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时代5G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实践
——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为例

2020-12-08 18:37:20
山西青年 2020年12期
关键词:总台广播电视媒介

朱 玲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2018年秋季新闻学专业研究生进修班,北京 100872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不论媒体格局还是传播方式都有了重大变革,为新闻传播领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媒介内容生产与信息传播方式不断重组,共同推动了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及“融合+”的新常态。这其中,商用5G技术的出现及其在媒体融合一体化大趋势下的新闻业创新报道模式上的探索和实践,已成为时下大趋势。凭借“高速率、低时延、大容量”等诸多优势,5G技术在新闻媒体传播方面实现新突破和应用。目前,我国主流媒体如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MG)也已紧随科技潮流,在5G新媒体技术的实践方面展开探索,并已取得初步成效。

一、融合+时代 5G技术为新闻传播赋能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媒介融合”、“媒体融合”和“融媒体”成为当前新闻传播领域的高频词汇。而媒体“融合+”时代到来,商用5G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优势逐渐凸显。

(一)媒介融合、媒体融合和融媒体

1.媒介融合

什么是“媒介融合”?到目前为止暂无明确定义,但对这个概念的解释有很多种理解。按照最早于20世纪80年代美国马塞诸塞州理工大学I·浦尔教授的观点,“媒介融合”即将原先属于不同类型的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而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则认为,“融合媒介”更多指“印刷、音频、视频、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间等各个媒介之间的合作和联盟。

对于“媒介融合”这个概念,国内业界学者也有新的理解。喻国明教授在《传媒经济学》中认为,在传统媒体的趋同下,媒介融合是以信息技术为中介,以卫星等技术为传输手段,各种信息在同平台上整合后,加强了各种形式媒介间的互换性与互联性,从而实现一体化的趋势。

“新闻业融合”五种类型则里,将其定义为广义的“媒介融合”,除了媒介形态的融合,还有包括媒介功能、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结合、汇聚甚至融合。

通过对以上多种关于“媒介融合”的观点来看,目前学界和业界已达成共识,即“媒介融合”重在“融”,是“动态”的、不断发展的。因而,在“融合+”时代,传统媒体在尝试媒介融合的多种媒介优势的同时,也要保持自身的优势和资源,才有核心竞争力。

2.媒体融合

与“媒介融合”里“媒介”不同的是,“媒体融合”(media convergence)中的“媒体”则是媒介+内容体系的组合,是信息传输通道多元化下的新模式,是将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手机智能终端等新兴媒体传播通道结合后,通过不同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因此,“媒体融合”是一个体系,更需要编读互动、后端内容架构、生产流程等系统的支撑,以此来实现内容和通道的良好结合。

作为信息时代背景下一种媒介发展的理念,“媒体融合”将移动互联网与传统媒体实现有机整合,且带来了技术和经营方式两种融合。特别是在“融合+”时代到来之际,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当下的紧迫课题。

早在今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日报新媒体大厦举行的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上,就强调了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明确部署。今年以来,国内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都紧随潮流,开始尝试媒介融合的创新变革,各类媒体形式空前繁多。

但目前,也有不少传统媒体在转型新兴媒体上,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新兴媒体也在尝试“取代”传统媒体的路上迟迟没有大进展,这也是由于不同媒体形式间存在的天然的“隔阂”,与媒体渠道特定的价值观和与其对应的受众群体的“固有”喜好有关,但相信这些问题需要用时间去过度。

3.融媒体

与“媒介融合”和“媒体融合”的不同的是,“融媒体”更偏向于一种依据媒介属性实现信息共享的多种媒体形态。“融媒体”不仅有着“全媒体”对技术层面的融合,更有内容、组织架构、人员设置、管理运营等层面的融合。

所以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产物,“融媒体”可谓一种多功能的媒体,更是一种融合创新技术的智媒体。除了新闻,“融媒体”还可以提供政务和生活服务,更关注“连接用户”,从而实现有效传播。

作为“互联网+”环境下引领传统媒体融合发展的“爆款”项目,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融媒体”中心集成系统建设路径,就是充分依据人民日报的特点,打造的一个全新内容体系和内容平台。通过数据抓取与存储、数据清洗、数据分类、数据使用、数据反馈与再存储等方面,从而实现更“快、全、深”的报道,成为面向受众、面向国际、面向未来的优质内容生产、传播和运营体系。

