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浙江 杭州 311231)
说谎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研究发现3 岁甚至更小的儿童已能自发说谎,3-5 岁儿童说谎行为的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迅速提高,4 岁以后,儿童已经能够有策略地说谎,其说谎策略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1]儿童反社会谎言(为维护自身利益说谎)如果频繁出现不及时制止,会导致儿童依赖说谎来获得短期有效的自我保护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不主动的寻求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有效的人际交往策略,不利于儿童创造性和社会性的发展,长期发展甚至可能会成为问题行为。因此,本文试图从多个角度对儿童说谎行为进行分析,帮助家长及教育者了解儿童说谎行为,及时对不当的说谎行为进行教育指导。
说谎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说谎者的认知发展。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学前教育阶段的儿童基本处于前运算阶段,这一时期的儿童以自我为中心,思维具体形象化,认知发展水平较低。因此,儿童经常会将想象中的事当成已经发生的事实,或者记忆出现混淆导致所述与事实不符。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3 岁左右的儿童开始对说谎和说真话有了初步的理解和道德评价,对反社会谎言有了基本的概念,并且在整个学龄期间迅速发展,到5 岁时已基本达到成熟水平。[2]这一时期儿童说谎行为出现的主要认知因素包括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有效地说谎是儿童认知发展成熟的标志。具体来说,儿童在说谎的时候需要故意在他人的头脑中创造一个错误的信念,然后利用工作记忆把真实的信息保持在大脑中,同时还要抑制自己把真实的信息隐藏起来。为了使谎言天衣无缝,儿童还要把原始的谎言以及他人的看法反复记忆,利用认知灵活性来选择有效的策略维持谎言。可见,儿童说谎行为是一个的复杂的认知过程。
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认为环境对个体的行为和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和宏观系统。家庭环境作为重要的微观系统之一,是儿童一出生就接触且时间最长的环境,它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成长。首先,家庭教养方式方面,在民主的家庭关系中,儿童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犯错时不会顾忌说真话会遭到严厉的惩罚,因此可能降低儿童说谎行为的频率,反之,在高控的家庭关系中,儿童可能会因为恐惧心理而选择用说谎来逃避惩罚;在宠溺儿童的家庭,成人容易忽视儿童的一些说谎行为,认为孩子还小,等长大自然就知道不能说谎。殊不知,越早进行制止就越容易养成良好的品行。其次,在父母自身行为方面,父母是儿童最早模仿的对象,如果父母经常对儿童说谎,直接会增加儿童说谎的行为。最后,家庭情感表达也是影响儿童说谎行为的重要家庭环境因素之一。积极的家庭情感表达能促使儿童自我表露真实情感,相反,过多负面情绪的家庭情感表达会对儿童的主观情感体验产生不良影响,引发儿童的矛盾心理,降低安全感,从而增加儿童的反社会行为,包括说谎行为。
