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松树桥中学校,重庆 401147)
“问题式教学”是服务于教与学的重要手段。在实际情境中,以”问题”整合相关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在发现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地理核心素养。
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积极采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方法,不但能够促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而且能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地理课程知识。当然,在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让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灵活,继而促进学生思考及问题探索能力的良好发展。
如针对《大规模海水运动》的相关内容教学,基于该章节的教学重点主要是探究洋流,而洋流的种类又极其繁多,加之运动形式亦是十分复杂,故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些许困难。基于此,教师可在实际教学开展前,首先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去搜集与洋流相关的图片或视频等辅助资料,之后再基于学生对洋流知识的掌握程度来提出适合的问题,以此创设的问题情境,将能进一步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继而确保良好的学习效力。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始终倡导着“生活即教育”的理念,而该理念所强调之重点便是生活对教育的重要性,其认为学生应当将自身所学知识积极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以此方能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而非是“纸上谈兵”。因此,在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采取生活化教学方法时,老师可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地理教材中所涉及的理论知识点转化为实际生活中较为常见的问题,创设浓厚的生活化情境,如此一来,将能能有效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动性。如在介绍“台风”相关知识点时,教师便可引进台风天气的常见现象,如“龙吸水”。对此,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首先为学生讲述相关故事或播放相关视频,以此充分激发学生们学习地理知识点的兴趣。这时,老师再带领学生主动去探究大自然中的奥秘和这个神秘的现象,待学生对“龙吸水”原理产生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后,也便能获知台风的形成原因。
又如,针对“冷锋、暖锋”的相关知识点教学,若仅是基于教材中的理论来加以讲述,则势必会令学生感到晦涩难懂。但若能引入学生熟悉的事物,则势必能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如常言道“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对于此谚语,教师便可将之引进课堂教学,并与学生共同探讨其中包含了那些地理知识。紧接着,教师再利用多媒体来为学生演示冷暖锋的形成过程,如此一来,学生势必将茅塞顿开,继而也能透彻理解何谓冷暖锋。
高中阶段的地理知识主要分为四大板块,分别是自然、人文、区域地理以及地理信息技术。就上述各大版块而言,其虽分别对应不同知识点,但各自之间亦有较为密切的关联。诸如自然所指的宇宙环境及地球运用等知识便与人文地理中对城市的探究以及对城市与人口关系的研究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上述知识又与区域地理中区域环境差异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至于地理信息技术则是能对前三板块提供各类服务及辅助,因此,高中阶段的地理教学,教师若能基于问题式教学来将其进行串联,则势必能深化学生对高中地理知识的理解与认知。
如在进行“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的相关内容教学时,教师便可借助问题情境的创设,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地理看图、资料获取等众多能力,另一方面则将地理的土地、水资源及环境等知识联系到一起,以此帮助学生理解并加深他们的学习印象。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基于教材中的图与资料来思考如下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家乡的水土资源及环境都面临着哪些问题吗?”基于此,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内容,开展自主探究活动,通过分析、思考、归纳和总结,深入理解知识内容。通过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总之,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将能有效改变传统讲话的教育模式。且通过提问还能切实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因此,高中地理教学,教师需务必对问题教学模式给予高度重视,以此仅能在深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促进学生地理学科素养的良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