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旭霞
(丹东市第一医院手术室,辽宁 丹东 118000)
四肢骨折是骨科常见的一种骨折类型,待骨折形成后,患者通常伴随着剧烈疼痛,当前,临床多采用手术方式治疗四肢骨折,良好复位固定骨折组织,改善肢体功能,但由于缺乏骨折知识、担心手术结局,患者极易出现感染情况,加剧疼痛,延缓骨折愈合时间[1],因此需要于围术期进行手术室精细化护理干预模式,仔细完成术前准备工作,引导患者保持良好身心状态,配合手术治疗,促使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手术护理质量[2]。此研究选取204例四肢骨折患者,分析手术室精细化护理干预模式在其围术期中的应用效果,详细总结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于丹东市第一医院手术室进行手术治疗的四肢骨折患者204例,根据单双病号分组,2组均102例,对照组年龄20-75岁,平均年龄(43.37±8.65)岁;骨折部位:足部骨折10例、髌骨骨折9例、股骨骨折12例、肱骨骨折4例、胫腓骨骨折35例、尺桡骨骨折32例;其中男患者68例、女患者34例;观察组年龄大小19-73岁,平均年龄(44.18±8.54)岁;骨折部位:足部骨折11例、髌骨骨折8例、股骨骨折11例、肱骨骨折3例、胫腓骨骨折36例、尺桡骨骨折33例;其中男患65例、女患37例。2组患者在年龄、骨折部位、性别等一般资料上无差异(P>0.05)。纳入标准[3]:语言沟通障碍顺畅者;患者、家属知情手术与护理内容,自愿签署同意书;认知功能健全、智力正常、无精神疾病者;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者;病例资料完整者;经影像学检查符合四肢骨折临床诊断标准者;排除标准[4]:合并多处骨折者;四肢具有其他严重疾病者;存在恶性肿瘤者;心肺肝肾脾胃等器官功能器质性病变者;凝血功能异常、神经功能障碍者;有手术禁忌证或药物过敏者;四肢畸形者。
2 方法:对照组围术期应用常规护理干预模式,即严格消毒手术室,指导患者术前完成药物过敏试验、心电图监测、血尿常规、影像学检查等。观察组围术期应用手术室精细化护理干预模式,具体内容:(1)术前精细化护理干预。根据手术内容,首先对骨折端进行牵拉、石膏固定等操作,叮嘱卧床,疏导患者负面情绪,告知手术与四肢骨折知识,仔细查看患者各项检查结果、凝血时间,针对低血容量性休克者,需补充适当血容量,开通多条静脉通路,及时补液、输注药物,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做好引流准备,必要时可切开气管进行吸氧,并及时吸痰,保证呼吸畅通;(2)术中精细化护理干预。控制手术室内湿度约50%、温度22℃-25℃,选择健康一侧肢体静脉穿刺,指导患者调整至麻醉体位,协助麻醉医师完成手术麻醉,麻醉穿刺时保持肢体轴线位,再帮助患者调整至手术体位,注意衬垫、放置支撑物,避免体位压伤,确定受压点与固定点,防止静脉回流,术中准确配合手术医师,防止电刀负极板脱落、移位,注意保暖,定时用棉签浸湿患者口唇;(3)术后精细化护理干预。术后指导患者卧床充足休息,注意床单衣物干燥,避免感染、疼痛加剧,帮助患者合理固定患肢,维持功能体位,叮嘱患者定期更换体位,防止畸形与萎缩。术后第2天切口处易渗血、分泌物渗出,护理人员需定期更换敷料,清洁、消毒切口,并术后需用石膏加固,注意石膏加固松紧度适中,观察石膏外渗液、压迫、肢体疼痛等情况,针对局部压迫综合征者,需开窗检查或更换石膏。麻醉清醒后指导患者进行肌收缩活动,术后1-2天指导活动骨折处关节,及早制动,避免暴力牵拉,术后1-2周指导患者进行肌收缩锻炼,术后2-3周指导锻炼关节固定,术后3-6周增加肌收缩锻炼强度,指导进行关节活动、主动屈伸、负重训练等,石膏固定时间控制在6-8周,石膏拆除后需叮嘱适量活动关节,牵引期需鼓励患者进行肌肉等长收缩活动。为长期卧床者协助定期翻身、拍背,按摩患者骨隆突,防止褥疮,指导正确咳嗽咳痰,防止坠积性肺炎,查看患者骨折肿胀、软组织损伤等原因,适当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查看肢体神经、血流循环等情况。
3 评价指标:2组患者护理干预后肢体疼痛程度应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进行评估[5],最高10分、最低0分,评分越低,说明患者疼痛感越轻;记录2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延迟、感染、坠积性肺炎、褥疮、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应用手术室护理干预质量问卷调查表评价2组患者对护理干预满意度[6],问卷满分100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对手术室护理干预越满意。
5 结果: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肢体VAS评分为(2.26±0.49)分,骨折愈合时间为(8.94±0.27)周,术后仅出现1例骨折愈合延迟,并发症发生率为0.98%(1/102),患者对手术室护理干预满意度评分为(94.53±3.51)分,住院时间为(24.62±1.19)天。对照组患者肢体VAS评分为(3.95±0.67)分,骨折愈合时间为(12.30±0.35)周,术后仅出现3例骨折愈合延迟、1例感染、1例坠积性肺炎、1例褥疮、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症发生率为7.84%(8/102),患者对手术室护理干预满意度评分为(85.81±3.59)分,住院时间为(35.38±2.27)天。故观察组患者VAS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护理干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四肢骨折是由于间接或直接暴力所致的一类骨折,患者骨折后通常存在局部疼痛、畸形、压痛等症状,进而可能导致肢体活动受限,严重影响到患者日常生活。近几年,国家人口不断老龄化,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人们生活饮食运动习惯日益变差,四肢骨折发生率呈现逐年增长趋势[7]。现阶段,手术是临床治疗四肢骨折常用的一种手段,由于肢体疼痛、担心手术结果、缺乏四肢骨折知识,患者围术期极易产生烦躁、不安等不良情绪,最终降低手术效果,延长骨折愈合时间,故需要为围术期患者提供手术室精细化护理干预模式,即通过术前精细化护理,能合理固定骨折处,避免病情加重,保证患者充足休息、呼吸顺畅,帮助患者合理调节身心状态,维持适宜血容量,及时补充液体,完成术前各项准备工作;经术中精细化护理,可控制手术室内适宜温湿度,协助患者调整至麻醉体位与手术体位,保证手术顺利进行,为骨折端放置支撑物与衬垫,避免压伤、静脉回流,准确配合医师,定期用棉签浸湿口唇,注意保暖;经术后精细化护理,能减轻患者肢体疼痛,避免伤口感染、肢体萎缩、畸形,用石膏加固,促进骨折愈合,指导患者适量肢体活动与康复训练,有助于提高四肢功能,抬高患肢、指导正确咳嗽咳痰、按摩、翻身拍背等,可预防术后并发症,对患者术后康复具有积极促进作用[8]。实验显示,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VAS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护理干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手术室精细化护理干预模式在四肢骨折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效果较显著,能明显缓解肢体疼痛,及时防治术后感染、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可有效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积极促进骨折愈合,值得推广应用在四肢骨折患者围术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