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市台城第二小学,广东 江门 529200)
引言: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调控教学过程的一种方式。优秀的作业设计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还可帮助学生形成熟练的知识运用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当代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背景中,对作业的设计应当以学生的发展为基础,协调作业与课堂知识教学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作业练习中收获客观且准确的评价,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以提高自身的语文学习能力,对日后的语文学习充满信心。
小学语文课堂的作业设计应当与课堂教学的内容具有紧密的联系,作业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检测、巩固学生所学习的知识、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等,这些功能与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相互联系,因此,优秀的作业设计应当为达成教学目标所服务,使二者相辅相成、彼此依存。教师在设计课堂作业时,必须对作业的“含金量”予以重视,哪些作业内容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而哪些作业内容是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教师都要予以明确,才能使作业的各部分安排较为合理。另外,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语文思维的培育,设计出合理的作业完成思路,让学生在完成作业时能够有所收获、有所学习。如在《海底世界》的课后作业练习中,教师让学生自主收集相关资料,并总结所收集的信息与素材,制作相关手抄报。这种作业形式对学生的能力考查是多样的,如归纳信息时考查了学生对文字信息的总结能力,绘制手抄报时考查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等等,学生既完成了对知识的深入探究,也通过实践活动加深了对知识的记忆。此种作业的设计形式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大语文思维”,开拓了学生的学习视野,在集成式的作业完成过程中,促进了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
当代小学语文教学应是以学生作为教学的核心的,课堂作业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也要发挥“生本”的观念,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出发,让学生在亲历作业的过程时,逐渐掌握更多的知识,探索出高效的学习方法,丰富自身的语文素养。课堂作业多数是教师为巩固学生所学知识而进行设计的,学生是完成作业的主体,所以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如何设计适合的作业内容,如“学生喜欢怎样的作业?”、“学生会带着怎样的情感去做?”、“学生在完成作业时的内心想法是怎样的?”、“学生完成这样的作业会获得哪些提升?”、“这份作业的实效性体现在哪里?”等等,这类问题都是教师在设计作业时需要考虑的。由此可见,教师对课堂作业的设计最终是为学生的“学”所服务的,是为帮助学生快速吸收知识而进行的。对此,教师就要加强作业中的生活化元素,以提升作业的实践性作用,增加学生在完成作业时的收获。如在《祖父的园子》的课后作业设计中为学生安排开放性较强的作业内容,让学生绘制一幅自己印象中最美的大自然,可以是自己曾经见到的,也可以是自己想象的自然场景,之后准备一篇篇幅较短的演讲稿,在课堂上与同学分享,并解读自己绘画的内容。这种作业方式能够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便于教师检查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使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更为了解。
当代素质教育追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个性中成长更有助于学生的性格养成。由于学生属于单独存在的个体,在学习能力方面必然有所不同,统一化的作业安排可能引起学生的反感,并且千篇一律的作业也极容易扼杀学生的个性化成长趋势。面对素质教育的需求,教师需要在作业设计中融入个性化元素,但也不必通过布置若干种作业来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将单一的作业变为多元化即可,学生完成作业时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性,其中的趣味元素也就体现出来。如在《三月桃花水》的课后作业中,教师可让学生走出教室、接近自然,感受自然的气息,选择一处自然之所,选择一棵小小的植物,将其制作成标本,贴在语文笔记中,并在标本旁填上一段优美的文字,可以使某位诗人的一段话,也可以使自己创作的一段文字,在课堂的交流中相互分享,相互学习,共同成长。这种教学形式是教师将作业内容的选择权利真正的交给了学生,使学生自主选择完成作业的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并且教师充分的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未对学生的作业内容作出过于细致的要求,体现出因材施教的优势,可使学生依据个性喜好来完成作业。
结束语:现如今,我国教育正处于“核心素养”教育观念的环境中,教育者倡导以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尤其是在语文此种文化类的学科教学中,学生个人应当是具有创新力的,教师既要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方面的教学,更要通过作业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业的安排对于学生来说应如同“课余活动”一般而并非额外的“学习任务”,学生要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体验到趣味和快乐,获得知识、获得锻炼,而并非徒增学习压力,这是教师设计作业应当考虑的。对此,教师要将学生的感受作为作业设计之本,紧密结合课堂中的知识内容,在尊重学生能力差异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个性与能力,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