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的成分与分类

2020-12-08 04:42:47
魅力中国 2020年31期

(遵义医科大学管理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3)

一、共情

共情,是指个体感受到他人的情感状态并理解他人的情绪情感和内心世界的能力。共情的概念可以追溯到早期哲学思想的起源,Edward Titchener(1909)第一个将德语中的“Einfühlung”翻译成英语中的“empathy”,即共情。自此,成千上万的研究跨越不同的学科对共情在人类行为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探索。尽管对共情的研究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兴趣,但关于共情的具体成分和分类依旧还存在一定的争议。学者们大多认为共情是一个多维的结构,包含情感(感受到与他人类似的情绪情感)、认知 (理解他人的内心状态)和行为三个成分,在特质和状态两个层面上发挥作用[1]。

二、共情的成分

(一)情感共情

情感共情是指感受到与他人类似的情感状态,被认为是共情系统中进化出的最早的成分[2]。例如,刚出生1—2 天大的婴儿听到其他婴儿哭泣时,其发出的哭声往往比听到非人类噪音时更大。情感共情的概念主要来源于模仿视角,该观点认为人类通过知觉-动作机制(perception-action mechanism,PAM)本能地对他人的情感状态做出反应。PAM 认为,当观察者感知到目标的情感状态时,观察者自己的神经表征会自动并无意识地被激活,以匹配感知到的目标的情感状态。因此,情感状态在人与人之间进行传递,所以观察者就会感受到与目标个体相同的情感状态。很多研究表明,情感共情是通过社会认知机制发生的,例如以与目标个体类似的经历去判断目标的处境[3],以及通过换位思考等方式。

近年来,大量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探索了与情感共情相关的脑区。在这些研究中,常用的经典研究方法是探索个体分别在亲历某种情感体验中和目睹他人经历同样的情感体验时所激活的神经网络是否相同。例如,Singer 等人(2004)发现,女性自己受到电击时所激活的脑部区域与目睹自己的伴侣受到电击时相同。这些研究结果从神经层面证明了情感共情的体验与个体自身的情感体验相似。

(二)认知共情

认知共情是指对他人内心世界(思想、情绪和情感状态)进行理解和推测。认知共情的发展晚于情感共情,在儿童获得特定的认知技能(推理、区分自我与他人)之后开始发展。认知共情来源于心理理论,该理论假设人们通过一套源自自身经验的规则系统来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研究表明,很多的认知策略可以诱发认知共情,包括换位思考、识别面部表情以及对过去的相关经历进行回忆。

神经影像学和脑损伤的研究一致表明,认知共情与特定大脑结构的激活有关,分别是内侧前额叶、楔前叶和颞顶交界处。这些研究所得到的结果证明了认知共情和情感共情有着不同的神经网络。

(三)行为共情

一些研究对共情所涉及的行为层面进行了探索,主要关注共情行为的两种形式,分别是行为镜像和共情沟通。行为镜像,也常被称为“运动共情”,指模仿他人的面部表情、姿势和手势等。行为镜像还包括言语模仿,即对句法、语言风格、语速和语气的模仿。肌电图(EMG)、观察研究和定性分析为行为镜像提供了经验证据。例如,让具有高特质共情的参与者观看愤怒和高兴的照片,这些参与者会产生自动、自发的面部镜像活动。同样,观察性研究发现,人们会自动模仿他人的行为和语言风格[4]。虽然行为镜像的神经网络似乎与情感共情的神经网络重叠,但也有证据表明,与情感共情相比,行为镜像与脑部运动前区的激活更相关。这些结果表明,行为镜像可能至少在神经学上与情感共情有部分区别。

共情沟通即对他人表现出有目的的认知和/或情感共情行为。大量研究在不同的情境中对共情沟通进行过研究,包括心理咨询、医患互动以及恋人之间的沟通等。共情沟通包括理解性的语言表达、关于他人想法和感受的提问,以及点头和眼神交流等非言语行为。

三、共情的分类

一些研究根据共情的稳定性,将共情分为了特质共情和状态共情。类似地,根据共情对象的不同,还将共情分为了观察者共情(观察者个人的共情体验)和判断共情(他人对观察者共情的感知)。

(一)特质共情与状态共情

前人对共情的研究表明,共情既是一种特质,也是一种状态。重复测量验证的研究发现,从个体差异的角度来看,个体间的共情差异呈现稳定的趋势[5],主要的证据来自于神经影像学和遗传学的研究,所以共情是一种在个体间相对稳定的特质。然而,另外的研究对个体的共情进行纵向比较发现,同一个体在几天内甚至在同一天内的共情都是存在差异的,这些结果表明共情也是一种会被情境线索影响的状态。行为和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都证明了情境在激活状态共情方面的作用很显著。已有的研究发现,状态共情可以通过将人们暴露于他人的情感状态、换位思考或指导观察者观察目标个体的行为来激活。

(二)观察者共情与判断共情

Davis(1996)的最初的研究将观察者的个人共情体验(观察者共情)与被观察者对观察者共情的感知(判断共情)进行了区分。随后的其他研究发现,在同样的环境中,观察者自我报告共情和被观察者感知观察者共情的报告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例如,Shapiro(1986)发现,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自我报告的共情评分在与来访者的最初和正在进行的咨询中都是保持稳定的,而来访者报告自己的感受时,认为咨询师在正在进行的咨询中比在咨询的开始有着更高的共情反应。此外,后续的研究发现,不同的来访者对同一个咨询师的同一行为的共情感知报告也是不同的。这些结果表明,观察者和不同的被观察者对观察者共情的感知可能会因被观察者的视角、目的和两者间的关系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综上所述,本文总结了共情的三种成分,分别是情感共情、认知共情和行为共情。同时,为了更好地对共情进行分类,不同的研究还将共情分为了特质共情、状态共情,观察者共情和判断共情。本文的总结和分类有助于研究者们更好地了解共情并对其进行进一步细致的探索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