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兴华先生毕生从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是公认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奠基人之一和《资本论》研究的权威,为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发挥了卓越贡献,在我国经济学界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2019年9月29日卫兴华先生被授予“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授奖词上说:“他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和经济学教育家,长期从事《资本论》研究,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作出重要贡献,主编的《政治经济学原理》教材是全国影响力和发行量最大的教材之一。他提出的商品经济论、生产力多要素论等,在经济学界影响广泛。荣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第一、二届论文奖”。今天,斯人已去,风范长存,人民教育家卫兴华先生终其一生在经济学教育上的理想追求和价值取向、在经济学教育中的点滴往事和言行举止、丰硕成果和精神引领,充分诠释了新时代高等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已然成为经济学教育思想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去挖掘、整理和传播。
教育,教书育人之义,教的是书本知识,育的是思想品德,教育的特定功能决定了教育者教育思想的历史性和社会性。对卫兴华先生经济学教育思想的挖掘和体认,离不开对他终生所从事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事业的系统回顾,也离不开对他的成长经历和社会生活环境的历史追忆。
1925年10月,卫兴华先生出生于山西五台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自幼热爱读书、勤奋好学,却因日军入侵而被迫辍学。为了谋生糊口,尚未成年的卫兴华出过苦力、干过杂役、做过小学教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旧中国底层劳动者。卫兴华先生时常和年轻学生讲起他少年时代的贫寒经历,对旧中国劳动人民苦难生活的深切体会,牢固铸就了卫兴华先生站在劳动者一边、为人民百姓说话的本色初心。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暴行,17岁的卫兴华借名言志,从“显贵”到“兴华”表达了他复兴中华的理想情怀。加入进步社团、组织同学会及至被捕入狱的革命经历,更加坚定了卫兴华先生为国富强、为民造福而奋斗的信念,这一信念伴其一生,也深刻影响着一代代的青年学子。
1950年8月,卫兴华先生听从组织安排,毅然放弃投身文学事业的梦想,由华北大学教育系转入新成立的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经济学教研室学习经济学。个人利益服从国家需要,组织让干什么就干什么的觉悟,使卫兴华先生一生都将自己的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休戚与共。正因为这样,当社会主义事业在国际上遭遇低潮时,当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时,当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出现问题时,卫兴华先生都无比焦虑,一方面不辞疲倦地做调研、写文章、建言献策,另一方面更是对年轻学子充满期冀,渴望能从自己这一代人手中传过接力棒,依靠后辈晚生完成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历史使命。卫兴华先生时常追忆和怀念一起抛头颅洒热血、惨遭敌人杀害的革命战友,告诫当代年轻人要珍惜革命英烈用生命换来的新生活和稳定的政治局面,同时,面对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新情况,卫兴华先生责无旁贷地将创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解决现实问题、回答时代课题作为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的政治运动未能使卫兴华先生幸免,他被划成“中右”,被打成“叛徒”“特务”。然而,历次政治运动中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和精神折磨并没有击垮卫兴华先生,没有让他放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没有动摇他对国家、对人民的情感,反而磨炼了他追求真理、捍卫真理的意志,使他变得更加坚强执着。卫兴华先生切身感受到“左”的一套做法误国误民,对此深恶痛绝,坚决反对在学术研究和教学活动中制造政治声势。“理论是真理的喉舌,不是权势和金钱的奴仆”是卫兴华先生经常说的一句话,从1952年7月留校成为中国人民大学的一名教师开始,在卫兴华先生从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和研究的68年中,他始终把坚持实事求是作为最基本的原则,提倡摆事实、讲道理,追求理论研究的科学性和严肃性。政治运动使卫兴华先生失去了十多年从事经济理论研究的宝贵时光,也使他分外珍惜科学研究的春天。重新获得研究自由、再次登上学术讲台的卫兴华先生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带领一众学生弟子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领域播种、收获,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
卫兴华先生作为劳动者、革命者和学者的一生,为其经济学教育思想的形成奠定了人格基础。身为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为人民说话、受人民拥护的经济理论研究者,能够将信仰和科学相整合、人品和文品相统一的理论经济学大师,卫兴华先生用其毕生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贡献、对人民教育事业的付出书写了他的经济学教育思想:第一,经济学教育要坚持以信仰为根基,培养学生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第二,经济学教育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培养学生肩负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第三,经济学教育要坚持以真理为准绳,培养学生秉承治学的科学性和严肃性;第四,经济学教育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培养学生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
