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英
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黑龙江 大庆 163000
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是指已取得高校毕业证书且离校时仍未落实就业岗位的毕业生,这个特殊群体的人数日益增加,他们的职业发展问题已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常见问题。2013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出台了《关于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的通知》,对如何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高校辅导员在帮助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的具体工作中,应该发挥切实的作用。
(一)升学失败,耽误了就业。在考试失利的打击中,有的同学一蹶不振,在浑浑噩噩中混到毕业。有的同学不甘心,决心再考一年,继续复习备考,不去找工作。有的同学抓紧找工作,却遇到了连环打击,由于遇不到比较满意的工作,到毕业只能“未就业”了。
(二)准备不足,影响了就业。有的同学没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对自己的求职优势盲目乐观,目标过高,结果无法如愿。有的同学求职技巧弱,在简历制作、求职面试等方面存在硬伤,一再失败。有的同学在校期间疏于学业,学习成绩差,被用人单位在面试中淘汰。
(三)特殊困难,阻碍了就业。有的同学患传染性疾病或身有残疾,在求职市场上处于劣势,容易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有的同学存在一定心理问题或心理素质较差,在求职过程中缺乏自信、自卑自弃,一旦求职失利则备受打击,更不愿意面对求职。
(四)不想工作,搁浅了就业。有的同学不喜欢平淡漫长的上班生涯,怀揣着创业梦想,打算在毕业后自主创业,因此在毕业时暂时处于“未就业”。有的同学没有生活紧迫感,甘为“啃老族”,不思求职。
(一)是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主观需要。绝大部分大学生内心都是对毕业后成为一名职场人充满期待的,极小部分大学生不思求职、放弃就业是因为有不正确的职业观念,需要纠正。职业指导有丰富的形式和内容,能够帮助毕业生解决求职过程中的各种苦恼。无论是何种主观因素造成的未就业,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本人都有不同程度和方面的职业指导的主观需要,而有效的职业指导也确实能帮助他们克服很多不利因素,促进他们尽快实现就业。
(二)是高校有效发挥服务的必然需要。高校通过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职业指导,更有针对性地把用人单位提供的就业信息传达给学生,切实发挥对他们的帮助作用。商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大学生就业质量也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1]。因此,高校还应该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和毕业生的反馈意见调整专业设置、加强职业指导的措施,培育出更符合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高校毕业人才,努力减少新的离校未就业群体产生。
(三)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需要。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指导工作不仅是学校的工作重点,也是当今社会所面临的一项挑战[2]。离校未就业大学生人数的逐年增加,是极大的高校教育浪费,也是严重的劳动力资源浪费,影响学生及家长的生活幸福感。地方政府应该积极推进高校、行业企业的深度融合,加强高校和用人单位之间的紧密联系,实现人才培育、单位需求和学生就业的良性互动。
(一)加强就业观念指导,帮助学生确定求职目标。转变就业观是成功就业的关键[3]。应帮助对自己认识过高、职业目标偏高的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客观分析自己的优缺点,理性对待就业。引导只想到大城市、国有单位工作的学生调整目标,到中小城市、民营单位工作。改变不思求职的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确立正确的求职目标。
(二)加强就业政策指导,帮助学生激发求职动力。采取多种方式,把国家的当前新就业政策及时传递给学生,引导他们审时度势,择业报国。教会学生了解省市各级人社部门的工作范围,使他们知道向哪些部门了解就业方面的有利政策。对于打算创业的学生,要把国家的创业优惠政策讲明讲透,鼓励学生参加人社部门提供的创业培训和实训,帮助他们自主创业。
(三)加强就业心理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求职信心。对于升学失利的学生,要帮助他们尽快从失利的阴影中走出来,鼓励他们积极投入到找工作的行动中。对于身有残疾的学生,要注重心理辅导,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优势、降低择业目标,也可以自主创业。对于缺乏求职信心的同学,要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帮助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提高自信心。
(四)加强就业技巧指导,帮助学生强化求职能力。求职简历应该简洁、真实,注重细节。在面试的形象设计上,要根据专业特点的不同对学生给予指导,一般来说着装要以大方的正装为标准,男生扎领带、穿皮鞋,女生着淡妆、穿高跟鞋。面试还非常需要通过提前模拟训练,帮助学生分析和找到需要改进的地方,为正式面试做好充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