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3)
城市铁路废弃地作为昔日的城市运输要道,见证了城市的发展,无数条铁轨平行或交集,诉说的是一个时代的记忆。现如今随着工业技术进步和交通运输的发展,城市中会存在一些废弃的铁路沿线空间,如何将这样的荒芜之地利用起来,并和周边环境进行有效的无缝衔接,并将铁路文化、场地回忆、生态再生浸润式的融入场地中去,这是此次设计的重要意义。设计改造使废弃、破旧的场地得到新生,文化与场地精神得以延续。
河南省洛阳市春都路废弃铁路场地约1919.42 平方米,目前场地中荒草丛生,废旧厂房当做仓库使用,很大一部分空间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因该场地周边就是居住区,该场地容易滋生安全隐患。此铁路废弃地,割断了相邻地块之间的联系,占用场地较大造成交通不畅的同时居民出行也不方便,同时也影响了该路段的美观。场地周边缺少街区花园和娱乐活动空间设施,不管是商户还是居民联系度较差。因此改造废弃铁路为居民营造自然休闲、经济的场所已是大势所趋。
城市铁路废弃地往往离居住区较近,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设计出都市休闲农业的形式,以社区支持农业(CSA)为设计定位,将此带状区域打造为新社区农园。为当代宅住人群更好的亲近自然,融入自然,设计出供周边居民休闲娱乐和交流的场所。
设计使废弃地空间得到重生,营造社区共生种植空间,
1.开设社区种植训练中心,培训不会种植作物的居民。
2.进行家庭种植,以家庭为单位,划分小区域地方进行种植,调动积极性。
3.通过互动集市,以社交圈层为核心,整合都市农业产品,赋予个体创造价值。
4.设立月台种植交流广场,用以种植居民分享种植心得和经验,展示优秀的种植成果。
1.植物沙龙开设社交场所,提供社区居民交流园艺的场地。景观浸润式设计通过五感设计来表达场地情感,结合场地环境、利用水资源、地形营造、土壤资源、小气候、生物链、植物群落、自然装置等进行环境设计,营造一个微自然的社区植物沙龙空间,使居民与场地产生共鸣、共情,在提升对环境审美价值的同时发挥场地寓教于乐的教育价值。以植物成长为基准,建设植物治疗室,以及花卉种植区的温室种植。
2.老、中、轻跨年龄段群关系营造,公共活动场地设计。针对目前居住区中邻里关系冷漠,疏于交往等现象,该铁路废弃地的位置在几个老旧社区周边,设计意将此空间作为链接几个社区的纽带,成为一个有活力的社区邻里交往空间。亲子互动场地营造,例如手工作坊、夏令营、读书会等等。
1.将现有铁路进行改造设计,铁轨小路、铁轨小火车、铁轨延伸线栈道景观。
2.铁路记忆与生态农作物相结合,农园餐厅设计。
3.改造周边墙面为火车铁轨文浮雕墙,展示铁路老物件和中国铁路发展历程,再现时代印记,弘扬时代精神。
4.沿轨边种植牡丹,宣扬洛阳文化的同时,历史悠久的国花同样对年代有代入感。
铁路废弃地的存在对环境具有一定的影响,它的改造和创新,不仅可以使原来被破坏的生态系统重新恢复,还可以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早在2013 年于红委员提出:“废弃铁路作为重要的工业遗存,应当有序开发、合理利用,营造良好的健身阵地。”根据铁路可利用的宽度对铁轨进行覆盖,修建健身步道,在铁道两侧根据实际区域面积间断性地修建休闲亭、配备健身器材,形成多个健身与休闲共存的“小空间”。王毅斋委员建议结合废弃铁路改造,开发老年康体健心健身市场、养殖种植作物市场、儿童和青少年的体育知识技能培训市场等多类型、多层次的休闲体育农业市场。而春都路的改造也深刻体现出这些点,而且铁路承载着城市的文化记忆,为了不让其沦为了现代城市的污染源,都市农业的融入,也用生命的绿色回报那一个峥嵘的时代。
本项目参考国内外优秀类似改造铁路项目。证实了其铁路的可操作性,并深入洛阳市春都路周边进行调研,充分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确保其可行性充分,达到保护和发展双赢。
设计师要从微观到宏观,从细节到整体,将城市铁路废弃地这样的消极空间转化为老城居住区急切渴望的户外绿色休闲空间,将都市农业融入社区场地中,营造适合周边居民生活的积极空间,洛阳市春都路废弃地改造很好的建立人与自然的对话,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满足人的情感需求,为铁路废弃地的改造和设计提供了有益的策略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