卫兴华先生是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一生坚持和捍卫马克思主义,他坚决主张社会主义国家的大学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过时论”,反对用西方经济学取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反对让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退出大学讲坛。他曾说即使是那些反对马克思主义观点的欧美经济学家,也都肯定马克思经济学的重要地位和理论生命力,国外一些大学都在开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我国的大学没有理由取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卫兴华先生始终强调要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思想,坚决反对任意错解曲解马克思主义和先歪曲后批判的态度,他对错误歪曲或生搬硬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做法敢于亮剑,毫不留情地予以反驳和批判,被誉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领域的坚强战士,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界的“清道夫”和“保洁员”。卫兴华先生曾发文澄清马克思所说的“普照的光”的准确含义,严肃批评将其错误理解并用来论证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做法。(1)卫兴华:《不要错解马克思所讲的“普照的光”》,《当代经济研究》1989年第2期。“在卫老师那里有三个底线是不能破的。一是公有制为主体,二是按劳分配为主体,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要求。一旦发现诋毁这些底线的理论观点,他都会旗帜鲜明地给予批判”。(2)参见卫兴华先生的博士生、著名经济学家洪银兴教授2019年12月10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的“人民教育家卫兴华教授追思会”上的发言。卫兴华先生坚持马克思主义,但从不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他历来主张要不断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但同时也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创新应属于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而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对立,发展与创新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必须把握“源”和“流”的关系。(3)卫兴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与繁荣的理论思考》,《当代经济研究》2003年第9期。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和影响,当代社会的一些年轻人不理解甚至反感和抵触马克思主义,在高校课堂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课程经常被视为保守僵化的代名词。卫兴华先生客观地分析了这一现象,认为当代年轻人没有经历过旧社会的苦难,不像老一辈人那样珍惜新中国的幸福生活,理解党和国家的困难,加上痛恨所看到的腐败和一些社会不公平现象,造成了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信仰缺失,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失去兴趣。面对这一问题,卫兴华先生一直呼吁高校应注重培养既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又懂西方经济学,学贯中西并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教学和研究人才,扩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队伍。一个人没有信仰,精神上就会空虚和迷茫,遇到挫折就会脆弱不坚强,对于青年学生来说,信仰的力量更加重要。高校经济学教育有责任通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学,把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人生信仰传递给青年学生,使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只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学和研究队伍壮大了,水平提高了,才能通过有效的教育让青年学生真学真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帮助他们树立起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只有青年一代理想远大、信念坚定,国家、民族才有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社会主义未来才可期。
