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市义庄幼儿园,江苏 常熟 215500)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但在理念落地为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在环境创设和利用上存在两个偏差:要么过于高控,要么过于随意,难以有效支持幼儿探究经验积累、探究技能提升、思维能力发展、学习品质培养。因此,基于认识幼儿深度学习的行为特征,我们重新思考环境的创设与利用,以促幼儿在游戏中的深度学习,进行了一些实践与反思。
幼儿阶段的深度学习,追求的不是学习内容的“深”和“难”,而是指重视引导幼儿在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实现对知识意义的追求,帮助幼儿形成受益终身的探究自觉。与同阶段的浅层学习相比,呈现以下特点。
深度学习中的幼儿更爱提出问题。处于深度学习状态的幼儿兴趣旺盛,好奇心强,能敏感地察觉周围环境中的变化,发现环境中容易被忽视的细节,主动提出自己的问题或想法。这些问题有的有的引导了新的游戏内容,有的推进了游戏进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幼儿学习的深度。
深度学习中的幼儿更善于利用经验解决问题。面对发现的问题,幼儿不是冷漠地置之不理,也不是简单地到老师处寻找答案,而是能够更为主动地尝试从开放式橱柜中寻找需要的工具材料,自己动手尝试解决问题。如在探究中,幼儿能将信息搜集、感官比较、材料运用、同伴合作、表征表达等原有经验进行了由点到面的联结,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达到知识经验由浅入深的突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幼儿能够统合经验,创新思路,多方尝试,有效促进自我经验生长。
在深度学习活动中,幼儿探索兴趣更为持久,行为更为深入,他们乐于用不同表现方式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体验与思考,表达的意愿更强烈内容更完整,获得更多的成就感。
关注环境的关联性,让区域中的环境内容、材料之间形成关联,让幼儿在一定时间段内能接触到的与该探究主题相关的探索内容。如围绕“好玩的影子”这一探究主题,我们基于对幼儿的观察,捕捉到了幼儿最感兴趣的是关于影子的话题,了解到幼儿对“影子”的缘由认知,并以“思维导图”的方式罗列出孩子对影子感兴趣的话题,然后再结合科学领域中班幼儿的关键经验和孩子的兴趣点,生发出系列化的和“影子”相关的环境内容。
一个相对整体的、内容系统的、有一定关联性的科学探究环境,不仅能让环境与幼儿原有经验链接,更能获得对科学内容整体的认知。
在关注环境关联性的同时,还要关注探究内容的层次性。让不同经验、发展水平的幼儿在该环境中链接到与自己相符合的探究内容。例如,我们在探究“各种各样的声音”的主题环境构建过程中,一方面注重渗透其中的环境内容尽可能地都要和声音这一探究主题联系起来,另一方面,由教师分别组织小中大三个年龄段的孩子围绕“声音从哪里来”等话题进行主题对话。通过对原有经验的分析,我们发现小班的幼儿更多地表现出对声音的“轻与响”、“乐音与噪音”等产生兴趣,而中大班幼儿更多地表现出对“声音的传递”、“声音的产生”等内容感兴趣。因此,在构建“声音长廊”这一主题环境时,教师生发了以下具有层次性的探究主题,以满足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探究兴趣,包括:投放多种形式的“电话筒”、开发“可控声音管道墙、设置“多彩和音”等、提供各种材料自主创造各种各样的声音,来满足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探究兴趣。
具有层次的科学探究环境,让幼儿在一个相对系统的探究环境中逐渐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经验结构。
科学环境和材料在呈现方式以及玩法的动态性上,摒弃环境 “摆设、欣赏”的状态,其更好地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指南》强调,幼儿阶段其主要学习方式是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等方式获取经验的;尽量为幼儿创设可操作互动的内容,只有“玩法多元、可动的、可自由组合”的科学教育环境才能引发幼儿更多持久的兴趣和好奇心。因此要让环境和材料“动起来”,在呈现方式上要不固化,探究方式更多元。
如围绕滚动游戏,呈现在墙面上的有幼儿收集来的各种盒子、罐子,磁性板和磁铁。幼儿自行筛选适合来做游戏的材料,在实际操作中他们发现,运用普通磁铁时,材料太厚、太重都不能吸附在磁性板上,经过实践后选择适合游戏的薯片罐、矿泉水瓶、软管子、PVC 管子等。教师记录下了以下案例:
游戏时间,洋洋选择到了科学区玩。他先用三个薯片罐子在磁性墙上拼搭出了一个横着的轨道,然后拿出一个球在轨道上滚动,试了几次后,他调整轨道,把轨道改成了斜坡式,接着把球放上轨道,小球迅速往下滚,他拿起球再一次尝试,并激动地告诉旁边的同伴:“快看我的小球,滚得很快。”他又调整了轨道的斜度,发现球滚动的速度变得更快了,接着他拿了三个矿泉水瓶试了试,结果发现,在斜坡斜度一致的情况下,小球在薯片罐滚得速度比在矿泉水瓶上快,我问:“这是为什么呢?”他想了一会,指了指矿泉水瓶上的纹路:“你看矿泉水上有一道一道的,不平,小球就滚得慢了。”他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了下来,游戏后和同伴分享。
由于磁性板上的材料都是移动的、可自由组合的,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幼儿的探究兴趣,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自由探究深度学习的空间,通过一次次的操作,幼儿出现了多角度的探索行为,构建多种管道组合,尝试改变小球的滚动速度,在自主探究中获得“斜坡与速度的认知”。
科学探究环境很大程度上在潜移默化地发挥着“教师和教材”的作用,淡化教育过程和形式,为孩子创造关联的、有层次的、动态的的教育环境,让幼儿在环境中自由、独立地探究,达成深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