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宋代河南内乡邓窑青釉瓷的发展

2020-12-08 09:30宋宾
魅力中国 2020年21期
关键词:釉瓷装饰

宋宾

(平顶山学院陶瓷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0)

河南诸窑口,宋代最重要产品是青釉瓷,这是时代使然。到了宋代,文化经济发展迅猛,也促进了全国制瓷业的全面发展。河南省地处中原,是当时政权的集中地,所以制瓷业也特别发达,五大名窑中有汝、钧、官三个都在中原地区。南阳内乡邓窑瓷器位处豫西南山区,但是水路交通方便,矿产资源和原料丰富,邻近各大名窑,加之又有前朝的烧造基础,因此邓窑很快兴盛和发展起来。受周边名窑的影响,唐代花釉瓷开始被温润的汝瓷和绚烂多彩的钧瓷以及大气典雅的官瓷所淹没。故宋代内乡邓窑受其影响,开始烧制莹润的青釉瓷。从史料记载可看到 “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芒”是专业术语,指白色刺眼,为宋代人不喜,青瓷代表宋代主流审美观,它收敛温厚,宁静含蓄。内乡窑窑址所发现的大量青瓷残片,足证内乡窑宋青瓷生产盛况。由此可知,邓窑在宋代主要是以烧制青釉瓷为主。

宋代邓窑青釉瓷的发掘,对于中原地区,特别对于豫西南地区古瓷遗址的历史发展及演变有着重要历史的研究价值。宋代邓窑青釉瓷的器型、纹饰图案和烧制工艺等方面,都有着不可估量的科学、艺术等研究价值。

史料记载,宋代邓窑是以青釉瓷为主,器型以盘、碗为主。邓窑青釉瓷较少采用刻花装饰,主要是在器物表面进行印花和划花装饰,线条流利生动。纹饰题材主要有两大类:花卉和水生物。花卉题材常见四种:(1)缠枝花卉:常以大小花朵间隔,大花盛开,小花含苞待放,枝叶缠绕其间,组成二方连续图案。这是最普通的装饰手法。(2)折枝花卉:常见折枝的大花大叶的牡丹和小花小叶的菊花分别装饰在盘碗的内壁或底心。以饱满的牡丹花朵为主,用肥壮的枝叶衬托,给人以丰满之感。(3)交枝花大:以牡丹为主,两枝或几枝花相交构成纹饰。(4)团花:多以菊瓣组成,装饰在碗盘内心,线条流利生动,图案美观大方。水生物题材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种:一是以水浪纹为主,在水波中点缀海螺、游鱼、荷叶水草等;二是以游鱼为主,装饰于器物的内底,图案颇具生趣。此外我们还见到碗内底印或刻有“姚”、“王”、“刘”、“小王二”等字样的窑记。釉层较厚,积釉处犹如深邃的湖面。在装饰题材上,主要为花卉和团花纹,图案美观大方。部分装饰题材为水生动物,刻画栩栩如生。最为常见的是青釉瓷碗里表以细长菊花瓣纹饰,这种纹饰采用传统模印方法。

宋代邓窑青釉瓷呈色主要为青绿色,釉色如碧玉晶莹润泽、光泽度较强,但与同体系的耀州窑、龙泉窑、汝窑、宝丰窑的青釉瓷有所不同。邓窑青釉瓷的青要更深邃一些,不像耀州窑和龙泉窑的橄榄绿,也不像宝丰清凉寺的葱绿色,而是独树一帜的麦苗绿。这种釉色呈色较深,略微有发乌的感觉,而且时代越晚发乌的越明显。邓窑青釉瓷釉面或坯体中会有黑色斑点,这也是有别于其他窑口青釉瓷的主要特征,也成为区分邓瓷青釉瓷的鉴定符号。这主要是由于邓窑胎土含铁量高,配方中杂质多,烧制成瓷后,圈足露胎处和薄釉处发色为褐黄色或褐红色,露胎处往往有黑褐色斑点。邓窑青釉碗的圈足与中原地区青釉瓷碗的圈足形式不同。邓窑青釉瓷圈足高而窄,圈足呈紫褐色。这些特征反映了宋代邓窑青釉瓷的本土特色及艺术特点。

大窑店地区周边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拥有大量的瓷土矿藏资源。大窑店北边的土槽沟是瓷土的主要产地,该区瓷土呈白色,距地表较浅,故其杂质较多,但是便于工人开采。配制釉料的原料基本上也是就地取材,周边黄土资源丰富,是釉料的主要着色剂。山上森林茂密,为烧制瓷器提供了充足的燃料。

