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河池 547000)
已有研究表明幼儿的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发展会受到自我控制影响,其产生形成的关键期是幼儿期,国内外已经有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广泛研究自我控制,主要是研究有关自我控制的内涵、结构、发展特点、影响因素及能力培养等方面,近年来的发展趋势为研究者试图将人类发展生态学与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探索相结合,并提出改善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对策。为此对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研究现状进行述评与可视化分析,以供教研工作者参考借鉴。
从查阅分析相关文献来看,国内外关于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研究现状为:
关于自我控制内涵的研究,国内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说法,主要表现为:叶小红(2007)从道德和亲社会行为的角度来界定;陈伟民和桑标(2011)从气质的角度来界定;杨丽珠(2012)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来界定。由此可见,关于自我控制内涵的界定差异主要表现在角度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说法,较多学者采用杨丽珠的说法来进行研究。国外关于其的研究较早,但也没有统一的说法,多采用“self-control”、“impulse control”、“inhibitorycontrol”、“ego-control”等定义自我控制。国外学者 Kopp 从道德和亲社会的角度把自我控制解释为;Matt Delisi(2015)从能力角度来界定。从已有研究可以看出,国内外关于幼儿自我控制的内涵都没有统一的说法,这折射了幼儿自我控制具有复杂性、综合性的特点。
关于幼儿自我控制结构的研究,国内外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其中国内的沈悦和杨丽珠均认为幼儿自我控制由自我延迟满足、坚持性、自觉性和冲动抑制性[1]构成;杜凌云和陈婧认为其由自我意识、情感发展、行为习惯和道德发展构成。国外关于自我控制的结构研究主要表现为:Kopp 认为由冲动抑制,诱惑抵抗,延迟满足,行为规划,社会情景行为构成;Smith Donald(2007)等人提出自我控制可以从情感需求、意识控制以及行为计划探索;LilianaJ.Lengua (2008)强调分析幼儿的冲动性、注意力及控制行为,提出自我控制结构的维度。由此可见,国内外不同学者对自我控制结构的看法是不一样的,体现了自我控制的层次性和复杂性。
国内关于其发展的特点研究主要表现在年龄和性别方面的特点,许政媛(1987)、沈悦和李杰平(2020)等人的研究结果均表明幼儿自我控制能力随年龄增长而不断提高[1];杨丽珠和宋辉(2003)、沈悦和李杰平等人的研究结果均表明女孩自我控制及各维度能力发展水平均高于男孩[1]。由此可见,年龄和性别的差异影响已被很多学者的研究佐证。影响因素的研究还有矛春燕认为外界语言的影响。刘芳丽(2017)认为内部影响因素有气质、性别和年龄等和外部影响因素有教师教龄和编制情况、父亲陪伴时间、母亲教养方式等。国外学者在20 世纪中期就开始研究幼儿自我控制的影响因素,其成果主要有生理因素,以鲁利亚和Gailliot(2007)的理论为代表;父母教养方式,以Kochanska(2009)的理论为代表;言语指导,以著名学者 Mischel(1988)的理论为代表。总之,影响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因素很多,包括生理发育水平、父母教养方式、言语指导和幼儿自身的诸多因素等,可以归纳为内部影响因素(性别、年龄和气质等)和外部影响因素(家庭、幼儿园和社会等)。
国内外关于自我控制能力培养研究方面较多,国内主要涉及到的有对教育经验的总结、游戏设计、奖励等方式。例如但菲等人(2008)认为可以运用教师的积极态度和言语指导来促进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但菲,杨丽珠等人(2005)、孙岩等(2015)和朱媛源(2017)等人分别认为可通过适合的游戏、奖励机制和绘本教学方式来培养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等等。国外自从上个世纪 70 年代就开始研究特殊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主要矫正认知与行为。其中,较有影响力的是Meichenbaum 的自我指导训练的三阶段方案;Hodges(2001)发现幼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模仿来提高自身的意识控制能力;Ronnen(2005)在幼儿适应性理论中认为干预能给幼儿自我控制有不可估量的影响。由此可见,国外关于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培养的研究重点并不突出,研究对象有限,且没有更有效的解决方式。由此可见,国内外的培养研究难以做到有机整合,形成系统化。
