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莹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咸阳 712100
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家庭,大部分都是只有一个孩子。长辈们对他们有着特殊的关爱,往往对他们的生活特别关心和照顾。致使他们丧失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至于丢掉了最基本的交往礼仪。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行为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这对大学生们的交往有一定影响。
进入大学校园生活,大多数同学人际交往的圈子快速扩大,他们除了与自己班上的同学有着交往外,还通过种种途径结识了新朋友,大部分是通过学校社团认识的,部分同学是通过参加课外活动以及学生工作认识的,只有少部分的人是在校园内主动结识的。在这其中,有的是同学的朋友介绍朋友认识的,也有的是利用网络认识的。总的说来,在大学的生活中,同学们的交际圈会变得很大,结实新朋友的方法也很多,但是,也有少部分同学的交际圈子很小,仅仅局限在自己的周围,那这些同学不愿意交往或是怕交往又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呢?是自闭?是自卑?是高傲?种种原因,难道交往行为不是作为大学生该有的吗?
大学生是相对来说比较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的世界观形成还处在初级阶段,思想极其活跃,情感颇为丰富,人际交往的需要甚为强烈。进入大学后,他们都远离了父母,告别了老同学和老师,在这个全新的生活环境中,既怀念自己的亲人和朋友,又急切地渴望与人交往,培养新的朋友。在大学校园这个特殊环境里,增强了他们对交往行为的需求。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和朋友关系是大学生交往行为关系的主体。这些关系对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社会活动、就业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样也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基础。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说说大学生交往行为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以自我为中心。独生子女在当代大学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呱呱坠地到高考结束;从咿呀学语到学富五车,我们都是家里的宠儿,受到来自各方的宠爱与呵护。步入大学生活,在大学生的交往行为中,他们时常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待周边的人和物。对别人期望高,要求严。然而对自己的约束却很少,要求很低。难以认同、宽容别人,常以自己的观点出发,不考虑其他人的感受。
第二,消极闭塞倾向。一些大学生在交往行为中表现出消极的倾向,例如孤独等,我们的一些同学一般情况下很少说话,独来独往,性情冷僻,缺乏激情,更加不可取的是很少和朋友在一起说话,交流,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越是这样,其他同学也不愿意和他交流。
第三,功利化。这也是当下最普遍的现象。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和未来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关心起来目前不需要考虑的物质利益关系。
第四,重虚拟,轻现实。即交往方式的虚拟性。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网络技术也得到了飞速发展,虚拟的网络世界已经从当初简单的信息平台转变为人们交往行为的主要工具,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网络交往的基本条件和技术基础,还成为人们进行网络交往的虚拟世界,为大学生提供了精神寄托。
第五,平等的交往理念与现实的不平等。当代的大学生不仅重视个人修养,而且更注重人际关系的平等,强调人格的尊重,他们希望在平等的交往理念下建立与同学、老师、朋友之间的关系。然而,实际的大学生交往行为却依旧存在着不平等,这主要体现在生活物质的贫富差异上。因为招生体制的变革,自费与公费统一后,大学生学费的增长,贫困家庭和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的大学生形成了不同群体。在交往行为中,经济条件优越的大学气焰万丈,但是经济条件差的大学生其主动性较差,不愿意主动进行交往行为,更有甚者会产生自卑孤僻等心理。
第六,缺乏主动性。在实际的交往行为中,很多大学生缺乏主动性,乃至有的学生还很喜欢独处,这就出现了一系列的交往问题。因为交流经验匮乏,很多大学生在交往方面出现了许多难题,他们害怕交往,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会莫名的感觉到紧张,进而回避同学,拒绝交往。
说了那么多现在大学生交往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阻碍着大学生交往行为的建立。为了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交往行为,就要深入分析大学生交往行为中存在问题的原因,那么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首先,自身因素。虽然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比较好,但交往经验不足,不能够正确地看待他人和自己,大学生的心理还没有完全成熟,从小到大,基本没有真正的接触过社会,导致他们思想单纯。而且,所学的知识,过多的内容集中在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虽然能很好的掌握书本上的理论,但是由于生活经验过于单薄,生活阅历简单,心理承受能力差,致使影响了正常的交往行为。大学生的个人情感也是影响正常交往行为的重要方面,不良的情感会导致认知偏差,使交往行为不受控制。
其次,家庭因素。家庭因素分为教育形式、环境及经济情况。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差不多全是独生子女,是在家人的庇佑下成长,所以,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评价以及准确定位。从小受到长辈过多保护,导致在交往时不知所措。而家长也是过多的把注意力转移到了对孩子经济上的支持,对他们心理的关注却很少,使他们在大学里只注重学业,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培养。
再次,学校因素。大学的生活是群体性的生活,因此学生大多数的时候都是在校园中,他们所能交往的对象是同学、老师等,这样就使得交往对象过于单一。
最后,社会因素。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的快速发展,冲出了人们在时间和空间交往上的种种限制,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减小,这就为大学生的交往行为提供了更便捷的途径。但是,虚拟的网络已经代替了大学生之间最直接的交往。吃饭上网,睡前上网,上课上网,下课上网,这就渐渐的形成恶性循环。
维护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基本方法就是交往行为,大学生经过互相之间的交往,可以发泄消极的情绪,满足各种心理的需求,这样有助于培养良好的性格以及乐观的态度,继而让大学生能够积极地开展学习以及生活。
大学生交往行为是大学生增长各种课外知识的有效途径。许多间接信息通过交往行为被大学生所认知,这可以弥补存在于现实中不充分的经验,以便增加自身的知识范畴,开阔眼界。
大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完善以及自我发展的重要策略就是其自身的交往行为。通过交往行为,大学生能够更好的了解他人,并在了解的过程中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作为参考来改正自身不足之处,这对自己今后的发展大有益处。
在当代大学生的交往行为中,要注重他们交往行为的塑造就要做到以下四点要求:
第一,正确引导校园交往,极力促进大学生交往行为的形成与完善。在大学校园里,需要教育工作者正确引导大学生的交往行为,使他们的交往行为在不断形成的基础上得以完善。
第二,重点开展交往行为内容的教育,致力于交往行为的塑造。要不定期开展有关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培养良好的交往行为的重要性。
第三,努力创造优良的教育环境,不断开扩教育渠道。努力提升教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充分发挥教师人格的示范作用。大学工作人员不仅是高学历、高品格、高技能的专业人才,更应该是具备科学精神以及艺术精神的栋梁。
第四,充分施展大学生自身的积极作用,鼓励大学生完善自我。如果外在条件还不充裕,那就不得不从大学生自身获取内在动力。
大学生交往行为的塑造更需要依靠自己的努力,自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并且自始至终都要保持热忱的态度朝着正确的目标前进,不要因为外界的困惑而丧失了做人的真谛,要注重品德的修养,严于律己,宽以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