儿童从一出生就在大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接受社会化。早在20 世纪80 年代末,Sweetser E.E 就提出了说谎的民俗模式,认为说谎不仅仅是一种事实、意图和信念等关键的语义特质所定义的认知结构,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结构,与说谎有关的社会背景和文化习俗等也是对说谎概念理解及道德评价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3]由于文化价值观的广泛差异,东西方社会的个人往往对说谎持有不同的信念,例如,在强调集体利益的中国,儿童更有可能反对那些为了某个特定个体而非为了某个群体的谎言,而在强调自我利益的加拿大,儿童则更倾向于反对为了集体利益的谎言。可见,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会影响儿童对说谎概念理解和道德评价的不同,因此,成人要在具体的社会文化情境和事件背景中正确对待儿童的说谎行为。在日常生活中,亲社会谎言往往被社会习俗所接受,被认为是日常社会交往的润滑剂,而反社会谎言则不被社会所认可,长期频繁的出现会降低社会信任度,破坏人际关系,甚至因为违背道德准则而受到他人和社会的谴责。
3 岁儿童由于认识水平和社会交往能力较低,不能采取有效解决问题或达到自己预期目的策略,较5、6 岁儿童说谎行为多。[4]因此,要在3 岁这一关键期,对儿童出现的反社会谎言进行干预,防止发展成问题行为。首先,家长和教育者发现儿童表述与事实不符时,切忌不要轻易给儿童贴上“说谎”的标签,要了解儿童说谎的缘由,判断是否是因为年龄小而出现的记忆错误或者想象与实施混淆,这种情况下需要向儿童耐心说清楚,并为儿童提供适当的训练来提高儿童的记忆力和事实判断能力,促进儿童认知水平的发展。其次,排除记忆错误或想象与事实混淆的原因,儿童如果出现有意的反社会说谎行为,家长和教育者切不可认为儿童年龄小而疏忽,及时的社会干预和来自他人的反馈能够教会儿童判断恰当的行为和不恰当的行为。因此,应当立即抓住教育契机,对儿童说谎行为表示反对的态度并进行制止,但是不要对儿童进行严厉的惩罚,否则儿童可能会以说谎作为自我保护的策略来逃避惩罚,这样适得其反。家长和教育者可以借助相关的绘本、故事帮助儿童理解这种违反道德准则的说谎行为可能会带来的不良后果以鼓励儿童诚实,从小塑造儿童良好的行为。
家庭是杜绝儿童说谎行为的保护伞,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能够预防儿童由于心理问题而导致的说谎行为。首先,在充满温暖、父母和谐、高积极情感表达的家庭环境中,儿童能够获得心理安全需求,不需要因为逃避惩罚、害怕被拒绝、心理矛盾等说谎。其次,成人之间以及成人自身前后一致的教养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对待儿童有意识的反社会谎言成人要采取一致反对的态度,不可疏忽包庇,要让儿童意识到这是原则性的问题。此外,成人对自身的言行也要保持前后一致,事先答应儿童的要求要如实兑现,如果轻易糊弄或者说谎欺骗儿童则会给儿童模仿的机会,儿童下次可能会因为想获得某种奖励而对成人说谎。最后,对于年幼的儿童来说,社会观察和模仿是他们学习的重要途径,家长要善于抓住机会,为儿童树立诚实的榜样。家长除了通过自身的言行还可以借助媒体、同伴、典型人物的故事等向儿童传达正确的道德标准和社会期望行为,并在儿童表现诚实时及时进行奖励强化,让儿童亲身体验说实话带来的积极后果,使这种诚实的道德准则内化,从而指导他们的实际行为。
儿童说谎是在社会文化背景下发生的复杂的过程,是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导致的结果,因此,家长和教育者在判断儿童说谎时离不开具体的情境。首先,父母应该向儿童解释亲社会谎言和反社会谎言之间的区别,并让儿童知道亲社会谎言能被社会所接受,而反社会谎言不符合社会和道德规范,应当坚决反对。让儿童知道在某些场景下“说谎”比说真话更能被接受,比如,出于礼貌和尊重,不评价他人不聪明或者长得不好看,这种教导儿童学会说善意的谎言也是培养儿童同理心的方法之一。其次,当儿童说反社会谎言时,家长和教育者应当充分了解儿童说谎的情境,耐心进行询问,判断儿童是出于逃避惩罚、获取奖励等动机还是对反社会谎言缺乏道德理解,然后对症下药。如果儿童明知说反社会谎言是不道德的情况下依然为了自我保护而说谎,那么家长和教育者应当及时关注儿童的心理想法,为其进行心理疏导。家长和教育者还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恰当,是否对儿童过于严厉,是否疏忽了儿童的心理成长,然后进行相应的调整,给予儿童更多的关爱。如果儿童是对反社会谎言缺乏道德判断,家长和教育者应当通过道德故事帮助儿童形成正确的道德评价,知道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伤害他人的谎言是不正确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