(二)5G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作为移动通信最新最尖端的发展趋势,5G技术如今已成为世界科技发展与竞争的重要领域。而商用5G的落地,不仅能为我们的生活出行带来“万物互联”的便捷,更为媒体行业提供了全新的发展契机。

1.5G 技术

首先什么是5G?简单来讲,5G就是第五代通信技术,其主要特点是波长为毫米级。5G技术的三大特征:高速率、低时延、大容量,最终形态可实现万物互联。

5G究竟有多快呢?美国芯片制造商高通认为,5G可以在实际(非实验室)条件下,实现快10到20倍(如1Gb/s)的浏览和下载速度。业内人士认为,在未来,独立的5G网络可以在非常高的频率(如30GHz)下工作,甚至可轻松实现千兆以上的浏览速度。

5G的“零时延”接入速率,将给网络能效超百倍提升,为比特成本超百倍降低,拉近了人与万物的智能互联的距离,最终实现“万物触手可及”。而5G的“超大带宽”传输能力,则能为4K高清视频、360度全景视频及VR虚拟现实体验带来流畅的观看传输体验。

除了上面这些,5G可以带来的,更多的是那些我们无法预知的新业务。除了在远程医疗、智能交通、无人驾驶汽车、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无人机工作群等方面,5G“高速率、低时延、大容量”的优势,会带来更高清的视频和更高能效,为新媒体的各类应用提供了必备基础。

2.5G技术的发展现状

作为引领信息领域创新发展的核心引擎,5G技术的出现最早要追溯到2013年(也有资料显示为2006年高通)。据资料显示,2013年欧盟首次提出5G技术,随后韩国三星于同年宣布成功研发出5G的核心技术;次年5月,日本电信营运商 NTT DoCoMo 也宣布将与诺基亚、爱立信、三星等厂商合作测试凌5G网络。

到了2015年3月,英国也已成功研制了“理论上1秒钟可下载30部电影”的5G网络,并进行了相关数据传输测试。在欧盟宣布共同展开5G公司合作后,同年9月,美国移动运营商Verizon宣布将于次年试用5G网络。随后的2016年6月美国高通宣布推出5G新空口(NR)原型系统和试验平台。

2016年-2017年,中国也开始启动5G技术研发试验,加快了5G设备研发和产业化进程。2018年至今,中国5G产业发展包括芯片、终端、运营商等在内的关键要素都已齐备。目前,中国5G产业链已经具备国际竞争优势。

3.融合+时代 5G在新媒体传播应用中的优势

移动传播时代,多屏互动模式及碎片化、移动化的交互式体验已成为当下受众用户行为的主要特点,更快的传输速度和海量视频传输需求,也推动了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新的渠道与工具。借助了5G技术,让移动时代新媒体传播顺势生长,影响深远。

众所周知,5G的三大场景即eMbb、mmTC、URLLc,可应用的领域主要为移动互联网、移动物联网。除了对AI人工智能、VR/AR虚拟技术、4K、8K技术等应用带来变化之外,5G打造的“全息时代”,视频作为主流的媒介形态,特别是基于超高清服务衍生出5G VR制播、5G轻量级内容生产及5G融媒体机构都是5G在新闻传播领域的践行,将让“融合+”全媒体传播迎来新业态。

据《中国5G经济报告2020》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预测数据显示,2025年我国5G用户将达8.16亿,移动用户渗透率将达到48%左右;预计2030年我国5G用户规模将达15亿,渗透率在85%左右。有了成熟的5G核心技术和庞大的5G用户基础以及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5G在新媒体传播领域也将极具前景。

二、5G技术在中央电视广播总台CMG视频直播上的实践

如何让传统媒体中的平台优势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的传播中实现延续与突破?借助前沿科技创新技术将成为大势所趋。作为移动通信最新最前沿的发展趋势,5G技术已成为世界科技发展角逐的新领域,在移动传播时代新媒体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今更是被视作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新渠道与新工具。

(一)央电视广播总台(CMG)的5G战略

作为我国向外传播“中国之声”最权威的平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MG)率先践行“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早在2018年底,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MG)就与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商及华为公司合作建设5G新媒体平台,此后便提出“5G+4K/8K+AI”的发展战略,旨在将5G技术与4K、8K、VR等超高清视频结合,给视频内容的采、编、播、传等各个环节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以推动我国超高清视音频制播、媒体传播及服务安全的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如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已不仅仅是家广播电视播出机构,正蜕变成为国际一流的原创视音频制作发布的新媒体机构。刚刚的12月7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上海交通大学共同主办的“5G+4K/8K+AI媒体发展高峰论坛”上,中宣部副部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慎海雄就表示,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在总台超速发展方面可谓如虎添翼。