卫兴华先生一生都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思考怎样通过自己的学识和研究让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他的眼里没有自己的私心私利,只有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他教育青年学生要树立治学为民的济世情怀,秉承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进行理论研究。对国家负责就是要肩负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使命,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对人民负责就是要为劳动人民讲话,替弱势群体发声。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深受“四人帮”及其舆论工具的影响,物质利益问题仍属于讨论的禁区,一些领导同志不敢或不愿去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状况,老百姓的切身福利和生活疾苦不被重视。卫兴华先生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提笔撰文,在1979年第1期的《经济研究》上发表了“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物质利益关系”一文,为增进劳动者的个人物质利益奋力疾呼,卫兴华先生写道:“劳动人民是国家和生产单位的主体,因而国家的利益,生产单位的利益,都密切关系到劳动者个人的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不外是共同利益同个人利益,长远利益同目前利益之间的关系”。(4)卫兴华:《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物质利益关系》,《经济研究》1979年第1期。20世纪90年代,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化,企业职工的地位界定成为当时经济理论界争论的焦点问题,有人认为企业劳动者是国家的主人但不是企业的主人,有人则认为企业劳动者是政治意义上的主人,在企业层面上只是一种生产要素,还有人认为企业职工不是企业的主人,企业管理者才是主人。针对这些看法,卫兴华先生明确提出,全民所有制企业的职工是国家的主人,也是企业的主人,否认和排斥国有企业职工主人翁地位的任何改革,都会偏离改革的初衷,偏离为劳动者利益服务的正确方向,最终不可能获得成功。(5)卫兴华、黄桂田:《国有企业职工主人翁地位的理论思考》,《求是》1996年第16期。卫兴华先生经常告诫身边的青年学生,学习经济学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文凭和学位,而是要成为经邦济世、经世济民的经济学家,要用自己的才学去探索怎样才能把国家经济搞好,让老百姓生活富裕。经济学家研究成果的价值要得到人民的认同,提出的政策措施要让人民得到实惠,要做人民拥护和支持的经济学家。
青年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时期,作为教育者有责任通过言传身教,培养青年学生不谋私利、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唯有如此,他们才能心怀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真正担负起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使命,这一点尤其适用于未来将从事经济领域工作的青年学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化行为日益盛行,经济理论研究不可避免地受经济利益的约束和影响。利益出发点不同、价值取向不同,研究得出的结论就会不同,是站在人民大众的角度还是被某些利益集团绑架,决定着经济政策的偏好和导向,最终影响着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福祉。卫兴华先生率先垂范,以自己的言行教育青年学生要牢记青年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牢记经济理论学习和研究是为人民谋福利、为国家建设出主意,不是研究者谋一己之利的工具。卫兴华先生被授予“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充分诠释了人民利益的至高无上,也体现了经济学教育的核心理念。
卫兴华先生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是坚定地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工作者和科学研究者,“学界称赞他是以马克思主义态度从事经济学研究的典范,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学风的楷模,是当代中国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学与研究的大师”。(6)2015年12月17日,卫兴华先生荣获“第四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这是颁奖词中的一段话。卫兴华先生一向主张要独立思考,敢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某些观点提出质疑。青年时期的卫兴华先生就曾在《经济研究》上发表长篇论文,认为当时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对资本主义地租理论的解释不够准确,(7)卫兴华:《关于资本主义地租理论中的一些问题》,《经济研究》1956年第1期。在以后的研究中,卫兴华先生还提出马克思对亚当·斯密生产劳动的观点存在误解、政治经济学教材可以不讲“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抽象劳动不是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等质疑性观点。(8)《卫兴华选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454页;《卫兴华自选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66、82页。卫兴华先生提倡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同时也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西方经济学,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借鉴西方经济学这个问题上,既不能西化也不能僵化。(9)卫兴华:《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人民日报》2004年8月3日。翻开卫兴华先生的文集或选集,会发现很多理论争鸣和观点商榷类的文章,这些都是他对不同学术观点和理论主张的辨析。在他看来道理越讲越清,真理越辩越明,作为社会科学工作者有义务明辨理论是非,对国家政策、学科发展和自身学术做出负责任的交代。1960年8月22日的《光明日报》刊登了卫兴华先生的“也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问题——与平心先生商榷”一文,文中卫兴华先生主张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是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原因,不赞同从生产力本身寻找生产力发展的根据。1987年2月,在此文被收录进《卫兴华选集》,卫兴华先生在后记中写道“1978年以后,我改变了这种看法。认为生产力的发展的根据首先在生产力内部。平心先生多年前提出这种观点是有理论意义的。不过我仍不赞同他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内涵的解释”。(10)《卫兴华选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453页。在政治经济学界卫兴华先生与平心先生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问题的商榷,已成为一段追求真理、勇于修正自己观点的佳话。卫兴华先生一生坚决反对看风使舵的“风派理论家”,反对脱离实际、不做深入研究的本本主义,反对屈从于权威、人云亦云的迎合派,他躬身践行着不唯上、不唯书、不唯风、不唯众、只唯实。
