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茜
建东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0
当今时代赋予了高等学校培养出适应现阶段社会发展,具有综合性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作为知识传播和创新场所的高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1]然而高校现阶段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以及育人理念等方面无法充分发挥大学生个性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探索出与大学生个性发展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构建高效的创新型教师团队。大学生个性的正向发展才能实现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
(一)个性的定义:心理学角度把个性分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包括:想象能力、观察能力、注意力以及学习能力等;非智力因素包括:情感、意志、兴趣等。个性是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综合表现。
(二)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无论是从生理还是心理上来看。大学生生理机能大概在20岁左右发育成熟,相较于同类年轻人而言,他们的智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等处于良好的状态,但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还不成熟,在其形成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创新人才。创新人才包含以下几点素质:深厚的文化素质、健康的心理、强壮的体魄、有探索精神、创新思维等。
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创新型人才主要是指那些具有创新思想和创新思维的人。创新型人才需要有健康的心理、积极的价值观以及强健的体魄,只有充分的发挥大学生的个性,才能为国家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其次,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都统一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更离不开大学生的个性发展。[2]同时,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建立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强调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建设全面性的复合型的人才。
(一)高校的育人理念无法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育人理念是育人行动的先导,育人理念先进与否对教学效果有着十分直接的影响。目前,传统的观念依旧存在于高校的育人理念之中,过分强调教师在教学中主导地位,由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不平等导致了知识的单方向传递,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学习中死读书,读死书的习惯,在很大一方面上扼杀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3]随着社会发展,教师为中心的理念已经无法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国家也越来越需要的是多元化人才。
(二)大学生评价体系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现阶段高校依旧是以学生的成绩来对学生进行评价,缺乏对学生的全面评价,尤其是不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中,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专业课上,从不思考只知道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因此也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创新型教学团队的建设滞后:高校教师对于大学生的个性培养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通过有效的正面引导来帮学生建立独立思考的良好品质,开拓学生的眼界,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目前高校创新型教学团队建设较为滞后,高校教师的教学成果主要体现在科研领域上,却忽视了培养学生的个性,很少有因材施教的情况,加之授课内容的形式以及方法过于陈旧,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4]
(四)教学方式缺乏新颖性:教学方式作为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重要载体,营造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方式不仅可以大幅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时充分的加以思考和吸收,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然而,从高校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上来看,目前的高校普遍缺乏新颖性,特别是高校人才的培养模式比较单调,教学内容过于陈旧,教学方法过于单调,部分脱离了社会实际,加上专业的设置,课程安排不一,这些都限制了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高校教育在我国现阶段已经进入了大众化的阶段,高等教育在谋求高校数量增长的同时,还应该注重高等教育的质量建设。高校的创新性和培养创新人才的能力成为衡量高校质量的重要指标。经分析目前制约高校创新人才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认识层面的误区:高学历人等于创新人才。大家普遍认为只有高学历的人才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这是在创新认识上的误区。学历只能代表人的受教育程度,无法简单将其等同于能力,更不能等同于创新力。
(二)制度层面的弊端: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的评价和考核标准过于简单和硬性化,缺乏一定的灵活度。高校对学生的考核主要是通过分数、考试成绩以及过级考试等,使学生花费大量时间记忆知识,尤其是在高校等级考核制度中,大量时间用于等级考试,牺牲了在其他领域的学习和创新。
(三)办学层面的问题:师资问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需要学校的讲师要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然而高校老师缺乏此类素质,很难适应教学需求,不利于对学生个性的开发。有的老师在教学中以灌输似的教学方式教导学生,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高校对育人教育的转变,作为大学生思想的导师应该鼓励大学生采用科学的怀疑态度和客观的批判精神来面对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教导鼓励学生摆脱传统的思维模式,通过独立的思考,得出结论。
(二)建构适于大学生个性发展的评价体系:高校应构建于大学生个性发展相适应的大学生评价体系,改变过去以学习的成绩作为评价大学生的主要指标,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根据自身特点来培养自己的创新以及动手能力,加强大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大学生在创新活动和实践中的潜力,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办学层面的问题:师资问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需要学校的讲师要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然而高校老师缺乏此类素质,很难适应教学需求,不利于对学生个性的开发。有的老师在教学中以灌输似的教学方式教导学生,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教师的使命就是传道授业解惑,高校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如何最大程度的实现教师对创新人力的开发,这就要求高校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以及对教学课程的合理安排。应试教育下的大学生,只注重要考的知识,加上学生考试单纯为了修学分,从来不深入思考和学习知识,从而导致学生的知识面窄、理论素质低等情况。
综上所述,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优质的师资资源,教师作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主导性的作用。其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此外,建设一支具有创新型能力的师资团队,改变高校对教师、对学生的考核标准以及评价体系,才能营造出一个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大环境。高校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才能在开发大学生个性的同时,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后,创新是一个不断与时俱进的主体,创新人才的培养方式也需要进一步的不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