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垦利区郝家镇中心小学,山东 东营 257508)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对其进行德育教育,意义重大。因此,教师要加强小学生的德育教育,积极进行小学德育教育改革,从小培养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的人才。
小学生年龄一般为7~13 岁。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年龄小、思维快、活泼好动,对于身边的事物能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们一旦被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所影响,对其日后的发展极其不利,不仅难以成为国家的栋梁,甚至还可能走到相当危险的地步。因此,加强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刻不容缓。
目前,我国德育教育的理论专著数量众多、体系成熟。早在1928 年,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以《中国教育改造》为题目,论述了我国德育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德育专家高德胜教授在自己的著作《生活德育论》提出:“教学做合一。”生活就是教育的一部分。因此,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让学生考出好成绩,还要让学生学会如何生活。教师要以生活为出发点,结合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培养道德情操的主要阵地。因此,学校应当重视德育平台的搭建,全方位、多角度地构建德育环境。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应当发挥“领头羊”的作用,在日常管理班级的同时,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将德育工作融入到班级管理当中。例如,在进行日常的卫生检查时,班主任可以让学生主动汇报自己的卫生情况,如自己在这一周内是否进行剪手指甲、打扫自己的小房间等;在平常的玩耍过程中,班主任要引导学生,如果碰到其他同学的物品,或者不注意碰撞了其他同学,应当及时赔礼道歉或者力所能及地赔偿损失等。
良好的校园环境,也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中,班主任始终要把德育教育贯穿到校园活动中。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的兴趣。例如,在组织小学生参观“红色吕田——莲麻黄沙坑革命遗址”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革命前辈的爱国精神,更要牢记他们敢于奉献、敢于担当的高尚道德情操。
在信息化时代的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构建目的明确的德育教育课堂,让学生学会独立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在教学当中,教师应当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小学生虽然年龄较小,生理和心理发育还不成熟。但是,教师也应当将学生当作“大人”看待,尤其在与学生产生争论时,应当尊重学生的意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口服心服。当然,这对小学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德育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贯串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小学阶段正是为德育教育夯实基础的时期,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坚持德育教育从小培养的方针。在小学阶段,教师不但要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在学生刚刚进入小学初期,教师就可以着手养成学生良好的习惯,为学生传授高效的学习方法,明确学校的学习纪律等,这些都是德育教育的体现。另外,教师还要在各科课堂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的渗透,寓教于乐,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实现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目标。在进行思想品德课教学时,还要把课本内容与社会实际相结合,用举例的方式让学生学习他人的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开展有趣的课堂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设置一定的教学场景,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会怎样去尊重他人,培养良好的品格,切忌“照本宣科”,不能对课本知识过于依赖。
课堂教学的枯燥性往往使德育教育教学事倍功半。明明教师很努力地传授知识,学生却对于课堂内容不感兴趣,难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是因为教师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兴趣,讲课时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没有对他们的兴趣爱好等进行细致的了解,导致教师的教学内容太过枯燥,没有实际的例子,学生也很难融入教学场景。这时,教师可以试着将书本知识与社会时事相结合,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共鸣,让他们自愿参与德育教学的讨论。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同理心,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通过在课堂上讲一些社会热点事件来引导学生,让他们对事件提出自己的看法,再进行讨论,最后教师再借助这些热点事件进行德育教育,使之成为很好的教学素材。
结语:在信息化背景下,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存在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受电子网络信息的影响,小学生容易偏向娱乐,沉迷网络游戏。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电子产品。同时,在教育方式上,教师也要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提出建议性意见,引导正确分辨网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