国内将幼儿自我控制与人类发展生态学相结合起来研究相对来说较薄弱,刘芳丽基于人类发展生态学视角研究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家庭、幼儿园教育实际情况,提出培养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若干策略。沈悦研究发现同伴接纳在幼儿气质、教师期望对自我控制中是有调节的中介变量[1]也有所体现了人类发展生态学中的交互作用理论。国外近年来有较多研究者也将学前教育中幼儿发展置于生态系统中加以考察和研究,其中,Zhang(2012)的探讨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为幼儿是在动态的环境中成长、在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多重关系中发展,因此我们研究儿童发展的方法为生态实验法。国内外关于把幼儿自我控制与人类发展生态学结合起来研究的相对来说比较薄弱,并且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差异性大,也没有形成体系,但成为研究的新视角。
综上所述,国内外关于幼儿自我控制的研究现状主要表现在自我控制的内涵(本质)、结构、特点、影响因素、能力培养和与人类发展生态学相结合起来研究,但是水平参差不齐,有些说法也难以统一和系统化,这些充分显示了自我控制的复杂性和综合性特点,近年来逐步形成了将其与人类发展生态学相结合起来研究的趋势,富有挑战性,还需要继续深入拓展研究。
以幼儿自我控制作为主题词于2020 年5 月5 日在CNKI 中进行高级检索时选择CSSCI 和核心期刊,经筛选后收集到符合要求的有效文献信息32 条,时间跨度为1995—2016 年。
1.年度发文量分布情况
为了方便研究,把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研究发文情况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1995—2001 年4 篇、2003—2005 年6 篇、2007—2010 年14篇、2012—2016 年8 篇,趋势呈先升后降,且最近三年多发文量为0 篇,隐含着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2.成果空间分布情况
(1)发文作者情况分析
主要从发文量、被引用及合作来分析样本文献中相关作者情况,其中发文量前四名的为杨丽珠、沈悦、刘文和程利,他们各自的总合作情况由多到少排名为杨丽珠、刘文、沈悦和程利,被引量在50 次以上的文章有6 篇,主要体现在以杨丽珠为主的成果上,其为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研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后人应多研读她及其他三人的成果,从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从而作出应有的贡献。作者合作网络图表明相互间合作情况由多到少排名为杨丽珠、沈悦、刘文和程利,表明作者合作次数偏少,难以发挥强强合作的优势,需要进一步加强相互的紧密合作,以取得更好的成果。
(2)机构分布情况分析
机构分布图显示发文量排前三名的机构是辽宁师范大学24 篇、沈阳师范大学7 篇、大庆师范学院4 篇,均为师范类大学。由此可知,幼儿自我控制研究主要分布在师范类大学,但这些机构间的合作很少,说明需要加强联系与合作,以形成有一定影响力的合作机构,以突破研究瓶颈。
运用CNKI 的计量可视化分析,进行适当的设置后得到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该图显示关键词出现频次在7 次以上的有自我控制能力15 次、坚持性9 次、学前儿童9 次、幼儿(游戏)活动8 次、被试7 次和(自我)延迟满足7 次,表明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研究的焦点主要表现在以学前儿童为被试来研究自我控制能力、(自我)延迟满足、坚持性与幼儿(游戏)活动的关系。接着延伸到自我控制能力的影响因素等方面,最后呈现出新的研究趋势为中介变量、幼儿(游戏)活动和发展方面。
首先,建议以后应结合人类发展生态学和交互作用理论来深入研究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并探究符合实际情况且适合的培养改善策略。其次,建议研究机构和作者之间应加强联系与合作,以形成很有影响力的研究机构团队,研究出更多具有权威性的成果。最后,在研究热点的基础上往中介变量、幼儿(游戏)活动和发展方面拓展新的研究领域,以促进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和社会性发展,身心和谐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