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 伟
徐州工程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
从20世纪至今,中国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革,文学理论发展也产生巨大变化,是公元两千多年以来最富有变化性的一段发展历程。学术界将其称为传统性向现代性的转变,使原本具有弥散性特点的文学理论体系逐渐表现出系统化特征,感性评价逐渐被理性分析所取代。同时,这种现代性也表现出对传统性的继承,需要对其作出准确理解。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中的传统性,主要是指基于古典文学理论、现代文学理论形成的理论话语和价值观念,体现了中国带文学的基本精神内涵,在受文学理论现代性影响的同时,也会对其产生负迁移作用。有人将中国文学理论传统性比作现代性发展过程中的一股暗流,不仅体现着历史的灵性,更实现了历史向现实的生成和扬弃,从而对文学理论现代性发展产生一定的前置作用。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特别是经历20世纪“革命文学”、“人民文学”、“社会主义文学”的变迁,文学理论传统性在变革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知识形态和价值体系方面的损益,其本身并非一种固化的、老旧的形态,而是相对于现代性而言的一种基本价值形态,代表着文学理论发展过程中的坚守。文学理论传统性同样具有自反思精神,在古今理论框架、中西理论框架的形成与演变过程中,始终处于基础性地位。
参考已有研究成果,如果将1949年新中国成立作为当代文学理论发展的分界线,那么从新中国成立以后,当代文学理论的现代性发展则成为文学理论创新发展的一种内在需求。超越该时间节点的文学理论语境变得更加丰富、多元化,古代文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以及现代西方文学理论,都在当代文学理论现代性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促进其新形态的形成。同时,在文学理论现代性发展过程中,也表现出对传统性的接续。虽然在近现代“五四”文化运动等的过程中,提出了反传统的主张和思潮。但是从实践层面来看,无论是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主要潮流的发展,还是西方文学理论本土化实践,都表现出对传统性的接续。也正是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中,文学理论现代性实现了对理性主义、功能主义、经验主义的融合统一,同时体现出文学审美、诗性真实和现实价值关怀。
意识形态的改变是文学理论发展的内在影响因素。周扬在第四次文代会上提出要处理好三种关系,即文艺与政治、文艺与人民生活以及继承传统与革新之间的关系。在讨论继承传统与革新关系时,提出了古为今用和洋为中用等重要理念。此次文代会对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现代性发展起到重要引领作用,标志着国家意识形态开始发生改变。但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从传统性向现代性的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必定要寻求一条介于两者之间的折中道路。即便如此,当代文学理论现代性发展仍对传统性产生了较大冲击,许多文学理论实践者开始追求突破传统意识形态的制约和束缚,同时另一部分怀有传统性思想的人,则不断强调传统性的优越以及重要性。在此情况下,一些意识形态上的冲突在所难免,特别是少数改革激进派,几乎对传统性作出全盘否定,并主张在西方文学理论基础上重构当代文学理论体系。在上世纪80年代前后,这种基于西方文学理论的现代性思潮层占据鳌头,而文学理论的国家性和民族性则有所削弱。
在意识形态的改变下,当代文学理论的主要潮流也发生了变化。经历一段时期的“西方性”热潮后,社会主义和现实主义逐渐成为当代文学理论中的主要潮流。这种发展趋势是对传统性及西方性的融合,在当时的文学理论叙事中,同时表现出西方主义和苏俄式宏大叙事特征。回归到我国当代文学理论的现代性发展,要构建一个更加理性的知识体系,用科学的方法研究文学理论,就必须改变传统文学理论中弥散时的感性评价方式。同时也要拒绝我国文学理论完全的西方化发展,在继承传统性的基础上,有选择的融入西方主义理论。这正是当时文学理论探索出的一条折中式发展道路。在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思潮包括文学真实性与倾向性、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文学主体性等。这些思想的产生,突破了以往关于文学理论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简单讨论范式,为我国当代文学理论现代性发展提供了更多选择。
文学主体性理念出现于上世纪80年代,主要是关于人的主体性、文学审美性的讨论。刘再复在1985年时发表了一篇名为《论文学的主体性》论述,指出应在人的主体性基础上,重塑文学主体性。他在该篇论述中强调,文学主体性的实现根本是人,同时人也是文学的根本对象和主体形象。在当时文学领域“重铸民族魂”的思想背景下,以刘再复为代表的相关学者对文学主体性的讨论,对文学理论体系重塑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受此影响,关于“形象思维”、“先锋文学”等的讨论,也在当时引起广泛关注。在此期间,李泽厚提出了“艺术不只是认识”、“形象思维并非思维”等重要观点,使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区别开来。正是关于文学主体性的讨论,使家国情怀、民族想象重新成为当代文学理论现代性发展的指导精神,体现出现代性向传统性的回归及再出发。