经济学是一门科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科学的阵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育是严肃的职业,秉承科学精神和严肃态度是经济学教育的基本要求。经济理论研究允许不同看法的存在,但都应该摆事实讲道理,充分论证分析,不能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就不尊重事实,也不能不经思考、主观随意地下结论,更不能投机取巧、随波逐流。经济学教育在向青年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首先培养他们这种科学严肃的治学态度,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学风和追求真理的文品,明辨理论是非,坚定理论自信,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精神和敢于亮剑的勇气,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沿着正确的学习和研究方向不断创新。同样,作为经济学教育工作者,更要秉承科学精神和严肃态度,以真理为准绳,坚持原则,立场鲜明,态度坚定,进行教学时要注重概念的准确性,通过严密的论证展现所授知识的科学性,转述别人观点时要真实还原,绝不能断章取义。
卫兴华先生是坚定又不保守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他始终提倡经济学教育要紧扣时代发展脉搏,聚焦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中的现实问题,把抽象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著名经济学家洪银兴是卫兴华先生招收的第一届博士生之一,他这样说:“从卫兴华研究发表的大量文章和论著中,人们感到他不是在抄书、述书;而是在用书,是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分析现实经济生活中的问题”。(11)洪银兴:《严谨治学 创新理论——卫兴华教授从教50年主要学术成果述评》,载《卫兴华经济学文集(第三卷)》,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773页。卫兴华先生的许多研究都是针对不同时期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比较尖锐的实际问题展开的,现举三例:20世纪70年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公开平反了一大批冤、假、错案,落实了对过去的地主、富农、资本家及其子女的政策,不再唯成分论,这是否意味着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混淆了阶级战线,在当时的社会上存在着一定的争议。卫兴华先生针对这一现实问题,运用共产主义要解放包括资本家和地主在内的整个社会的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不要资本家和地主个人对旧的经济关系负责的思想,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度对落实政策进行宣传,指出该政策在实践中不会有害只会有益。(12)卫兴华:《马克思怎样看待资本家和地主个人》,《经济问题》1983年第3期。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对国有企业之间到底是社会主义竞赛关系还是经济竞争关系有不同的看法,卫兴华先生与何伟先生联合撰文指出,“社会主义企业间有一定的竞争,是目前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的要求。它有利于我国四个现代化的实现,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事业的发展。因此,不应当把它看作是社会主义的异己力量而加以反对”。(13)卫兴华、何伟:《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和企业间的竞争问题》,《经济科学》1980年第1期。经过二十余年的改革开放,到21世纪之初,我国经济发展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其中包括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分扩大的情况。卫兴华先生客观地分析了当时国有企业高管收入高低悬殊、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失控、公款消费现象严重等实际问题,呼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以缩小和缓解收入差距过分扩大的情况。(14)卫兴华:《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制度的理论与实际问题》,《经济学动态》2004年第3期。这些事例充分体现了卫兴华先生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面向现实的教学与研究风格,正是基于此,卫兴华先生被公认为我国创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派的杰出代表和领军者之一,也正是在卫兴华先生身上我们看到了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经济学家对我国改革发展的贡献。
