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困惑与对策

2020-12-08 04:42:47
魅力中国 2020年31期

(安徽省宿州市萧县龙城镇郝店小学,安徽 宿州 235200)

引言

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我们很容易发现,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低下,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不高,导致教学质量严重下降。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数学课的课程课时在减少,而且很多成绩一般和较差的人不能接受新知识的学习。虽然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喜欢上课,做了很大的努力,但平均率和低分率仍然没有提高,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应该怎么做?只有搞好课堂教学,才能充分认识到教师和学习者的主导作用,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技能。但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产生恶劣一些困惑,需要一些有效的能解决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困惑的对策。

一、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中的困惑

(一)知识点太多,学生学不会

计算与解题交替进行教学,但是由于知识点较多,所有学生确实难以理解。很多学生对算术的理解非常到位,但是认为解题的学习难度更大。通常情况下的数学课总是讲究抽象、枯燥、统一、浮躁,学生学习计算的方法无外乎:验证、举例、模拟、学习。在实际的教学学中通常只是教师让学生之纸上谈兵,计量单位和几何图形的知识也往往只从嘴边教起,以计算代替应用,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大多已成为生活之外的空壳。

(二)在学习过程中忽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无论是例题还是习题的介绍或讲授中,教师都非常强调解决问题所需要的 数学解题技巧。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实际上经历了两个转变。从对实际问题的信息到有用的、抽象的信息再到数学问题,这是第一个转变。第二种转化是分析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用数学方法解决或求解它们,并在实践中检验。现在的新课本更注重第一次转化,经常教给学生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选择、整理出实际的数学问题。但是,当在进行第二次转变时,往往会一带而过,没有具体的实践,在这个转变中教师假设学生理解了生活情境,就会自然而然地解方程,而不需要分析数量关系。因此,一遇到需要两步计算的问题,学生就没有办法解决问题了。

(三)教学解题时,忽视学生的思维方式的培养

人的思维方式大不相同,因此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也会大不相同。但在实际操作中,只要学生正确地计算出了答案,教师就不会要求学生提供其他的解题方法。这样的教学反方法会导致很多学生没有研究问题的本质,也没有形成多种多样的的数学思维。

二、解决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中的困惑的对策

(一)分析教材,平衡解题课和计算课的比重

教师分析教材,确定学习内容是以计算机为基础还是以问题为导向。以解决方案为导向。如果是以计算为中心,那么提出的情境和问题就应该为计算服务,数量关系要尽量简单,有计划地进行解题练习,也是为了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如果说重点是解决问题,那么课堂上也会注重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所用的计算方法不应成为解题的绊脚石。

(二)强调数量关系,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在应用教学中,特别强调数量关系分析,有的学生在看完题后,马上就会看到题目的骨架,即数量关系。有的教师认为,新课程中的问题不需要量化比例就可以解决,但事实并非如此。所用的许多数量关系既是数学上的,也是生活上的,因为它们来自于现实生活中的情况。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需要和利用数量关系来认识事物、分析事物,利用数量关系来解决问题。由于这些数学知识的简单性和通用性,有助于小学生年龄段儿童的数学学习。

(三)为学生提供现实的、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数学建模是一个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需要一定的解题策略,如排序、列表、还原、假设、转化、猜测、实验、分类、比较等。虽然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数量关系分析来代替丰富的、图文并茂的解题策略的介绍,但我们也不能完全抛弃传统应用理论的精华。我国大多数教师都归纳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教给学生如何工作或建立模型、构造图或线段图、列举或提取条件、进行分析综合、提出假设、反向推断、转化等。这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澄清隐藏的关系,简化复杂的问题,帮助教师向同学们讲数学故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结语

因此,在小学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具体的数学问题,利用适当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形成较强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对学生的基础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