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艳琴
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思政部,山西 汾阳 032200
心理资本这一概念最早由Luthans提出,定义为个体的积极的心理状态[1],包含乐观、韧性、自我效能感和希望四个要素。经过文献分析,笔者发现国内心理资本的研究深受西方思想文化传统影响。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背景下,研究者如果能从中国文化中挖掘出一些丰富内涵,实则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采用内容相似论证法[2]围绕《老子》这部文献来对此进行阐释。
《老子》第三十三章中讲到,“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老子最先谈“知人难”。用乐观、发展、变化的眼光来看待才能“强行者有志”。“强”是指坚持,坚持乐观、正面的志向,就能实现理想。唯有乐观,在乐观中前进,就能实现理想。很多人认为老子的“无为”思想是消极避世的,但实际老子是在强调人应顺应本性,遵从发展规律。所以这是另一种意义的积极乐观。
老子思想中关于韧性的内涵的阐释主要是围绕水的论述展开的。自然界中老子非常推崇水,在《道德经》有很多的篇幅论述水,并以水比“道”。水虽柔弱,但却胜刚强。“上善若水”[3]水滋润天地万物,却不求回报,人亦应如此,做到内心深沉平和。自然界中柔弱胜刚强的现象普遍存在的,小草于大树是柔弱的,但小草是可以经受住大风肆虐而不易折断的。“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3]。因此柔弱为上。
老子在“能成其大”的方法论中折射出了希望。“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3],即主张做事要小心谨慎,持之以恒。现代心理学认为个体要获得自信,也需分步逐级前进,最终达成目标,同时提升个体自信,带去希望。
道家通过舍弃小我,成就与道合一的大我,从而实现生命的意义。如果忽略内在一味追求外在,那么势必会深陷欲望的漩涡不可自拔,也较容易产生自我疏离感、孤独感,甚至价值观、人生观扭曲。有些现代人甚至不顾自身性命地纵欲,去追求物质生活,满足物质需要,这是老子反对的。老子认为“少私寡欲”[3],提倡少欲、节欲、寡欲,提倡人应该向自然学习,最终“见素抱朴”,回归“道”的本性。
高校教育者在培养及提高学生乐观、韧性、希望和自我效能感的水平方面可以借鉴老子哲学的思想基础。
(一)乐观方面。老子在《道德经》第二章中写到“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3]。因此,培养学生的乐观可以借助榜样的力量,学生管理部门可以开展相关活动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未来就业等知识,做好规划;邀请优秀学长学姐现身说法,以期培养积极乐观的心境。
(二)韧性方面。笔者在之前的研究中发现医学生韧性因子得分较低[4],说明医学生面对生活压力和挫折时“反弹能力”不足。老子在第四十四章中写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3],否则“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3],因此应“少私寡欲”[3],避免人为制造困难、逆境或者创伤,道理如此浅显。
(三)希望方面。前文已述及老子在“能成其大”的方法论中折射出了希望。各项专业技能训练应该是系统的且分阶段的。根据目标特点制定有可行性的实践计划,分步骤进行训练。不仅可以掌握该项技艺,同时也收获了希望。希望品质的获得及提升远比技艺的影响至深至远。
(四)自我效能感方面。以医学生为例。医学是专业性与技术性极强的学科。医学生必须苦练技能操作,掌握并熟练技能,掌握程度越好,熟练程度越高,自信心越强。医学生的临床见习及实习也是培育自我效能感的实践途径,通过见习、实习,走进医生,跟随各科室医生工作,学习一线医生的医术、医德,增强医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相信自己经过专业学习、专业实践、规范化培训,可以成长为优秀的医务工作者。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发挥人的主体性及潜能,鼓励青年学生的创新精神,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面对世纪变革、社会转型期等各种时期交叠带来困难和挑战,学界需要更好地研究和阐释道家思想,做好古为今用,使道家思想与日俱新、与时俱进,焕发时代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