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莹,冯小莎*
(广州市番禺区何贤纪念医院,1.呼吸科;2.康复科,广东 广州 511400)
老年慢阻肺病患得到高效治疗,持续改善病患肺功能情况,可以进行肺功能康复训练,本研究探究肺功能康复训练价值。
以2019年4月~2020年4月收治的100例老年慢阻肺病患进行实验。平均分为对照组、研究组。本项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其中男62例,女38例,平均年龄(65.28±2.14)岁。平均病程(4.85±1.21)年。分级:65例Ⅱ级,35例Ⅲ级。所有临床资料数据经统计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经确诊,均为慢阻肺病患;病患均符合诊断标准;病患病情稳定,认知正常。
排除标准:妊娠期病患;心脏系统病病患;病患病情稳定性差,精神异常。
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告知病患康复训练的重要性,指导病患有氧运动,调节呼吸频率,运动康复训练持续60 d;指导病患掌握正确的呼吸方式,即深吸慢呼。
研究组采用肺功能康复训练。(1)呼吸肌训练:缩唇呼吸:做正确示范,让病患观察并掌握缩唇呼吸方法。即深吸气用鼻腔,呼气用“嘟起”状唇部进行缓慢呼气。腹式呼吸:指导病患平卧,双手放于胸前,让病患用力吸气,促使病患腹部扩张,进而缓慢呼气。训练频率为3次/d,每次训练时间为10 min/次。(2)有氧耐力训练:在初期康复训练时,指导病患进行上举、扩胸前伸等动作,锻炼病患上肢耐受力,依据病患实际情况调整训练方式;下肢采用慢跑、上下楼梯等训练方式,以自身适宜为主进行调整。训练频率为2次/d,每次训练时间为20 min/次。
就病患肺功能指标、呼吸功能情况进行评价。病患肺功能指标选取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FVC%。呼吸肌表面肌电图:主要利用MEB-9400C型肌电图仪测定病患呼吸肌表面肌电图;以Medical Reseach Council Scale评分表对病患进行评估,最终获得呼吸困难评分,病患分数越低,表示病患呼吸功能良好[1]。
计量资料均由t检验,P<0.05表示本项研究具有统计学意义。纳入SPSS 26.0软件处理。
研究组FEV1(1.58±0.15L)、FVC(2.59±0.53L)、FEV1/FVC%(68.98±3.21)均高于对照组FEV1(1.14±0.25 L)、FVC(1.67±0.43 L)、FEV1/FVC%(62.41±2.21),t检验值依次为9.5449、8.5255、10.6621。P值依次为0.0000、0.0000、0.0000。
研究组呼吸肌表面肌电图(8.69±0.85 μV)高于对照组呼吸肌表面肌电图(6.85±0.78 μV);研究组呼吸困难评分(1.21±0.23分)低于对照组呼吸困难评分(2.58±0.32分),t检验值依次为10.0873、21.9869。P值依次为0.0000、0.0000。
临床上老年慢阻肺疾病的治疗效果显著,但是病患呼吸困难症状未得到改善,影响治疗效果[2]。重视病患肺功能、呼吸困难症状的改善,可以采用肺功能康复训练。肺功能康复训练是针对性较强的康复训练方式,在老年慢阻肺病患肺功能改善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又可以改善的呼吸困难症状[3]。肺功能康复训练主要通过缩唇呼吸、腹式呼吸等方式,调整病患的呼吸方式,促使掌握正确的呼吸方式,让在生产生活中持续改善自身肺功能[4-5]。本研究显示:研究组病患的各项肺功能指标均明显提高,具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病患的呼吸肌表面肌电图指标高于对照组,呼吸困难评分低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老年慢阻肺病患经过针对性较强的康复护理后,切实改善病患的肺功能指标,降低呼吸困难症状的发生,对病患的生活质量提升有着较高的临床意义。
在老年慢阻肺病患护理期间为病患实施肺功能康复训练措施,病患的肺功能指标得到明显改善,表示病患康复效果显著,且病患呼吸肌肌力得以改善,对病患呼吸功能得到改善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