师的帮助。

(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拒绝偏爱教学

每个班级的学生水平都不相同,成绩优秀的学生固然能获得教师的青睐,但是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是不可避免的,班主任德育教育的工作要以此为出发点,不能单纯以学习成绩的好坏区别对待学生。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班主任在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平等的建立师生关系,做到不偏爱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进而提升每一个学生的道德素养。

结束语

针对以上分析可知,农村初中班主任在工作中有效的渗透德育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班主任要不断加强班级管理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初中生良好的学习态度,最终确保其可以顺利通过初中阶段,进入到下一个阶段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