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琳 吴 楠 王为一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辽宁 大连 116001)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下肢较为常见的骨折类型,其诱发因素众多,以骨质疏松、病理变化、外力损伤等较为常见,老年人是本病的高发群体。针对本类疾病,临床通常采用手术治疗,其中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ENA)为最近几年中发展起来的一类新型术式,其结构与生物学理论匹配度更高。高龄患者可能合并多种疾病,故而手术治疗中可能会遇到诸多困难,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相对较高,增加了致残率与致死率[1]。而在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治疗过程中,若能实施科学的护理措施,则有益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优化预后。笔者选择90例高龄(≥75岁)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围术期实施不同的护理措施,现将具体情况做出总结,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抽取90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样本入选时间为2016年9月-2018年12月。所有病例均在术前经X线、CT或MRI确诊,采用PFNA内固定法治疗,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剔除伴有活动性出血、肝肾功能不全、精神异常及不具备正常沟通能力者等。依照围术期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2组,每组分别45例,对照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范围75-92岁,均值(82.1±7.1)岁;合并症为高血压21例、冠心病3例、慢性支气管炎5例。观察组男22例,女23例;年龄范围76-91岁,均值(82.5±7.4)岁;合并症为高血压24例、冠心病4例、糖尿病2例,慢性支气管炎4例。2组患者以上基本资料经分析后,发现具有均衡性(P>0.05)。
2 方法:对照组进行围术期常规护理,包括完善术前检查、准备手术器械与物品、术中配合、术后生命体征观察及遵医嘱用药等。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具体如下:(1)术前护理。①待患者入院后积极完善各项检查:高龄患者因为身体机能衰退、机体老化等因素,经常存在多种合并症,护士应配合医生将其血压、血糖等指标控制在相对理想的范围中,严格依照相关规定做好手术器械准备及术区备皮等工作。②加强心理护理:高龄患者对手术耐受性普遍偏低,术后心脏骤停、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的风险相对较大,且骨折后需长时间卧床,很多患者思想负担沉重,很可能出现焦躁、恐慌等不良心理状态,护士应主动和患者交流,较准确的评估其心理状态,予以个性化的心理疏导。可以安排同病区恢复效果较好的病友与其交流,减轻心理压力,树立康复信念。③进行牵引护理:多数患者术前需进行胫骨结节牵引治疗,维持牵引的有效性,并认真观察患肢末梢血循、足背动脉搏动、皮温及颜色等,指导患者进行足踝关节屈伸、股四头肌舒缩等运动。④做好营养护理:以在术前增强患者体质,通常选用富含维生素、钙质及优质蛋白类食物,针对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者,应加强术前饮食的管理,嘱患者戒烟酒,以防影响骨折愈合进程。(2)术后护理。①术后持续心电监护24小时:严格监测患者心率、血压、尿量等指标。术后常规平卧6小时,维持患肢外展15°-30°中立位,预防髋内收外旋与关节脱位。维持引流管通畅,观察并记录引流液量、色。质的变化,若发现异常,应及时将相关信息上报给医生。②加强并发症的预防:术后在患者病情许可时取半卧位,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运动,协助其翻身时并扣背,鼓励患者自主咳嗽。针对痰液黏稠者应给予雾化吸入,促进痰液排出。严格控制探视人员与时间,预防交叉感染。定时开窗换气,促进室内空气流动,减少肺部感染。鼓励患者术后多进食新鲜瓜果、粗纤维含量高的食物,并瞬时间按摩腹部,预防便秘。若患者出现患肢肿胀、疼痛及皮温上升等情况,应考虑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利用下肢血管彩超确诊,若确诊,应及时予以患肢滤网植入溶栓疗法。(3)康复指导。术后24小时,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足趾屈伸及踝关节背伸等运动,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循环并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第1天鼓励患者床上坐起,协助他们做扩胸运动,增加肺活量。术后第2天指导患者床边坐起,下垂患肢、健肢,练习关节与洁柔,为下床行走做准备。术后第4天可以在器械协助下进行髋、膝、踝关节被动,初始角度以患者能承受的最小角度为宜,30-60min/次,2次/d,逐渐增加活动角度。术后1-2周,在病情许可情况下,可以指导患者使用拐杖下地行走,并在活动过程中做好防护措施。
3 疗效评价:(1)显效。护理后患者髋、膝关节均无疼痛,关节活动能力恢复至正常,行走无困难;(2)好转。自感髋、膝关节无显著疼痛,关节活动能力和护理前相比较有增强,且能在外力支撑下缓慢行走;(3)无效。患者髋、膝关节疼痛显著,生活自理困难,需制动卧床休养。利用显效与好转人数总和在总病例中所占比例表示总有效率。分别记录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
4 统计学处理:用SPSS22.0软件包处理实验中涉及的数据,计量资料用t计算,x2检验计数资料,两两比较采用LAD-t检验。差异检测标准:P<0.05。
5 结果
5.1 2组护理效果对比: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为95.6%,其中显效、好转、无效分别为35例、8例、2例;对照组护理总有效率为71.1%,其中显效、好转、无效分别为19例、13例、13例。观察组患者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
5.2 2组围术期主要指标对比: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依次为(251.0±25.4)ml、(64.6±4.7)分钟、(13.1±0.9)周;观察组以上3项指标依次为(112.7±11.8)ml、(35.6±4.2)分钟、(11.0±0.6)周。组间数据经对比分析,差异在统计学上存在意义(P<0.05)。
5.3 2组术后并发症对比:对照组术后2例泌尿系统感染、2例便秘、1例褥疮,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1%(5/45);观察组患者呼吸道感染、便秘各1例,4.4%(2/45)。观察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差异明显(P<0.05)。
老年群体体质普遍较差,多患者伴有骨质疏松症,此时骨骼脆性相应增加,故而骨折发生的风险相对较大。股骨粗隆间骨折会造成患者患肢呈内收、短缩、外旋等异常状态,和股骨颈骨折相比较,其外旋程度更为显著。外加高龄患者自身机体机能减退,故而术后恢复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2]。术后患者若长期卧床休养则可能会造成患肢肌肉挛缩,诱发压疮、肺部感染等多种并发症,延长住院时间,降低机体健康水平与生活质量。
故而,在股骨粗隆间骨折高龄患者手术治疗期间,予以适宜的护理干预,能协助患者安全度过围术期,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骨折预后进程,优化生命质量。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围术期实施综合护理,术前护士协助医师主动控制与治疗原发内科基础疾病、并做好心理、牵伸与饮食护理,术后加强生命体征监护、常规监护、并发症预防及康复训练及指导等[3-4]。结果表明,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为95.6%,高于对照组的71.1%;这提示该种护理模式能减轻患者术后髋、膝关节疼痛,恢复日常活动能力;且2组患者在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指标上也存在差异,提示综合护理更能协助高龄患者安稳度过围术期;术后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更小于对照组。
将综合护理应用于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术期护理进程中,确立了患者的主体地位,贯彻落实了“人本化”的现代服务理念,能降低患者术中出血量、减缩手术时间与骨折愈合时间,优化临床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有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