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华安学校,江西 南昌 330029)
广义的文化包含了人类创造的全部物质与精神的财富,按照英国人类学之父爱德华泰勒的定义,文化是一个社会成员所得到的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其中包含了信仰、艺术伦理、法律、习俗等。其主要核心为将各种知识充当精神产品,其实质是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是民族精神发展的内部力量。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不断提醒着我们:如果一个民族忽视了传统文化的弘扬,那么就表示这个民族将会失去发展的根基,同时还会失去发展的动力。中华民族能够做到源远流长的主要原因是,中华儿女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和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则是语文教学的根源和灵魂。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大多数的小学语文教师会忽视有关传统文化的教育,并且未将传统文化系统地加入教学体系中。长期以来,我国语文教学都处于应试教育的状态,将考试成绩作为导向的教学方式依旧存在。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指导,使得传统文化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这些问题造成我国传统文化与学生之间距离越来越远,同时还是导致当前中小学生缺少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感的主要原因。
想要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和环境,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班级中张贴各种优秀的文化作品,例如,文人墨客的书法、绘画作品、诗歌、格言等,或古代名人的趣闻轶事,这样,随着同学之间的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能够学习更多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室中设置一个小黑板,并要求学生轮流将自身收集的有关传统文化的知识展示在黑板上,供其他学生观看与学习。并且教师还可以有效地利用校园广播,定期向全体师生宣传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知识与故事,让学生能够在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学会更多的传统文化内容。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出的国学经典文章不但能够有效帮助学生积累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水平,还能够有效渗透中华传统文化要素。因此要求教师应该积极、充分地发掘教材中有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元素,并进行相应的整理和分析,从而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处理问题,通过不断地探索,逐渐落实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例如,在讲解“师生”这一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应该首先为学生详细介绍孔子的生平、成就以及故事,将其作为着手点,引导学生感悟传统文化中尊师重道的重要精神,使得学生能够与自身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学会尊师重道,传播传统文化对生活各个方面的积极影响。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来获得知识、促进成长,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关注阅读教学。首先,教师应该选取具有科学性的阅读文本,在选择阅读教材时应该偏向于对话式文本;其次,教师应该选择具有趣味性的阅读材料,吸引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阅读活动。例如,在讲解《晏子使楚》这一文章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话剧的形式,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朗读课文,在进行演出准备的时候,学生能够对故事的文化背景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还能有效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以此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使其获得良好的发展。
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是中国人民表达情感的关键渠道。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对各种传统节日的利用,有效整合现实生活元素,引导学生能够充分、深入地欣赏传统文化中的内涵。例如,在端午节到来的时候,小学语文教师引导学生收集有关于端午节的知识、故事、诗词与背景,并利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呈现学生搜集的内容。通过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学生们不但体验到了浓厚的传统节日气氛,并且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中华传统文化可谓丰富多彩,民间文化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布置假期作业:每位同学必须要收集5 副对联。开学后,让班级学生纷纷展示出自己收集的春联,然后和同学之间相互分享,让学生阐述对联的分类,有的春联是五六个字,有的春联则是十几个字。根据春联所贴地点进行划分,有的对联需要贴在正门上,有的对联需要贴在旁门上,还有的要贴在厨房和灶台旁等等。根据春联的内容进行传统文化宣扬,有的对联是歌颂美德的,有的对联是赞誉伟人的。在对春联进行统一归类划分后,学生便会对春联这个东西倍感兴趣,要让他们知道一副小小的春联里面隐藏着很多“秘密”。在这样的教育引导下,学生会不断的感受语言魅力,从而记忆相关知识,充裕语言储备。除了收集春联外,还可举一反三式的要求学生密切观察生活中的歇后语和民间谚语等,然后将这些记录下来,在以后必能派上用场。
结论:综上所述,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与价值,所以,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但能够有效加强学生对知识的了解,还能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小学语文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未来的学习发展,还承担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教师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应该从教学思想与教学方式等进行着手,利用文化氛围来创造和渗透文化知识,为学生引进传统文化,通过各种文化元素的作用,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学科素养和综合素质,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