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蹊 张 寒
1.保定市博物馆,河北 保定 071000;
2.保定直隶总督署博物馆,河北 保定 071000
鸣霜楼,即保定钟楼,位于保定市区裕华西路北侧,1982年被列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钟楼是古代城市的市政建筑或者标志建筑,一般与鼓楼建在同一区域。保定钟楼西侧原有鼓楼(横翠楼),与钟楼(鸣霜楼)相对应,都是古城标志性建筑,上世纪50年代因城区建设而被拆除,现存的只有钟楼。在古代封建社会,为了统一人们的行动,就必须统一时间并建立授时系统,钟鼓楼制度也就应运而生。
汉代已有“天明击鼓催人起,入夜鸣钟催人息”的“晨鼓暮钟”制度;到了唐代,这一制度便颠倒了过来,变成了人们常说的“晨钟暮鼓”,即早晨敲钟,傍晚敲鼓;到了宋代,钟鼓楼在城市中有了明确的定制。城市中的钟鼓楼由于起报警和报时作用,所以大多是设置在城市中心,坐北朝南,东钟西鼓对峙排列。①钟鼓楼作为公共性楼阁建筑,多为两层,三层以上建筑较少。古代钟鼓制作很有讲究,且声音洪亮,传播久远。钟鼓楼还兼具政治象征、军事指挥等功能,往往是城内外除佛塔以外的制高点,常常成为城市的标志。在钟楼和鼓楼的周围,有官署、寺庙和居民区,因此钟楼和鼓楼附近也就成为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中心,形成市场。②保定鸣霜楼附近自清代以来便有着众多的衙署:如直隶总督署、保定府署、清苑县署等,寺庙建筑更有清苑县文庙和大慈阁。周围的市场更为繁荣:老马号市场商铺林立,西大街则是古城各种交易市场的中心区域,在西大街,饭庄、商铺、药行、民间杂技表演等星罗棋布,可以说,鸣霜楼的附近就是城市中心。
鸣霜楼大钟的历史要追溯到今天保定古城的前身即保州时期,大钟是金朝重臣为皇帝祈福而铸造的③,金大定二十一年(公元1181年)这口钟被铸造安置在保州城鸿福寺中,鸿福寺是保州城内五大寺院之一(鸿福寺、真觉寺、崇严寺、永宁寺和奉祉院)。大定年间即金世宗完颜雍执政时期,完颜雍执政29年,在南宋隆兴二年(1163年)与宋孝宗赵眘签订了《隆兴和议》,金和南宋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乾道之盟”,双方停止了大规模战争,形成和平对峙局面,并且金世宗派兵保护位于保州的宋祖陵,金朝开始注重内部改革建设阶段。金世宗提倡勤政节俭,重视官员选拔和监督,重农轻赋,尊崇儒学文化,实现了所谓的“大定盛世”,金世宗也被一些官员称为“小尧舜”。金大定二十年中都发生大型地震,地冒黑白毛,为不祥之兆,④因此重臣为金世宗著钟祈福。
在蒙古灭金战斗中,由于蒙古军的屠城毁城政策,保州人惨遭屠戮,保州城连同鸿福寺均被毁,大钟遗落在鸿福寺废墟里。保州城后来在元汝南王张柔的主持下重建,并重新得名“保定”。张柔在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开始对保州城的重建和复兴工作,兴建了孔子庙堂和众多的寺庙道观。城外则建东西南北四关,“听民筑屋”,盖造大量房舍,供民户居住。特别重要的是引水入城,特色鲜明,造福无穷。⑤不过,当时的大钟却没有得到重视。
到了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当时的保定地方政府在鸿福寺遗址建清苑县学和文庙,大钟还是没有引起人们重视。直到明朝宣德年间(1426-1435年)周鑑任保定知府,他认识到了大钟的珍贵历史价值为其建楼加以保护,因楼建于宣德年间,故名宣德楼。⑥周鑑是汾西人,为政宽厚廉明,升参政(从三品)后,仍知保定府事。
到了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时任保定知府章律对宣德楼进行修缮,建高大台基,砌女儿墙,宣德楼随也改称干云楼。章律(1428—1493),字鸣凤,苏州府常熟人,他是景泰五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员外郎。章律在保定任保定知府期间兴学校,定户役,清理冤案,压制豪强。后又担任云南右参政、广西右布政使、贵州左布政使、云南巡抚、管南京都察院事等职。著有《都宪奏议》、《春泽文稿》。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3年)干云楼再次重修,一年后完工,又改称鸣霜楼。鸣霜楼现存有一碑碣,碑首刻“万古流芳”,碑刻楷书“郡守罗公重建”,此碑应是重建,郡守罗公指的是奉天监生出身的时任保定知府罗纶,康熙帝曾赐给罗纶一副自己临摹的米芾书法一张,为宋代欧阳修《丰乐亭游春·其三》:“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可见康熙帝对罗纶的赏识。
在鸣霜楼附近有一民间消防组织保忠水社,建于咸丰初年(1851),是保定最早的消防机构,为社会福利组织。保定解放后,以正式消防队取代了初级形式的保忠水社,其建筑在20世纪70年代拆除。⑦1982年,国家下拨专款对鸣霜楼进行了落架重修。