卫兴华先生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奠基人之一,他深刻地意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面临的许多问题,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找不到现成的答案,从西方的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中也找不到答案,必须从中国的具体实践出发,总结新经验、创建新理论,才能回答和解决我国发展中的实际问题。经济学教育在培养未来经济建设人才时,要把青年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当作重要的培养目标,教会他们从实践中发现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在实践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最终解决实际问题。经济学教育如果严重脱离实际,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不仅没有帮助,反而有害。对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学而言,只有指导和引领青年学生客观面对和科学分析他们所感知的当下经济社会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才能让他们亲身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性,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回答时代问题和实践课题时的价值所在,也才能真正以理服人,如果只是脱离实际问题的说空话、喊口号,是不会让青年学生真学真信的。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更加需要经济学教育面向改革开放的第一线,引导青年学生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育理念是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方法中予以贯彻和体现的。在近七十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卫兴华先生逐渐形成了一套与之教育理念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方法。他在研讨班上带着学生读原著打基础,他一生勤奋治学影响和激励着学生,他把大爱注入学生培养工作。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卫兴华先生真正无愧于“人民教育家”这一至崇名誉。
卫兴华先生的研讨班已经持续了几十年了。每隔1-2周,他就会召集全体在校生到办公室或者是他家里研读提前布置好的文献。卫兴华先生在研讨班上讲授的文献都是精心挑选的,以马克思恩格斯经典原著为主,也会涉及一些围绕某个理论问题的相关论文。他常说:“为学当如金字塔,要能博大要能高”,主张学问源于读书阅文、调查实践和消化创新三个方面,所以首先要尽可能地勤读多读,通过广泛阅读开阔视野,收集资料,为研究和写作奠定基础。卫兴华先生对读书的要求是不贪多求快,重在读深读透,与其多而疏、快而浅,不如少而精、细而深。尤其是对于原著的阅读,是他最看重的。他要求学生一定要把握马克思经济学的原意,熟读原著是基础。通过举办研讨班,卫兴华先生传授给学生把握马克思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的能力,也有利于学生打下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在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研究功底方面,卫兴华先生向青年学子提出非常具体的要求:第一,全面阅读经济学的经典著作,既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包括西方经济学著作,打好经济理论的研究基础。他特别提醒学生,鉴于我国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有关经济学著作研究得还不够,在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著作时一定要认真、仔细、深入地抠原著,全面准确地领会,忠实地弄懂、理解和把握原著中的观点和精神实质,不能好读书而不求甚解,不能误读和错解,不能走样和歪曲,更不能以讹传讹。卫兴华先生多次不惜笔墨就货币是“一般商品”还是“特殊商品”这个问题进行澄清,尽管这并不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但充分说明读书时一旦形成了错误的理解,纠正起来将会非常困难,因此,必须在最初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时就要准确理解和把握原意。第二,面对良莠混杂、浩如烟海的书籍文章,要学会提高鉴别力,分辨出优秀和庸劣,对于那些具有真理性和科学性的内容,要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知识财富,而对于那些谬论和非科学的内容,就要坚决过滤掉摒弃掉。同时,对书籍报刊中作者的引证和论据要亲自查证核实。第三,要讲究读书方法,对有真知灼见并且符合个人需要的好书要精读细读,一般书籍则粗读选读,卫兴华先生在“治学:勤读 勤思 勤写”一文中说他订阅和受赠阅了十多份中央各大报和地方报纸,还有三十多种期刊,每天要花两个小时以上的时间阅读报刊,采取的就是有重点地选择阅读。(15)卫兴华:《治学:勤读 勤思 勤写》,《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第四,要用心为科研收集文献和积累资料,在阅读书籍和文章的过程中,要边读边写,写眉批、写卡片、写心得,对所读著作进行批注,尤其要注明同一观点、提法、论断还存在于同一本书的哪一页或其他书的哪一页,对有用的文献资料分门别类抄写在卡片上或剪贴成册,保存起来。收集文献和积累资料不是为了对马恩的个别词句做诠释性研究,也不是仅凭所摘录的只言片语就对马恩著作洋洋洒洒地挑剔批评,而是通过收集丰富的文献、积累翔实的研究资料,为准确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打下深厚的理论功底,并依据文献和资料从马克思主义完整的思想体系出发做深入探索。
在通过举办研读班带动学生熟读原著的基础上,卫兴华先生经常鼓励青年学生要独立思考。在研读班上,针对某个理论问题的不同观点,他要求学生们先作出自己的解读。有时研读班上会安排阅读他最新的文章,他也同样让学生们尽可能地提出不同观点。甚至有一次,他为了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观点,通过发微信红包的形式奖励指出问题的学生。在这样的学术训练环境下,学生们能够形成一定的批判思维能力,这对于学生成长是极为重要的。卫兴华先生曾表示,博士生不同于一般学生,导师应把他们看作与自己一起做学问的青年学者,既要注意和关心他们的学风、文风及思想倾向,重视其文品,又要持开明态度,师生之间也要允许百家争鸣。无论是录取博士生,还是讨论学术问题,指导博士论文,卫兴华先生都不以自己的学术观点作为判断和取舍的标准,而是鼓励博士生发表不同的、有深度的学术见解。(16)孙咏梅:《卫兴华传》,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15页。
