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探究

2020-12-08 04:42:47
魅力中国 2020年31期

(二连浩特市第二中学,内蒙古自治区 二连浩特 011100)

本文通过对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结合当前初中学生的心理现状,利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求学生能够达到生物知识和心理健康的协调发展。

一、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培养正确价值观

随着学生升学压力与应试教育难度的加大,最近一段时间,有关于初中生自暴自弃甚至放弃自己生命的现象屡见不鲜,这让人们不得不对当前教育模式进行反思。初中生物课程的学习内容十分丰富,并且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与此同时,新课改的出现要求生物教学要让学生们对生命价值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与掌握,具有生命意识。这便要求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向学生进行生命价值观的讲解,教育学生要对大自然怀有热爱敬畏之心,学会感受自然的风采,感恩大自然带给我们生命的馈赠;并且要热爱生命,充分体会生命不易,善待生命,并且树立学生正确的生命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

比如,在教学“保护生命多样性”课程时,生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播放视频,运用倒计时的手段将国内已经濒临灭绝的十种动物剩下的数量进行播放,最后世上仅剩下人,那该是多么恐怖的情形。当初中学生充分认知到自身熟悉的动物仅仅剩下几十只甚至十几只时,会更加清晰的了解每一个生物本身的价值,深刻了解每种动物都有生存的权利。因此,人们要主动参与动物生命保护中,保护生物,也是在保护人类本身。促使学生在认知生命的同时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树立人生正确的价值观、生命观。

二、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进行亲子关系教育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心理与身体都会发生变化,自我意识会显著增强,他们会开始学着用自己的角度与眼光去对周围的环境与世界进行观赏,在心理方面上既渴望自主、独立,又希望自身被理解、被关注。但这一时期是建设融洽和谐亲子关系的主要阶段。随着社会时代的转型,单亲家庭、空巢家庭以及留守儿童数量急剧增多,从而会导致学生心理产生明显变化、亲子感情变得淡薄、隔代教育等现象,导致目前有很多家庭已经出现了各种亲子问题。

比如,在教学“人的生殖与发育”课程时,教师在对受精过程进行讲解时,一次的生殖活动会直接诞生出几亿只精子,在这群精子中最优秀、生命力最顽强的便会最先与卵细胞进行结合,从而变为受精卵,意味着生命的诞生。因此,生命是父母给予的,也是最优秀的冠军,每一个人都要充分相信自己。教师在生物课堂上对课程讲解分娩时,可以用视频播放母亲分娩时的场景,随着手术时间的推进,生物教师可以适时讲出“母亲分娩时不仅仅要忍受十多个小时的痛苦,身体同时还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与此同时,教师应当及时普及生物知识内容。受精卵诞生一直到胎儿出生,大致需要280 天,会给母亲的身体与身体带来严重变化,尤其是怀孕后期,不论是运动、睡觉、吃喝还是新陈代谢、血液循环,母亲都需要同时承担两个人的压力。等到了分娩的时刻,每一位母亲都是冒着巨大的生命危险生出孩子。由此可知,孕育生命是非常伟大与艰辛的事情,每一个人都必须牢记母亲生育的恩情,父亲养育的恩情,应当对父母具有充足的体谅、理解与尊重,不要因为一时冲动,就伤害了亲子之间的感情。

三、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对青春期心理知识进行普及

随着时代的发展,不良视频、不良文章以及不良图片遍布整个网络系统,初中学生如若无法抵抗诱惑,就会出现青少年性犯罪、学生妈妈、早孕以及太早性行为等现象。这些事情不仅会给当事人造成身体伤害,还会给心灵带来极其严重的伤害。

比如,在教学“青春与健康”课程时,生物教师应当准备几节课,为初中生普及性知识,使其正确了解男女生理功能以及生殖器官的结构形态,同时让初中学生保持平常心看待月经、遗精等生理情况。与此同时,还要让学生正确掌握护理与保健的方法原则。初中生一旦懂得受精卵发育形成的过程,就会懂得基本生理常识,例如性器官会分泌性激素等,可以充分消除初中学生对性知识的神秘、好奇以及羞涩,同时保护爱护自身器官。生物教师还必须对性心理、性病、避孕、早孕、与异性交往过于密切、性态度开放以及性自我保护意识不足等生理知识进行全面普及。保证初中学生正视自己在成长发育过程中遇到的变化与不适,及时积极调整自身心态,健康茁壮成长。

结束语

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对学生们而言缺一不可,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便尤为重要。生物教师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不应该仅仅单一对教材知识点进行讲解,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适时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与教师应当对初中生的心理问题产生足够的重视,及时发现初中生心理出现的问题,对其心中出现的各种疑惑以及不良情绪进行有效排解。保证初中学生在成长发育过程中保持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情绪,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生命观、价值观,健康积极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