在当代文学理论现代性发展过程中,曾出现过一种竞逐心态,受当时“西方性”思潮的影响,部分革新者将文学理论话语权让位给西方现代文学理论,并视中国传统文学理论为沉珂蔽履,导致中国文学话语权一度丧失。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文化复兴运动的开展改变了这种现象,部分研究者将中国文学理论话语权的缺失归咎于西方文化影响,并指出这是一种人文精神的衰落表现。无论这种判断恰当与否,文学危机已然出现,当时的学者们感受到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现代性发展面临的严峻局势,提出了人文精神的重塑号召。在此背景下,传统批判文学重新进入学者视野,并与西方主张的知识学建构,同时成为推动我国文学理论发展的两个重要元素。在此期间提出的重要观点包括“中国理论中国化”、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等,成为当代文学理论现代性发展的重要基础。
从美学角度来看,传统文学理论注重个体感悟,西方文学理论则注重知识判断,文学理论现代性发展则在两者之上,探索出一条个性、知识、制度等协调发展的道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费孝通提出的“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因此,从上世纪90年代以后,各种不同形式的文学理论观点齐头并进,并不断嵌入富有时代色彩的观点,而单一的西方主义理论则不再受到信任。这是当代文学理论现代性发展迈出的重要一步,受此影响,民族化理念开始得到关注和认可,无论是传统派还是革新派,都从审美批判回归到民族性坚守。其中,陈晓明在评判先锋文学发展时提出,先锋派在历史与现实的双重压力下,展现出对各种压力的调和,而当前艺术发展转型的风向标,则呈现出许多埋藏已久的文化和美学记忆。在文学理论现代性发展过程中,理应从差异性出发,寻求对传统性的继承与延伸,而不是将其作为一种束缚,从而让传统性在现代性发展过程中发挥出应有的价值。
时任党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在第六次全国文代会上指出,要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反映中国民族的自强不息精神以及中国人民创造幸福新生活的进程,将其作为文艺立身之本。这一理念对文学理论现代性发展做出了重要指示,使文学理论现代性在人文精神回归的基础上,与现代化建设实践联系在一起,是更深层次的回归。当时季羡林等人也提出了文学理论现代性建设新主张,强调响应国家文艺政策,贴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人们的实际生活,在继承传统术语、理论的基础上,实现观点的创新。无论是对于传统文学理论还是西方文学理论,在贴近现实的前提下,都可以为我们自己所用。同时,也需要从社会功用角度出发,检验传统文学理论、西方文学理论的实用性,从概念、理论、体系等多个层次,实现现代性转化目标。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在文化振兴的道路上展开了积极探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框架中,也对文化自信与文化振兴给予了高度重视。同时应在合作共赢的理念指导下,在外国文化引进来的同时,积极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让世界更好的认识发展中的中国。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文化战略方面作出的部署,为现阶段文学理论现代性发展作出了重要指示。应积极开辟一条民族化发展新路径,摆脱以往跟随西方研究的习惯,真正体现出文学理论的现代化和本土化特征。在此方面,我国文学理论现代性研究已经取得了诸多重要成功,包括对精英主义文学理念的弃逐和对大众化文学发展的追求,以及对传统纯文学范畴的突破和对各种文学新形态的捕捉。坚持民族化发展,既是对古代优秀文学理论、近代五四新文化运动精神的承接,同时也是对西方主义理论的选择性接受。在继续扩大对外交流范围的同时,体现出我国当代文学理论的民族化特点。
当代文学理论体系可以看做我国传统文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以及西方文学理论的融合,在融合体系下,能够比任意一种理论体系揭示出更多符合我国当代文学理论现代性发展的思想和观点。其中,在话语形态、解释方法方面,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实践指导,其辩证思想是文学理论现代性发展的重要实践基础。每个时代的文学理论发展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形式,同时也有内在话语逻辑以及义理关系。在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观点的指导下,可以调和中国传统文学以及西方文学在历史传承、交互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冲突,使其在现阶段文学理论发展过程中得到兼容并蓄。客观而言,我国文学理论现代性发展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只有始终把握好其发展方向,才能在坚守与革新中作出正确选择,从而得到最佳的“中国方案”。
综上所述,在文学理论现代性问题的研究过程中,传统性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只有实现当代文学理论在传统性和民族性上的延伸,才能真正体现出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点的现代性理论体系。因此,应将传统性作为立足之本,把握好当代文学理论现代性发展方向,使中国文化能够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实现文化振兴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