卫兴华先生提倡治学贵在勤,他用一生勤奋治学的精神和行动,无声地教育着他的每一个学生。“勤奋治学”是指要勤读、勤思、勤写。青少年时代在复杂艰险的环境中奋发读书,在读书中追求复兴中华的理想,研究生时期全面系统地刻苦研读马列著作,为日后的教学与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卫兴华先生用自己一辈子的读书经历告诫年轻人读书要眼勤、脑勤、手勤。眼勤就是要多读,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或是从其他相关著作中寻找旁证;脑勤就是要思考,不能浅尝辄止,要探求书中的究竟,要善于思考,勇于思考,大胆质疑,只有经过独立思考才能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并提出有价值的新见解,否则只会炒冷饭,人云亦云;手勤就是要动手,在读书的同时随手写眉批、画重点,为科学研究积累学术资料,还要写读书心得,“理感于内而付诸文”,通过写作对书籍内容融会贯通,使思维得到深化,思想得以升华。
卫兴华先生曾说,“如果说中外学界大师,有如参天大树的话,我只是一条树枝,或一片树叶。在新事物新知识快速不断涌现的今天,深感自己学术知识和理论储备不足。想要追赶又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我有一点别人称道的长处,那就是勤奋。我提倡和践行三勤:勤学、勤思、勤写。我已年过九十,每天用于学习和写作的时间不少于八小时。老骥伏枥,不敢言志在千里,敢言志在百里。我还在继续带博士生,还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和应邀讲学,还在不断写作。我深知留给我的时间不多了。愿在有生之年,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继续发一点光和热,贡献一点力所能及的微薄的力量。”卫兴华先生的博士生们说,每次去老师家他都在看书,写文章。吃饭的时候会看会儿电视,吃完饭,继续工作,睡觉之前也是在工作。如果出差开会,一定带上报纸和文献,飞机上看,宾馆里看。旅途久了会比较累,但他看起文章来,就不知道什么是累。
卫兴华先生把一生全部时间都献给了学术研究。勤奋治学,每年都发表文章二三十篇,90多岁依然在“燃烧”,即使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也在写文章。一生出版论著40余部,发表论文1 000多篇。荣获国家级、省部级奖20余项。这种勤奋的精神让人震撼、让人敬佩,也让学生们明白了勤奋的可贵。这种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用切身行动教育学生。
卫兴华先生对学生的方方面面都关爱备至。不仅仅体现在学习方面,还体现在生活、工作上,不仅仅体现在在读学生身上,还体现在已经毕业的学生身上。对于在读生,卫兴华先生非常关心学生们在学校里的学习和生活状况,每隔一段时间就把学生叫到家里来,或是到学校附近一块吃饭,悉心询问最近的情况。学生要离开时,卫兴华先生都会从家里拿出水果和点心,让学生们带回寝室,并且叮嘱他们要注意身体。卫兴华先生如慈父般的关爱,让学生们倍感亲切和温暖。说到卫兴华先生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爱,2015届博士生何召鹏深有体会。他说,刚毕业时住在老师家里,有一天晚上回到家,老师说西瓜给你放到桌上了,去吃吧。何博士来到桌前发现,老师知道他不能吃从冰箱里直接取出来的西瓜,就提前把西瓜取出来,并用小勺挖出西瓜放在盘子里,再吃的时候就没那么凉了。这一举动让何博士非常感动,也终生难忘。除了生活上对学生的关心,学习上也是如此。卫兴华先生会把家里的一些书送给学生,即使是毕业的学生也是如此。对于学生完成的论文,卫兴华先生必会一字一句地认真阅读和修改,并帮忙联系期刊发表。如果是和他一块合作的论文,卫兴华先生必须要把稿费的多半部分甚至是全部都分给学生。对于学生的博士毕业论文,卫兴华先生一般都会留出半个多月的时间,专门阅读和修改一篇博士论文。被卫兴华先生修改过的论文上,都会密密麻麻地布满他手写的修改痕迹。这是对学生的指导,更是对学生的关爱。毕业生面临找工作时,卫兴华先生会想尽一切办法给学生推荐工作,甚至不顾自己生病需要静养,发信息打电话帮忙联络。如果学生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他会成天发愁。他真心地把学生的事当作自己的事,甚至是超越了自己的事。卫兴华先生的教育方式让学生明白应该如何做人做学问,更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真心的关爱。
正是由于在读书期间被卫兴华先生的关爱深深打动,已经毕业的学生也会经常去卫兴华先生家里看望他。而他每次都会细心询问学生的家庭和工作情况,听到学生取得了好的成绩,他都非常开心,有时还会主动在师门的微信群里发布消息。若是听到学生遇到了难题,他一定会想办法帮忙解决。整个师门也在卫兴华先生的影响下,形成了相亲相爱、互帮互助的氛围。卫兴华先生把大爱注入学生的培养,他关爱学生,扶掖后学,春风化雨,谆谆教诲,他热爱教育事业、润物无声和甘做人梯的师德师风,赢得了广大师生们的由衷爱戴和敬仰。
卫兴华先生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园地不辞辛劳耕耘了68年,收获了累累硕果:他为党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桃李天下,英才辈出,学生弟子学有所成,在各自的工作领域中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他关注中国理论经济学学科的发展走向,尖锐地指出理论经济学研究中存在的浮躁现象;他不仅在政治经济学学术研究上造诣深厚,在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上也成就卓著,引领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方向;他著作等身,编写的政治经济学教材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他实至名归,在经济学教育上的荣誉和成就为后辈学子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
人才培养。卫兴华先生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领域的大家,也是活跃在教学第一线的政治经济学专业教师,他一生坚守三尺讲台,教书育人,传道授业,为国家培养的经济学人才不可胜数。卫兴华先生教过的学生分布在祖国四面八方,20世纪五六十年代毕业的学生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全国经济学教育和国家经济建设的主要力量,他担任班主任的中国人民大学77级经济学专业学生中更是人才辈出。改革开放初期,政治经济学教学师资匮乏,卫兴华先生除了在本校授课外,还担任其他一些高校的兼职教授和学术顾问,定期前往讲学授课,为全国政治经济学人才培养倾注大量心血,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传播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卫兴华先生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后,共培养出六十多位博士高级人才,其中不乏在高校和科研机构任教的学者,在政府宣传部门和中央决策机关任职的官员,在各种类型公司任事的企业家,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已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科带头人,成为教授、博士生导师、高级干部、著名经济学家和企业家,是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
