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党员发展与学生骨干培养深度融合

2020-12-08 18:37:20
山西青年 2020年12期
关键词:骨干学生党员入党

周 辉

上海海洋大学爱恩学院,上海 201306

青年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和共青团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青年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牢牢把握“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遵循,选拔优秀团员入党,努力推进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是新时代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使命自觉。

人才培养,德育为先,在青年时期确保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关键少数”,学生党员、学生骨干在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引领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加强党员发展与学生骨干培养的融合与衔接能够最大程度地凝聚、组织、教育广大学生,提升党员发展质量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高校党建如何与学生骨干培养有效融合,选拔优秀学生骨干作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在提升党员发展质量的同时增强育人实效性是高校思考的课题。

本研究围绕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学生骨干培养与党员发展现状,聚焦学生党员发展和学生骨干培养的融合发展开展了相关访谈调研,了解中外和合作办学学院党员发展和学生骨干培养存在的现状和问题,并根据存在问题提出了促进两者深度融合的具体举措。

一、学生党员发展和学生骨干培养融合现状及问题

(一)学生党员发展现状和问题。党员发展工作由基层党支部主要负责,学生入党需要经过入党启蒙、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发展对象培训班等多个阶段,学生自递交入党申请书起到成为发展对象至少需要一年半的时长。党员选拔主要突出政治标准,同时注重学生的实践经历。在对学生入党基本信息调研发现,部分学生入党动机不够纯正,带有一定的功利性,对入党流程不甚清楚,对入党各阶段所需要具备的条件不够清晰,同时也发现入党联系人的职责和功能未能体现,实际上反应了学生入党前教育还不够完善。

(二)学生骨干培养现状及问题。学生骨干主要包括校、院团学组织成员以及班级、团支部主要负责人。校、院团学组织每学期都会开展“青马工程”培训。由于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课业压力大,课程表每周更新,导致学生骨干培训随意性大,临时安排多,学生参与积极性不足,疲于应付,效果不佳。

(三)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及学生群体具有特殊性。相比其他普通高校而言,中外合作办学学院的课程多、作业多,尤其是外方课程要求高,压力大。同时,由于教师结构中有外籍教师,日常学习生活中,学生与外籍教师交流更多,一方面有利于开拓学生思维,而另一方面对于学生价值观的塑造提供了更高的要求。此外,中外合作办学学院学生一般家庭经济相对优越,对于未来规划里,出国意愿较其他学院学生更为强烈。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学生对党员和学生骨干身份认同度参差不齐,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我们更要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引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党建带团建有效性有待增强。通过调研得知,目前,中外合作办学学院学生骨干培养与党员发展缺乏有机融合,党员教育发展和学生骨干培训主要由党委和团组织负责,现实过程中,存在团组织在团员推优方面功能还不够凸显,基本表现为党组织对团组织指导不够、党建带团建工作内容不够明确,党建带团建工作机制不够完善,党建带团建工作方式不够创新,学生骨干培养和党员发展各阶段还未能有效融合和对接。

二、学生党员发展和学生骨干培养融合的可行性

(一)党团组织定位是党员发展和学生骨干培养融合的前提

无论是发展党员还是学生干部培养,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这既是党建带团建的要求,也是党建与团建融合的可行性所在。共青团是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肩负着教育青年、引导青年、凝聚青年的重任。充分发挥党建带团建,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人才培养衔接,发挥组织合力育人的优势,更好地发挥立德树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党员发展与学生骨干培养体系具有重叠性和衔接性

这里的重叠性主要是从培养过程、培养课程、党员选拔过程角度而言,如在培养课程方面,党员教育和发展以及学生骨干培训,都很注重提升学生的理论修养,注重学生实践经历的积累。党旗所指就是团旗所向,党团活动互动应贯穿学生培养始终,尤其是对优秀学生骨干的筛选与重点教育。

(三)团员推优是党员发展和学生骨干培养衔接的重要纽带

“推优”工作是党赋予共青团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在被调研的61名学生骨干中,88%的学生骨干均有入党意愿,47%的学生骨干通过团组织推优成为入党积极分子。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团组织推优功能,推进党建与团建深度融合。

三、学生党员发展与学生骨干培养融合路径探索

(一)多元联动,抓好入党启蒙教育。针对学生对入党的正确认识和入党流程,党组织要提升党委开展入党启蒙教育的效果,同时,要实现多元联动、创新形式,利用校、院两级团学骨干工作会议、学院各班会、主题团日等平台,增设专门板块进行学习和宣传,引导学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形成多形式、多渠道的入党宣传教育,提升学生入党积极性。

(二)夯实“推优”基础,创新推优方式。严格落实《共青团推优入党工作实施办法》文件要求和精神,规范基层团支部“推优”程序,提高“推优”能力;创新推优方式,增设学院“团学组织”推优机制。加强团组织对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的反馈,实行思想品德、作风问题一票否决制,不断打造推优工作程序化、常态化、制度化。高校党组织要努力建立党建带团建工作的长效机制,不断制订和完善对共青团工作领导的意见的配套文件,确保共青团工作在党组织的帮带下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地发展。

(三)推进课程培养体系衔接,探索学分互认机制。加强党建带团建,实现党员发展与学生骨干培养的衔接,正如有学者指出通过共享、共建、共创模式实现党建带团建,形成党团资源共享、双向互动、合作创新的格局。研究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和“青马工程”学生骨干培训体系,从思想理论、党团知识、素质拓展、实践调研四大板块进行顶层设计,提升理论知识的学习比重,推进课程体系的衔接,对于共性课程实现学时、实践鉴定的互认机制,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升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四)提供多方支撑材料,完善考察人选评价机制。在入党积极分子成为发展对象环节,十分重视学生的实践、社会工作等经历。注重对考察人选征求意见的针对性和全面性,完善推优机制。例如,在校、院学生组织任职的学生推优时,应由相应的学生组织提供鉴定表,在班级团支部任职的,应由辅导员和班委、团支部委员出具鉴定表,重点体现该生在工作岗位上的综合表现,主要包括任职岗位、工作成效、参与活动记录、所获荣誉、培训记录以及综合评价,为党组织确定发展对象的重要参考依据。

(五)完善预备期考察体系,加强学生党员的示范引领。在党员预备期间,完善考察评价体系,注重实践考核,建立“参加志愿服务、为群众做好事长效机制”,重点考察预备党员在思想道德、学风引领、联系群众、困难帮扶、就业指导、活动参与等方面的表现,引导学生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和学生骨干的“四自管理”发挥。

猜你喜欢
骨干学生党员入党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3:50
核心研发骨干均16年以上!创美克在产品研发上再发力
当代水产(2019年11期)2019-12-23 09:02:54
憨娃入党
当代陕西(2019年16期)2019-09-25 07:28:46
三份特殊的《入党申请书》
当代陕西(2017年12期)2018-01-19 01:42:26
骨干风采展示
高校优秀学生党员评选体系的构建——基于AHP法的运用分析
高师院校发挥学生党员作用模式初探
学习月刊(2015年16期)2015-07-09 05:39:22
关于组建“一线话题”骨干队伍的通知
浅谈做好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几点认识
入党志(外一首)
中国火炬(2011年3期)2011-12-23 13:5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