此次论坛会议不仅意义重大,同时还为推动我国超高清视音频制播、媒体传播、服务安全等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带来了新突破。

(二)5G技术在中央电视广播总台CMG视频直播上的实践

5G技术的高速率、可靠性和更低的延迟属性,在新闻视频直播方面优势尽显。自2018年12月28日制定“5G+4K/8K+AI”的战略以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先后在“2019年春节联欢晚会”和2019年全国“两会”的报道中,采用5G+4K/VR/AR/AI等形式,成功呈现了多场互联网态、全媒体多屏互动的融媒体内容。

2019年“春晚”,就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我国首次采用5G网络4K高清电视传输的开始,在深圳分会场实行4K超高清内容的5G网络传输,采用全4K超高清AR(增强现实)技术制作了9个节目,在主会场和分会场分别部署AR虚幻引擎,在万家团圆万象更新的节日里为全国人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绝伦的视听盛宴。

在2019全国“两会”报道中,5G网络全面覆盖新闻中心,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新媒体也结合了5G网络及5G相关技术进行VR、现场直播的回传,带来了“独家V观”、“AI机器人上两会”、VR全景等融媒体产品,不仅传递两会声音,更实现了总台内容优势和传播方式多样化的高度结合。

基于5G超高带宽,5G+4K的超高清直播技术在新闻视频直播方面的应用,不仅同时支持4K超高清信号的多路直播回传,还可灵活部署4K拍摄,最大限度的提升了4K超高清内容生产的效率,也构建了超高清直播节目的多屏、多视角等全新场景,为大带宽提供真正的保障时延,精确实现“到得了、拍得着、传得回”的5G新媒体特点。

(三)5G技术在新闻传播上实践的意义

全球化大趋势下,移动互联网及更先进的5G通信网络技术将成为“万物互联”的基础,人类所有活动的互联互通几乎都离不开高速网络的覆盖。因此在5G时代,人与媒介的连接方式、人与物的关系以及人们的生活场景都将发生颠覆性变化。

在5G技术所构造的万物互联社会中,智能化的5G在媒体融合+方面的广泛应用,为人们打造了全新的生活场景,除了提供了更多更优的智能网络服务,重新定义传媒新生态中的用户,还将重塑移动互联时代的新传播形态。

特别是当5G遇到了同样前沿的人工智能、物联网时,如5G+AI+IoT的组合技术在传播领域的应用,不仅让现实环境和虚拟环境不断叠加,还将移动互联时代实现了场景的重组,进而拓展了信息传播和其他社会服务的维度。

就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5G+4K之类的新闻直播方式的践行来看,5G技术不仅带来了高清高速的传播及海量资讯内容,更创造或重塑了传播形态——对中国传媒业发展有着积极影响和重要意义——从媒介系统构成和传播体制,到新闻生产与分发,再到用户,在宏观传播环境、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上都表现出新的生态特征,将移动互联引发的技术融合进一步向社会融合推进。

三、面临的挑战

中国5G发展及其在媒体融合+领域的应用已经具备多方面优势和践行,但目前而言依然面临一些挑战。比如尽管有了自主研发的5G核心技术这个基础,但5G网络的建设依然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时,想要实现产业深度融合,仍需要媒体内容制作、分发、呈现的全产业链升级。

目前,我们已经看到国内三大运营商也开始积极布局5G网络,携手手机厂商推动5G落地。特别是在新媒体领域,5G技术“高速率、低时延、大容量”的特征,在为媒介融合各类应用提供坚实基础方面的优势依然显著,所以未来可期。

猜你喜欢
总台广播电视媒介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成立五周年座谈会召开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召开青年英才座谈会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评出2019年国内十大体育新闻
灌篮(2020年1期)2020-07-21 08:16:42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民政部联合摄制的《中国地名大会》开播
中国民政(2019年22期)2020-01-07 01:37:28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传媒评论(2019年7期)2019-10-10 03:38:32
书,最优雅的媒介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 09:57:18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周六广播电视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