理论经济学走向。作为经济学领域的教育家,卫兴华先生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中国理论经济学学科发展的真知灼见。他历来主张学科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依靠一流师资培养一流人才。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经济理论界开展的“中国经济学向何处去”的大讨论中,卫兴华先生总结了“建立中国经济学”的三个定位,即建立本土经济学、形成经济学的中国学派、编纂有别于现有教科书的政治经济学教材。他认为本土经济学研究是必要的,形成经济学的中国学派也不是不可能,但都必须明确和解决一些相关问题。卫兴华先生尖锐地指出“中国理论经济学的发展面对着许多问题,不仅有大量的现实问题,更有难以逾越的理论问题。从中国经济学界现状看,需要的不是什么不切实际的空洞口号,而是需要扎扎实实的具有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甘于坐冷板凳、更少浮躁的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行动;少讲点空话、大话,多做点实事、多出点确能显示自己理论水平的示范性论著”。(17)卫兴华:《关于经济学在中国发展的几个问题》,《经济学动态》1998年第2期。卫兴华先生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学与资本主义经济学在构建与发展中的显著区别,认为这种区别不能也不应消除,在这个问题上不能搞国际接轨,同时指出,正因为社会主义经济学与资本主义经济学在构建与发展中存在差别,使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教学容易被当作政治课,卫兴华先生明确主张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经济科学,开设的课程应是经济类专业的基础理论课或非经济类专业的理论课。(18)卫兴华:《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学构建与发展的思考》,《当代经济研究》2001年第10期。
政治经济学学科发展。卫兴华先生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和发展投入了毕生心血,他撰文提出政治经济学学科应组织力量,深入系统研究并分清学科中“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并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基本观点,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这类原则性问题。(19)《卫兴华经济学文集(第三卷)》,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472页。除了参与日常授课、外出调研、参加学术会议、培养硕士生博士生这些教学实践外,卫兴华先生还针对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包括《资本论》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政治经济学教研室设置、政治经济学教材编写等。他提出不能搞静止封闭注释性的教学,将《资本论》教学纳入政治经济学教研室的教学任务中,编写适用于大学教学使用的《资本论》节选本,避免“大兵团会战”式的教材编写方法,尝试打通政治经济学教材资本主义部分和社会主义部分等,他的建议一定程度上统一了政治经济学教材编写的主导思想。卫兴华先生是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首席专家、第三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经济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曾兼任全国综合性大学《资本论》研究会会长,长期参加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他对学科发展的建议不仅在中国人民大学而且在其他高校都有很大的影响力。
政治经济学教材建设。卫兴华先生不仅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科的发展壮大出谋划策,而且身体力行,主持编写了大量政治经济学教材和《资本论》教学用书,其中包括:《〈资本论〉第二卷简要本》(与胡钧、吴树青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政治经济学原理》(与顾学荣共同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政治经济学〉讲解》(与余学本、李宗正共同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政治经济学》(与吴树青、洪文达共同主编资本主义部分,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与林岗共同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张宇合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与赵家祥共同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政治经济学概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资本论〉简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4年)、《〈资本论〉精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年)、《〈资本论〉精选讲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年)。在这些众多教材中,1988年首版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不断再版,曾长期作为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经济管理类专业指定教材,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力。