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馨
四川省宜宾卫生学校,四川 宜宾 644000
“善不可失,恶不可长。” 唐斌教授谈到:中职学校已成为校园欺凌的高发地带。我认为,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减少校园欺凌的发生有很大的探索空间。
校园欺凌是指发生在校园(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内外、学生之间,欺凌者(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通过肢体、语言、人际关系、财物及网络等实施故意欺负、侮辱、恐吓,造成被欺凌者(个体或群体)的身体伤害、人际关系破坏、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行为。
事件主体以18岁以下的中小学生为主,发生地点在校园内或周边,欺凌者的行动是有计划的、对象是明确的、手段是多样的,力量明显强于被欺凌者,欺凌后果可能违纪也可能违法。
校园暴力是指校园欺凌中的肢体欺凌,往往伴随恶性暴力事件,呈现团伙化、低幼化、预谋化。
和校园欺凌不同,校园暴力不一定有明确的目的和特定的对象,比校园欺凌的性质更恶劣,本身就是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
本次关于校园欺凌的问卷调查在我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17个班级完成,年龄在15—18岁之间,共收到有效问卷475份,其中男生50人,占总人数10.53%,女生425人,占 89.47%。
在回答是否在学校经历过或见过校园欺凌时,“是”占到44.21%,说明有近一半的同学对此现象并不陌生。
在调查我校校园欺凌多发生在:“男生”占比17.68%、“女生”占16.63%、“男女一样多”占33.26%、“不知道”占32.42%。由此可见,校园欺凌在男女生身上都有可能发生。
在回答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时:人际关系方面教育不足占76.21%,家庭教育因素占77.47%,社会因素占72.84%,文化和生活习惯不同占54.95%,学生心智不健全占64.42%,学生竞争压力大占40.84%,学生缺乏心理指导和法制教育占83.37%,另外,学生还补充了一些原因:觉得欺负别人好玩儿、不爱干净、家庭贫困、做事缺考虑、讨厌老师对某些人太偏心、抢对象、长得帅等等。由此可见,校园欺凌都是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在这些原因里,除了学生自身的问题,还指向了老师、家庭、社会和学生心理状况等。
这份调查问卷可以说明很多问题,甚至在调查当天,就有学生收到“星期六学校门口见”的匿名威胁信息。还有学生反映:为了躲避校园欺凌,经常以各种借口不上课或不来学校,我问:老师不怀疑吗?怀疑也不能说呀,否则会更惨。
为尽早解决校园欺凌带来的极端恶劣影响,国务院教育部及各地政府相继出台《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天津市预防和治理校园欺凌若干规定》、《河南省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实施方案》等文件。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校园欺凌的发生率,但单靠政府作为是不够的,从社会到学校到家庭到个人都要动员起来。在调查中问到:你认为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减少校园欺凌有没有帮助时,回答“有”占到57.89%。所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思想融入社会发展各个环节领域,减少校园欺凌的发生,还社会风气的清明清朗。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1]如果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没有核心的价值观,就是对下一代的放弃,对国家未来的放弃。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面对西方文化思想渗透和冲击,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意识形态的多元化特点,未成年人的思想政治和德育工作面临着巨大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为我们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1.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要用堂堂正正的人格感染学生、用颠扑不破的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用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自觉做为人师表的楷模,做让学生喜爱的人。青少年是祖国的明天、民族的未来,注重对学生的正面引导和教育,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在填写产生校园欺凌的其他原因时,有学生提到“老师偏心”。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7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教师做的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
2.发挥课堂教学功效
