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黔江区育才初级中学校,重庆 409000)
生活是学生们获取经验知识的重要领域,初中数学教师要有效地运用问题教学法来组织教学活动,就要从生活的角度设计出有效的问题,让学生带着自身对于生活的关注和热爱去分析并解决这些问题。《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中不仅要考虑学生的自身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数学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通过学习初中数学这门学科学生要建立起来,基本的数学思维能够带着一种数学化的思维和视角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教学法强调问题,作为中心学生和老师在互相讨论分享过程中不断的将数学的知识点和内在规律构建成相应的知识网络。要让学生们带着数学问题化的视角去分析现实生活,深刻理解数学学科知识在生活中的用途。
通过问题导入数学知识,借助多元化的形式来为学生呈现教学内容,这对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从初中数学课程教材处罚,其中分布了大量知识内容结构,编排的目的也是为了便于学生更好地接受和吸收这些抽象的数学知识。那么教师在此基础上可以寻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是生活中的真实现象,来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进行升华,从而归纳数学知识的本质与内涵。问题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集中,还可以将其快速地带入到课堂教学氛围当中,从而促进知识的传授、接纳、理解、吸收和掌握。从实践操作到观察,再到总结归纳,学生跟随教师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实验探究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还有助于获得相关的知识、技能与方法。
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在随着学习和成长过程不断地发展,但从其年龄和认知水平等方面来看,其思维能力的发展还是需要相当长的过程。因此,教师有必要调动起学生的已有认知经验,借助问题情境来使学生运用自身的生活认知经验,从直观、熟悉的事物中分析本质、探究内涵、归纳概念,逐渐地形成一个有逻辑性的抽象思维。例如,在“走进图形世界”中,教师可以从教材中的“体”出发,来引入几何概念,通过一些高耸的建筑物来让学生去认识和感受圆锥、圆柱等立体几何,从而建构知识概念。
问题是开启思维的钥匙,完成数学教学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这一目标更离不开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这种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的方式是促使其展开积极思考的有效手段。例如,在“探索三角形的全等条件”中,如果两个三角形全等,那么它们的对边和对角也一定相等,通过这一问题可以创设出一个情境,就是让学生思考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需要用到哪些条件,或者说是它们分别需要有多少组边和角相等时就可以说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在解决这一问题后,还应该思考如果两个三角形在只有一组边、角相等时,还可以说他们全等吗?两组或三组呢?借助问题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并展开思考。接着,教师可以从一张长方形纸片上剪下一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让学生试着分别从边的角度和边角综合角度来进行思考,多元思考获取知识,培养创新意识。
数学作为基础性课程,其重要性自然不必过多强调。除了数学知识本身以外,这门课程中还包含了很多其它课程的知识,而且与之有着密切联系。基于此,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时,除了选用生活类素材之外,还可以联系到其它课程或领域,培养学生课外兴趣的同时,也起到了丰富和拓展知识视野的目的。
从初中数学课程教材来看,可以创设的问题情境类型还是十分丰富和多元的,在具体的设计上也各有亮点。整体来看,教材中给出的生活类情境所占比例为最多,其次是动手实践操作类和教学内部的情境。数学内部问题情境主要涉及了数与代数和图形与几何领域,而动手实践操作则主要分部在统计与概率、可能性等知识领域中。例如,在“图形与几何”领域中,最基本的是从直观事物或现象出发,来让学生去接受、理解和吸收某一种几何图形的特征和内涵,在此基础上,教师还需要结合课程标准与教材来为学生创设可以进行积极思考和开展合作探究的条件,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配以动手实践操作,切实强化对知识概念的理解。例如,在“图形的平移”中,教材中选取了手扶电梯和轨道列车两幅生活片段,目的就是帮助学生从直观的生活经验中抽象出平移的概念及其性质。这样一来,教师再去深入讲解知识内构就会更加顺利。
每一门课程的知识内容是固定不变,而如何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去接受、理解和吸收,则需要教师自身做出改变。本文从数学教师的角度来对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提出了几点建议,归根结底,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还需要教师自身扎实深厚的专业素养做基础,在此基础上多加思考、吸收和充实,方可实现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