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技工学校,浙江 绍兴 312000)
中职开展德育教学工作离不开心理学理论的支持,德育教学需要从学生的认知发展角度出发,紧抓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开展工作,尤其是在中职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时候,面对中职生参差不齐的认知水平,德育教学工作难有成效。对积极心理学的引入,为中职开展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为此,本文将从促进中职德育工作的革新角度出发,围绕积极心理学在中职德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20 世纪末,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谢尔顿提出了“积极”的心理学研究模式,他认为人的积极力量对人们发现内在动力形成良好的认知具有重要意义。传统心理学以帮助人们获得幸福生活、治疗心理疾病为主,受到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心灵创伤的治疗需求急剧增加,使得心理学作用于矫治、修补。相较于此,积极心理学看问题的视角更为开放,主要以
将积极心理学引入中职德育教学十分重要。一方面,结合时代背景来看,社会经济飞速发展,而文化建设效果差强人意,如何促进上层建筑发展值得人们深思,而中职院校是社会人才的重要输送地,其德育教育对社会文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积极心理学与中职德育教学的融合,能帮助中职生树立积极的职业观、人生观。另一方面,中职学校面临着明显的就业、升学压力,导致中职学校将重心置于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方面,从而忽视了德育教学,由此可知现阶段中职德育教学从认知上呈现出消极的状态;从中职德育教学中教师情感来看,消极因素依然存在,教师面对启而不发、教而不学的中职生,往往容易产生抱怨、懈怠情绪,长此以往导致教师厌烦学生,学生不满教师,教师和学生在德育活动中难以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另外,中职德育教学方式较为落后,传统的中职德育教学内容较为僵化、陈旧,教师面对枯燥的内容难以进行创新,而面对新颖的教学方式,部分教师也消极待之,种种因素,导致中职德育教学难以创新。而积极心理学的融合,能帮助教师和学生改变心理状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中职德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是中职德育教学积极应用心理学的重要体现。研究表明,中职生德育教学成效与周围环境及人际关系有着密切联系,面对中职生这类文化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群体,德育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时候应该深入了解学生心理特点,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其消除心理壁垒,避免学习成绩带来的不公待遇,充分理解、尊重学生,让学生信赖教师,从而为开展中职德育教学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进而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以此提高中职德育教学成效。另外,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学生闪光点,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用积极的心态不断鼓励学生,让学生用积极的力量发现自身长处,建立良好的心理氛围,以此源源不断地获得积极体验。
积极心理学理论表明,学生的心理状态对教学成果的影响较大,积极的心态能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促其主动地探索和获取知识,消极的心态则会使学习效果大打折扣,由此可知,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具有重要意义。要想培养中职学生的积极心态,首先应该紧抓中职生身心发展特点,从学生的认知发展角度出发,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让学生能从过去失败学习的阴影中走出来,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未来,对职业规划充满希望,建立职业发展自信。其次,中职德育教学应该充分利用实践课程挖掘学生长处,让中职生明确自身优缺点,帮助学生树立自立、自强、自信的价值观,使中职生以积极的心态不断学习,发扬长处,奋发图强。
要想将积极心理学有机渗透到中职德育教学中去,就应该充分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帮助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建立心理自信。学生要想获得积的极情感体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方面,从中职教学教材入手,结合中职生文化课程水平,降低教材难度,删减教材中复杂、难懂的问题,选择难度适当符合中职生学习的内容进行教学,为学生获得学习成就感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从课堂教学模式出发,打破传统教学壁垒,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避免填鸭式的教学,让教师成为引导者,带领中职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帮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如小组合作、个人展示的教学模式,教师采用梯度设计的方式布置教学任务,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在交互式的讨论中获得学习的快乐,最后再进行小组展示,使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得到满足。
积极心理学对中职德育教学革新具有重要意义,中职学校在开展德育教学工作的时候,应该充分结合积极心理学的优势,将其有机渗透到中职德育教学中去,帮助教师了解学生,不断优化德育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让学生尽可能地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