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市实验小学,广东 阳江 529500)
思维导图是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托尼·博赞(Tony Buzan)在20 世纪70 年代初期创造的一种组织性思维工具,英文是The Mind Map,又叫心智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它简单却又很有效,是一种实用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以放射性思考模式为基础的收放自如方式,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正确而快速的学习方法与工具,运用在创意的联想、问题解决与分析文章架构等方面,往往能产生令人意思不到的效果。将思维导图灵活运用在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中,阅读与写作就不再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拦路虎了。那么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将事半功倍。
很多学生特别是中低年级学生,最怕的就是阅读理解和写作。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利用画思维导图梳理课文结构,通过画思维导图的方式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的架构,提炼关键词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是从表达形式上迎合了中低年级孩子偏爱涂画的天性,将复杂的文字变成了一幅漂亮的图画。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这篇文章对于刚上三年级的学生来讲篇幅较长,阅读时难以一下子将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利用思维导图的发散性思维的特点,教师与学生一起画这篇文章的思维导图,首先将课文的题目作为中心词,画上自己喜欢的简单的图案,再将中心词写进图案中,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将课文的开头、春、夏、秋、冬几个描写不同季节的小兴安岭的时间词以及结尾作为二级分支,三级分支则是二级分支各段里所描述的事物的关键词。将思维导图的发散收敛作用应用于课文阅读中,孩子就在画画中理解了课文,经过长期练习,学生就不再害怕阅读,被迫阅读(指令式阅读)也将变为积极主动的自主性阅读,阅读便不是枯燥的,而是有趣的。
当人们对身边的事物产生浓厚兴趣时,往往会进一步想去了解更多,这就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魅力。小孩子喜欢涂画,而思维导图的绘制刚好迎合了小孩子的这些特点。画思维导图使孩子轻易地梳理了文章的结构,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渐渐地孩子更加的喜欢语文了。在遇到课外阅读练习时,孩子便会将课堂上学到的利用画思维导图的方法找出中心词、关键词、快速理清文络,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达到快速理解文章,抓住重点知识点,准确完成阅读练习的效果。
比如让孩子们阅读《小英雄雨来》,画出文章的思维导图。我们首先画上简易又喜欢的中心图案,以“小英雄雨来”为中心词,填在中心图上,接着在每一段里提取关键词,浓缩成小标题为一级分支,再进入深层阅读,找出关键词,去粗取精,将每段里的好词填在对应的各级分支上,能体现每段里的主要内容的重点词就是二级分支,如此就做成了思维导图笔记,文章的思路、架构和主要内容很快就突显出来了。通过画思维导图这个有效图形思维工具,使一篇篇幅较长的文章经过自己绘图配文字,快速梳理了课文的结构,掌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画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这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不但可以使孩子们不再为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而烦恼,还对阅读产生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理解和习作都是教师和学生的老大难题,特别是写作文,无论是那个年代对小学生来讲都是令人头痛的作业。特别是初学作文的孩子,实在让家长担忧,甚至有许多家长四处寻名师辅导,可效果却不尽人意,辅导老师教过的某种指定题目的作文孩子是会写,但换一个题目还是无字下纸,补来补去到头来还是毫无效果。那么,教师如何教好,学生如何学好,这就存在教法和学法是否一致的问题了。
加强画思维导图的方法的渗透,使思维导图有效应用于写作构思中。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若能熟练运用画思维导有效完成阅读练习,反之,通过借助画思维导图这一有效图形思维工具构思作文架构,从中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首先,思维导图的分支线是曲线,是彩色的,中心图的图形和各级分支的色彩可任由学生自主安排,简单点最好,这点是符合小学生爱画画的天性的,孩子们都喜欢画。其次,作者可以通过回忆思考把零星的习作素材收集起来。再次,通过画思维导图将作文的架构分级勾画出来,配上色彩,填上关键词,逐级补充要点,一篇文章的思维导图就完成了。最后根据经过自己给图文配字的美丽的图画一步一步写作文,就能写出文理清晰,结构严谨的作文来,再加以修改就能使文章更加精彩。如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习作写《这儿真美》,学生首先确定题目“这真儿美”为中心词、接着按照学生的观察顺序把看到的景物写在一级分支上,二级分支就是把描述景物的一些关键词,好词写上,一篇结构完整,条理清晰,内容丰富的作文就写成了。这样就突显了作为表达发散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的思维导图在写作教学中的优势。
在小学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发展是排在首位的,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借助思维导图的发散和收敛作用梳理写作素材,画出作文的架构,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自己独特的想法,以我口说我心,以我手写我口,写出属于孩子真实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