习近平在2019年3月18日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为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思政课教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理想信念的教育。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
在其他公共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实习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2]
3.丰富校园活动内容
调查表明,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就应怀疑是校园欺凌发生的前兆。学校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学校”为主线,开展形式丰富、内容新颖的第二课堂活动,比如:开学第一课、周一早晨奏唱国歌、国家公祭仪式、经典颂读、民族特色传统节日活动等,遵循人人参与、一个不落的原则;借助学校广播、网站、校园公众号等舆论阵地,开设专栏,宣传先进典型,道德榜样,发掘身边的英雄,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弘扬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
4.强化学校管理
很多时候,我们混淆了校园欺凌和学生间的嬉戏打闹,导致欺凌者没有被惩戒,让他们误以为得到了默许,背后的家长因为自己孩子的无恙而选择沉默,问卷显示25.05%的家长根本没有关注过校园欺凌再加上学校庆幸没有出大乱子继续和稀泥,无意识地纵容欺凌者的做法导致更严重的校园暴力行为的发生。将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治理全过程,形成有效的诉求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正面引导机制,让正确的行为得到鼓励,错误的行为受到谴责与惩戒。
学校不仅要完善校园惩戒制度,更要做到公平分割责任,按照制度监督落实,一视同仁,对行为严重的欺凌者给予处分,必要时转送司法机关。
5.拓宽社会实践途径
让学生走出校门,参加形式多样的志愿者活动,用爱心温暖社会,用爱开启善心循环,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和学校尽量创设更多的勤工俭学机会,让学生感受劳有所得、多劳多得,通过接触社会、认识社会,独立解决问题增加人生阅历。
学校开设劳动课,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让学生感受劳动给学校给自己带来的改变,感受劳动中的责任感、合作后享受成果的成就感。劳动最光荣,通过劳动产生强烈的自豪感、自信心,而不是靠欺凌他人来实现自己的“地位”。
6.营造充满爱的家庭环境
在调查哪些人容易主动发起校园欺凌时,47.79%的调查者选择了单亲家庭。中职学校学生的家庭比较复杂:单亲、再组、父母不和或者是因工作无暇管教等。缺失爱的家庭环境,缺少爱的家长监管,导致一些未成年人在性格上过于偏激,处理问题时缺少思考,容易做出一些违法犯罪的事。
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拥有亲情的人才是最幸福最温暖的。在家里,父母以身作则,给孩子一个阳光、温馨的家庭氛围,孩子上行下效,对父母感恩,对同学友爱,对社会宽容,衔环结草以恩报德。
7.提高个人道德品质
个别中职学校学生,没有太大理想,对学习不感兴趣,没有升学压力,精力无处释放。68%的调查者认为:喜欢上网看暴力游戏的同学,更喜欢用暴力的方式处理同学关系。不恰当的相处方式极可能转变成校园欺凌:欺凌者无论出于何种原因都是极端虚荣极端自我的,旁观者可能嘲笑被欺凌者无能可能内疚自己的束手无策,被欺凌者可能会从憎恶同学憎恶社会,演变成下一个欺凌者。调查显示:这时如果有一个人站出来为被欺凌者说句公道话,结果会大不一样。
孔子曾提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就是“修身”。当代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坦诚做人坦率做事。犯了错,敢于表达“我错了,对不起!”不辩护不开脱。
8.完善法律法规
很多校园欺凌行为由于年龄小或者情节严重程度不够不足以触犯法律导致有些人认为关注“校园欺凌”就是大惊小怪,没事找事。针对于此,中职学校已开设了《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宣传法制教育、聚焦法律文化、增强全民培育和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增强学生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意识,避免校园欺凌发展成为犯罪。
我认为:在第二课堂或是专门多开设一些基本法的课程也是很有必要的。
9.筑牢心理疏导建设
83.37%的调查者认为学生缺乏心理指导和法制教育,64.42%调查者认为学生心智不健全是产生校园欺凌的原因,在和欺凌者聊天中得知:有些人认为自己是受害者“他们不听话,权威或是自尊被挑衅了,必须把面子挣回来”。中国心理干预协会理事何日辉提到:青少年尤其是初中生有特别明显的青春期,也叫叛逆期,这一时期特别想得到同伴的认同,父母的话听不进去。亟待解决青少年时期的心理问题,必要时还需对学生心理进行干预。加强学校心理辅导教室建设,密切关注有欺凌或是暴力倾向的同学必要时给予辅导,既可以创设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为教师的有效教学助力。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一时半刻的事情,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多措并举:打造“师德为先、父母关爱、学校监管、融入社会、健康心理、法制建设、健全人格”的网状联动效应,让校园重回干净安宁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