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防城港市第二中学,广西 防城港 538000)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有助于丰富课本内容,将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二者融合教学,有助于学生建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作为中学阶段的学生更应重视语文学科素养的学习与积累,短期来讲对其他学科的学习理解有一定帮助,长远来说更能体现一个人的知识储备与文化素养。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基础,识文断字是翻阅古籍阅读资料的必备能力,诗词歌赋更是抒发志向情感流露的重要方式。古诗词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进行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在目前的古诗词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没有解决的问题,比如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学习效率低下,教师专业知识薄弱,资源不足,对古诗词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没有足够的重视,教学中缺少沟通等严重问题。在中学时期教授古诗词,不仅是中国一种深厚的传统文化,而且是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古诗词与传统民族文化的融合教学,不仅仅是提升的学习兴趣,更是培育学生民族自信息,民族自豪感的重要手段。
目前在中学古诗词语文教学中,大多数老师认为学生只需要背诵默写、了解内容主题、简析名句即可。教师在上课时过多的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教学手段单一,只是一味地输出自己对于古诗词的见解。因此,在现在的古诗词教学中,背诵已成为主要学习古诗词的主要学习手段,已成为教师传授古代诗词的主要方式。传统文化并没有与课堂教学进行很好的融合,特别是在学习古诗词时,由于语文教师自身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不够深入,对传统文化挖掘的意识比较单薄,甚至存在片面理解的现象,基于以上多种原因,在中学古诗词的教学中还未能很好地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教学。随着全球文化潮流不断创新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开始走向世界。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也意识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浑然天成之处,才开始逐渐认识到传统文化走进课堂的重要性,但是大多数任课教师始终没有在古诗词课堂中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
在学习古诗词之前,教师需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业水平、知识结构、理解力、学习的背景、个人爱好等等,并根据其不同的学习水准定制教育目标。可以采用新颖的教学手段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互联网技术,因为传统的教育设施和单调的学习环境已不能满足当前中学生的需求,现代的教学不会再拘泥于一种教学方法,即使是进行传统文化的教学,老师也可以合理的借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大型网络综艺节目《中国好诗词》,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在教室里老师可以效仿这些综艺节目,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比赛,这样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从兴趣入手才能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理解诗词歌赋的意境是了解民族文化的重点和难点。只有把握艺术观念,才能更好地理解到作品的深层含义,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例如,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课程中,教师应着重于描述“月亮”蕴意。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着重描绘诗歌中的情境意境,通过老师的指导和见解,烘托出诗歌中的情感意境,帮助学生了解到这首诗歌中的月亮形象,让学生通过意境的培养充分了解到古诗文中月亮的形象。并通过有效的延伸阅读,举例更多的有关月亮的古诗词,让学生进行总结,总结出古诗文中月亮形象,最终体味古诗词中的情感意境。
古诗词中包含了许多文化传承,一般古诗词的创作都是作者有感而发,所以古诗词是作者情感的表现。所以通过研究古诗词所代表的传统文化更有利于学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例如在学习《游子吟》时,这首诗是通过回忆日常母亲临别前缝制衣服的画面,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之情,表现的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所以教师应专注于诗词和背景的讲解,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情感与目的。在进行诗词的教学同时结合孝文化,使教学效果更加突出的同时教会学生孝敬父母。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并非一日之功。目前在古诗词与传统文化融合的过程中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改进,学校和教师要重视教学和传统文化的融合,教师必须克服教学困难,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通过兴趣、意境、情感等方面,充分地将古诗词教学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