宋代邓窑青釉瓷的成型工艺主要采取模制、浇注和组合黏接,并有少量的捏塑等不同的成型技法。在模具制作实验过程中,为了使印模可多次反复使用并有一定的吸水性,采用制坯的泥料,多次进行不同温度的煅烧和进行印模,反复多次实验,找到最有效的煅烧温度。实验证明,当泥质模具达到650-780℃的温度后,其吸水性和硬度,可达到最佳值。宋代邓窑青釉瓷的釉料成分中,釉灰为当地取材的松木的灰烬等,起发色作用的为当地的黄土,其含铁、铝、硅等元素与汝州和宝丰所采用的黄金土的成分基本相同。釉料配方中,加入含铁量较高的黄土,其呈色会略微深一些。烧制邓窑青釉瓷,在釉料配制上,加入18-25%的Al2O3 和10-20%SiO2 的成分Al2O3 利用它高温烧成时释放出有机物,会更加稳定其发色。

从内乡邓窑挖掘出土器物残片的烧造痕迹看,大件器物如炉、盆采用粗矮柱形支烧,盆类器般为叠装坯件,在支烧具或器物上用瓷土粉块间隔垫烧,也有敞口同类器叠烧,既增加窑炉装烧量,又保证升温时坯件之间良好的透气性。宋元时期主要以青釉瓷为主,同时期产品还有白瓷、黑瓷、钧瓷、红绿彩、白地黑花、酱釉、素三彩、珍珠地等品种。装饰手法也逐渐从素件转变为剔花、划花、印花。窑具除匣钵,粗矮柱形支钉外,还有大量的平底三叉支烧、拱形多支钉、圆形垫饼、垫片、垫圈的出现。在装窑过程中,采用一匣一器进行烧制,这种装烧工艺虽然多占窑位,但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烧制成功率,遵循古法施行匣钵烧制,复仿制品完整度较高。

唐宋时期,整个中原瓷区欣欣向荣,邓窑受周边瓷区影响,烧造的陶瓷器型多,装饰精致,釉色丰富,集北方众多窑口特色于一体。从邓窑出土的瓷片和残器发现一个现象:从唐代发展到宋代,邓窑所烧制的瓷器与周边的汝州汝窑、神垕钧窑以及鲁山段店窑,甚至是陕西耀州窑的品质不分伯仲。最初在进行邓窑的发掘时,引起了陶瓷考古届专家的注意,但是目前国内外尚未系统的进行邓窑研究,大部分文献资料,主要是从考古发掘、田野考察和鉴赏等角度陶瓷研究。由于唐宋时期邓窑的研究古籍资料较少,窑口尚未大规模发掘,仅仅停留在初级探讨阶段。在人们的潜意识里,只要提到“邓窑”瓷器,无论是古陶瓷研究者或是收藏爱好者,首先想到的是粗糙的青釉瓷和黑瓷等民用瓷器,很少有人能把它和唐宋时期花釉瓷、汝瓷、耀州瓷、龙泉瓷等联系起来。

总之,通过对唐宋时期邓窑和邓窑出土的瓷器,进行更为详细的调查和研究,这将对研究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邓窑遗址没有经过任何发掘和试掘,目前从遗址表面采集到的标本,大多反映出宋元时期的特征,而反映出唐代特征的则较少。要想更多的了解和认识邓窑,只有揭开她千年神秘的面纱,通过科学的发掘或试掘,才能够结识出她真实的内涵。邓窑遗址的发现,对于中原地区,特别是豫西南地区古代瓷窑遗址的历史发展及演变,以及烧造工艺、纹饰图案等方面,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历史、科学、艺术等研究价值。当我们弄清了唐宋时期邓窑的历史地位,也认识到恢复历史名瓷对于恢复和继承祖国文化遗产、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无疑都是非常巨大的。邓瓷的文化在我国的陶瓷史上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在现代社会上也产生过非常重要的影响,它的外销和传承也是中外陶瓷文化交流和与各国人民之间友好往来的实物见证。在文化强国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全面做好邓窑瓷器的保护、开发与利用,对于弘扬我们中华民族璀璨的文明以及发扬光大灿烂的陶瓷文化等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釉瓷装饰
黑釉瓷的当代创作与烧成实践
黑釉瓷的工艺研究
黑釉瓷的审美与文化
浅谈现代黑釉瓷的烧制*
鲤鱼旗装饰坠
Fast Food Restaurant
河北泊头十里高遗址发掘简报
装饰或空间/堆砌或创造
小熊当当装饰圣诞树
DIY装饰沙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