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2020-12-08 04:42:47
魅力中国 2020年31期

(湖南省邵阳市第十二中学,湖南 邵阳 422000)

计算能力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必须具备的一种学习素养和基本能力,对学生的各方面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计算能力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归纳和转换的能力,学生能够把本来复杂、抽象的数学知识通过数学方法转换为便于理解的数学公式,通过计算快速高效的得出结论。计算实际上是一种演绎推理的过程,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计算内容,在初等数学阶段中,计算主要包含了四则运算,整式、有理式、根式运算,指数、对数以及三角函数运算。而教师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摆正学习心态,杜绝负面情绪的出现。第二、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不断练习。第三、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内容和方式的优化。总而言之,初中数学教师必须要采取各种更为科学的、合理的教学措施,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并不利于学生计算能力的发展提高。首先是部分初中数学教师固守传统教育思想,在教学中喜欢以自我为中心,没有给学生提供表达自我的学习空间,学生在这种被动式学习环境下只能跟随教师的思维去进行学习,压抑了学生的思维成长,学生不能独立自主进行计算学习,也就无法很好地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了。数学计算本来就是一个枯燥乏味的过程,而许多数学教师并没有针对数学计算进行教学内容和方式的优化,教学模式单一老旧,这就在无形之中增加了计算教学的难度,不仅无法调动学生对数学计算的热情与兴趣,还容易让学生对计算产生恐惧心理,不愿意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学生得不到成长,教师的教学工作也受到极大影响,这就得不偿失了。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措施

(一)开展数学计算比赛,激发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

初中学生年纪较小,彼此之间容易存在一定的竞争意识,而竞争意识对于学生而言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运用得当,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合理开展数学计算比赛,激发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例如初中数学教师在教授湘教版七年级上册中的《一元一次方程》这部分知识时,就可以立足教学内容,进行比赛问卷的设置,然后设定比赛时间和比赛排名,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运用所学知识完成计算。教师最终再根据学生的计算时间和计算正确率进行名次排名。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为了获得比赛胜利,取得较好的名次,就会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我,最终在一次又一次的比赛中提高了自己的数学计算能力。

(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合作交流中促进学生成长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以学生为核心,相较传统教学模式而言更符合学生实际,是一种十分简单高效的新型教学模式,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还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合作交流中促进学生的成长。例如初中数学教师在教授湘教版九年级下册中的《概率》这部分知识时,就可以根据学生们的学习基础、兴趣爱好等,合理分配,组成多个人数相同的学习小组,并设立小组组长。这样小组长就可以合理分配学习任务,确保每一位组员都能够参与其中,在不同思维的碰撞下更加快速高效的完成计算任务,掌握概率的相关知识。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作为一个引导者,当小组也无法解决问题时,教师再进行教学辅导,就可以加强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既培养了团体合作意识,也促进了自我的发展,而教师也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后续更为复杂的教学之中,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学习循环。

(三)立足学生实际建立评价机制,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评价机制是任何教育体系中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合理完善的评价机制不仅对学生有着重大的影响,对教师的教学工作也有着帮助。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立足学生实际建立评价机制,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首先教师要在日常学习上给予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搜集每一名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计算成绩、师生互动情况等,并将这些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给予每一位学生一个较为合理的评价。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教师除了言语上的不断鼓励外,还可以适当进行一些物质奖励,如文具、零食等,让这部分学生能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继续学习。对待表现较差的学生,教师也不要采取批评式教育,而是要多与其沟通,帮助学生认识错误,端正学习态度,在教师的引导下克服问题,不断提高自我计算能力。

三、结束语

计算能力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必须要掌握的学习能力,初中数学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就必须要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抛弃传统教育思维,学习更加科学的现代化教育理念,掌握相应的教育手段,构建一个更加高效化、科学化、系统化的数学课堂,克服以往存在的各种教学问题,让学生能够在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下进行数学计算,最终在初中数学教师的不断引导下提高自己的数学计算能力,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