鸣霜楼在历史上曾经有三个名字:宣德楼、干云楼和鸣霜楼。那么,这三个名字都是什么意思呢?宣德即明代宣德皇帝的年号,宣德即宣扬圣德,《汉书·卷五十九·张汤传》中说到:“车骑将军光禄勋富平侯安世,宿卫忠正,宣德明恩。”,《文选·张协·七命》中提到:“导气以乐,宣德以诗。”干云楼的名称是来自于干云,是高入云霄之意,何晏的《景福殿赋》有云:“飞阁干云,浮堦乘虚。”秦观在《长相思》中有词提到:“铁瓮城高,蒜山渡阔,干云十二层楼。”而最后一个名字:鸣霜也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即保定知府罗纶命马呈图对钟楼再次翻修,修好后准备更名以示其德,经召集僚属及社会名人几次商议,总觉不满,为此罗纶苦思冥想,寝食不安。一天早起,罗又围着钟楼转,只听钟声一响,楼旁老树上的霜雪随声震落一层,钟再响霜又落一层,罗纶灵机一动,即景生情,“鸣霜楼”脱口而出。实际上鸣霜则来源于“霜钟”,意为钟声,鸣霜指的是清晨寒霜漫天、有钟声长鸣。《山海经·中山经》中提到“(丰山)有九钟雁,是知霜鸣。”历代诗人对于鸣霜、霜钟的诗句则更为优美,南齐谢朓的《雩祭歌·黑帝歌》:“霜钟鸣,冥陵起,星回天,月穷纪。”李白的《听蜀僧濬弹琴》提到:“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陆游在他的《风流子》也提到:“肠断市桥月笛,灯院霜钟。”用鸣霜楼来命名钟楼,意境优美又突出了钟楼的功能性。
钟楼坐北朝南,建筑格局仿辽金形式,建于高台之上,底层一大间,面阔三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布瓦顶,出檐平缓,角檐起翘,檐下施宏达的斗拱,台基周围砌女儿墙,四面有12根八角花岗岩廊柱,墙内施12根檐柱,清水砌墙,明间南北辟对穿门,室内施金柱两根。上层梁架为六椽三柱,檩枋系两件作法,阑额普柏枋断面呈“T”形,保留了早期形,六椽栿全檩下纵向置枋两根,为悬挂铁钟之用。⑧钟楼下檐施三彩单昂斗拱,明间两朵,次间两朵,山面明次间各一朵。上层檐用单昂单翘五彩斗拱,明间一朵,次间斗拱与转角斗拱连在一起。⑨
鸣霜楼里的大钟高2.55米,门径2米,悬于二层楼上,两根高8.5米,直径0.45米的擎天柱支撑着大钟,在柱的顶端有八根横梁搭成框架,钟挂在最上方的双坊上,这样每根横梁均匀受力,既减轻了柱子的压力,又起到了固定支架的作用,具有抗震功能,使钟体保持平衡,悬挂十分科学。
关于钟楼大钟,在保定民间流传的一个神话故事与大钟的身世有关。相传很久以前,西山发洪水冲下铜、铁两口大钟,两钟途径保定,见这里风水很好,就都想留下来,但保定只能留一口。于是铁钟对铜钟说:“我留保定,你去正定。”铜钟对铁钟说:“我留保定,你去正定。”俩钟争执不休,便愤怒互撞。因铁钟个大,把铜钟撞到正定,铁钟留在了保定。保定人们发现一夜之间来了一口大钟,视为神物,于是有钱人集资修建了钟楼。可钟楼修好后,工匠们怎么也挂不上大钟,正在发愁时,来了一位道士。他让众工匠把大钟抬起,只见道士甩了一只靴子,甩到钟杠上,钟才挂起。转眼间,道士不见了。如今,在挂钟的铁杠上,仍留有那位道士的靴印。⑩
鸣霜楼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鸣霜楼是保定城市变迁的守望者。鸣霜楼是当今保定古城中为数不多的,可以将保州城和保定路、保定府的历史文化连接起来的重要文物之一,从金、元、明、清、民国一直到新中国,记录了不同朝代、不同民族、历代政事的历史变迁,以鸣霜楼为代表的古代建筑体现了保定古城悠久的历史风貌。
其次,鸣霜楼是保定人民精神的象征。钟楼历经宋金之战、元灭金之战、明代攻取大都、靖难之役、大顺军和明军战争和近代历次战争,屡遭战火洗礼而不灭,屡次重建而仍旧神采奕奕,正象征着保定人民在古代和近代历史上饱受战火蹂躏,却从不屈服,愈挫愈勇,积极乐观的精神品质。
最后,鸣霜楼的钟的铸造工艺,楼的建筑工艺都十分精细。关于大钟由来的传说以及围绕大钟的各种故事一直深入人心,但这一传说说明无论钟还是楼都是重要的历史遗存,其铸造和建筑价值不可估量,鸣霜楼的存在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工匠高超的建筑技能。⑪
注释:
①黄晔北,覃辉.钟鼓楼的发展[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08.2.
②杨润平.钟楼和鼓楼研究随笔[J].张家口职业学院学报,2003(3).
③衡志义,衡国柱.保定随笔(下)[M].河北大学出版社,2014.56.
④尤文远.保定历史文化集[M].中国文化出版社,2018:465.
⑤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4094256617053060&wfr=spider&for=pc.
⑥尤文远.保定历史文化集[M].中国文化出版社,2018:465.
⑦尤文远.保定历史文化集[M].中国文化出版社,2018:465.
⑧衡志义,衡国柱.保定随笔(下)[M].河北大学出版社,2014.57.
⑨衡志义,衡国柱.保定随笔(下)[M].河北大学出版社,2014.58.
⑩谭祝平.保定览胜[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69.
⑪衡志义,衡国柱.保定随笔(下)[M].河北大学出版社,201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