1993年首版的《政治经济学》在编写上进行了创新,适当压缩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内容,增大了对垄断资本主义的分析,重点介绍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于1997年荣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999年首版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深入浅出、言简意赅,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公共课)推荐教材,于2002年获得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2014年首版的《〈资本论〉简说》被中宣部理论局、中组部干部教育局指定为面向党员干部的学习书目。
荣誉奖励。在68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学和研究生涯中,卫兴华先生作出的卓越贡献得到了党和人民的认可,国家给予卫兴华先生至高荣誉,国际社会也对这位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为经济发展和人类进步作出的贡献予以高度肯定。卫兴华先生是影响新中国60年经济建设的100位经济学家之一,也是世界马克思经济学奖和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杰出成果奖获得者。翻开卫兴华先生的获奖证书,除了学校学院授予他的各类奖项,还有很多更高的荣誉:1981年北京市劳动模范奖,1984年、1986年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论文奖,1994年、2019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奖一等奖,1997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998年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特等奖,2002年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2015年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2019年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等等,在这些不胜枚举的众多奖项中,最为耀眼的无疑是“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和“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
卫兴华先生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研究生毕业,一辈子在母校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育和研究工作,对中国人民大学的贡献和情感让人叹为观止。从一名普通的农家子弟成长为著名的大学教授,是历史的契机,也是卫兴华先生与中国人民大学的不解之缘,他的个人命运与中国人民大学的命运息息相关。作为新中国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培养出了以卫兴华先生为代表的第一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卫兴华先生毕业留校,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变,在其余生68年的教育教学历程中,见证了母校从风雨中走出的辉煌,也为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和发展无私奉献了一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015年12月17日,卫兴华先生被授予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最高奖项——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老校长吴玉章基金颁发的大奖,勾起了卫兴华先生对母校的亲和感怀之情。卫兴华先生生前殷切希望中国人民大学能够在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面发挥带头作用,希望中国人民大学的青年学子刻苦学习、深入钻研,成为世界级的经济学大师,在他荣获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四个月后的2016年4月8日,为了支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人才培养及优秀成果奖励,卫兴华先生亲自把一百万元奖金悉数捐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基金,体现了一名人民教育家怀瑾握瑜的高尚品德。
卫兴华先生从执鞭从教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他作为一名教师的奋斗人生,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都在为人民教育事业发光发热,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对国家负责,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是他朴素真诚的愿望,也是他作为人民教育家的风范和精神。“心之所系者:期待党的事业日益辉煌、社会主义大道越走越宽,民益富国益强,一生的追求能够实现。在有生之年,我还要为我们国家的发展、人民的幸福继续奋斗,继续我的理论工作和教学工作”。(20)参见卫兴华先生在“卫兴华教授90华诞暨政治经济学创新与发展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谢词。斯人已逝,精神长存,学习和弘扬卫兴华先生经济学教育精神,就是要在经济学教育中提倡以信仰为根基、以人民为中心、以真理为准绳、以问题为导向的思想,培养学生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肩负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秉承治学的科学性和严肃性、投身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事业人才培养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