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江西 南昌 330200)
小学生虽然模仿能力较强,但是欠缺朗读经验,在语文学习中,朗读的基本要求是读准汉字读音,把握好节奏、语速与语感,为培养他们的朗读能力,教师需结合其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展开朗读教学。对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针对朗读环节,教师应当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示范性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他们认真倾听与模仿读音和语气,使其掌握基本的朗读方法。并鼓励学生在朗读中自由想象,在头脑中形成文章描述的画面,使他们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中心大意与思想情感,为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
高采烈地跳来跳去,小青蛙说——学生接着读“荷叶是我的歌台”。指导他们正确发音。
在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对朗读不够重视,课堂上很少安排专门时间进行朗读训练,通常要求学生利用早读与课余时间来阅读,以至于他们朗读时间远远不足,朗读水平提升缓慢。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应该结合具体年级与教材内容制定朗读计划,合理科学地分配课堂学习时间与内容,课前五分钟引领学生自主朗读课文,使他们初步熟悉课文内容。而且教师要安排专门的朗读时间,根据实际情况控制在十至二十分钟之内,增加小学生的朗读时间,推动他们理解与记忆知识,使其朗读能力有所提高。
传统的小学语文无聊枯燥,只是当作一门纯粹的语言技能来看待,以知识灌输为主,比较关注学生对汉语知识的积累,应用方面通常局限于作业与考试,对他们朗读能力的训练则不够重视。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需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与禁锢,明确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朗读训练的重视程度与教学比重,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进行领读,或搭配背景音乐指导他们朗读,营造良好的朗读环境与轻松的学习氛围,而且针对不同课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从兴趣视角切入,积极发挥引导作用,使其主动参与朗读。
朗读并非简单的读准字音即可,有效的朗读应该携带自身情感,有感情地朗读,与作者内心发生共鸣,通过抑扬顿挫的方式感染听众,让读者、作者、听众三者融为一体,这才是成功的朗读。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需先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汉语发音知识,对他们普通话发声进行纠正与改善。然后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着重传授一些汉语朗读技巧,以固有的课文内容为依托,以学生能够流利、正确地朗读课文为基础,将感情融入朗读中,读出文中人物说话时的语气,引导学生揣摩人物形象,促使他们学会朗读,从而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为有效培养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不能长时间采用一种或几种固定的朗读形式,要敢于创新和改变,为其带来焕然一新的感觉,让他们对朗读训练始终保持浓厚兴趣与无线激情。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根据具体课文特点设计多元化的朗读教学形式与流程,指导学生以独立朗读为前提,灵活运用小组齐读、男女对读、分角色表演朗读与小组对读等方式,提升朗读环节的趣味性与吸引力,同时鼓励他们大声朗读,焕发学习自信,通过多元朗读活跃课堂气氛,使其朗读能力得到锻炼与改善。
针对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而言,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朗读能力,仅仅依靠教材课文与课堂时间是远远不足的,教师需结合小学朗读教学目标及他们的朗读水准与需求,适当拓展朗读空间,由课上延伸至课下,提升朗读训练的乐趣。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当围绕实际课文为小学生推荐一些经典的课外读物,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带来的便利,指导他们利用电脑软件、手机应用进行朗读训练,或者为动画片配音。当前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多参加学校举办的朗读竞赛、辩论赛、脱口秀、话剧表演等,让他们在朗读中收获更多乐趣。
趣味性的朗读竞赛活动也是我们培养提升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途径。老师给同学们进行分组,通过PK 评分模式进行竞赛。我会抽选几名同学做评委,其他同学作为大众评委,模仿电视节目中的PK 模式给每个学生的朗读作品进行评分。这样的教学活动一方面是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鼓励学生充分准备,读出水平;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同学们能相互参考借鉴,吸收好的经验做法,提高朗读的视野和水平。教师要对同学们在比赛中的表现多加留意,并做好点评指导。比如有的同学朗读的时候对节奏的把握不够精确,或者一些字词的发音太重,而另一些同学朗读的语调把握较好。针对学生的表现,老师去认可优点、弥补不足,引导学生吸收经验,取长补短,这样才能稳步提升朗读能力。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将朗读能力的培养当作一个长期任务来对待,以身作则,标准化地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模仿朗读和学习朗读技巧,通过多样化的训练形式逐步提高他们的朗读水平,使其学会正确朗读,享受朗读所带来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