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洁 陈惠婷 赵 婕
合肥师范学院艺术传媒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从国内儿童市场来看,传统型的儿童产品已不能满足家长的日益需求。互动性产品将成为设计者考虑的主要因素。如何通过设计,在传统的儿童自行车的基础上进行创意性改变,增加儿童、家长、车三者之间的互动性,以及适应儿童的成长生理、心理和情感需求,这些都是设计师所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伴随2015年中国全面二胎政策的展开,新生婴儿比例大幅度增加,家长的购买力大幅度的增加,由此对儿童产品的需求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类型的儿童产品,同时也为儿童市场的发展带来新的高潮,儿童自行车亦是如此。
儿童自行车的需求状况。当下即为信息化时代,不论是针对于独生子女还是二胎的诞生,家长都越发重视儿童的成长状况。因此绝大部分的家长都会在儿童适当的年龄阶段为儿童购买一辆儿童自行车,培养他们的心理上的独立性和身体上的平衡性等。
市场上的儿童自行车类型。相对于国外儿童自行车,国内儿童自行车造型结构单一化,都是在以往传统型自行车的造型上增加功能,极大地限制了儿童自行车市场的发展。目前,国内以“好孩子牌儿童自行车,孩子乐牌儿童自行车,凤凰牌儿童自行车,上海永久牌儿童自行车,森夏牌儿童自行车”等此类儿童自行车产品较为热销与突出。
市场上儿童自行车的性能。从目前市场来看,儿童自行车不仅与成人自行车有着相似的功能,而且还添加了一些适合儿童,符合儿童的创新设计亮点。这些儿童自行车一般都装有前后轮的刹车系统,确保儿童在使用过程中一定的安全性,有的儿童自行车还配有避震效果,使儿童在使用时感到舒适[1]。
市场上儿童自行车存在的问题。造型结构功能过于单一化,创新不够,在材质的选择方面大同小异,品牌之间竞争力一般以价格为主,产品本身并不占优势,无法满足家长对于儿童自行车更高的期待与要求。
成长过程中的儿童,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其身体和心理都在不断发生改变。在此阶段的变化并不是弧线的往上增长,而是有起伏变化,因此,设计师在设计产品时,因根据儿童生长的规律,更应符合儿童的生理发育,适合儿童的心理发育[2]。本篇文章以1-6岁的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心理生理的成长特点,对他们进行了不同阶段的划分。
1-3岁的儿童,这一时期的儿童成长将有一个质的飞越,其心理过程在开始还保持着具有形象性和不随意性的特点,而后各种心理过程的抽象概括性和随意性逐步发展起来[3]。同样,相对这个时期的儿童产品设计师需要考虑儿童的情绪情感变化,产品与儿童之间生理上的互动性。
4-5岁的儿童,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骨骼将进一步开始发育,其触压觉和痛觉开始发展,有了一定的敏感性。因此,这一阶段产品设计更多地是去考虑产品自身的安全性,材料与儿童皮肤的接触感觉以及产品自身携带的辅助性,并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情感体验。
5-6岁的儿童,相对于5岁前的儿童,这个阶段的儿童开始拥有较强的自我意识,也就是所谓的好动年龄阶段,他们开始渴望通过自己的感知去探索这个世界,他们的心理活动会更加细腻、敏感,对于这个阶段的产品,不仅要满足家长的需要审美,儿童本身也开始有了自我的判断,他们往往会希望产品更个性,产品的定位也会有所发生改变,从辅助性转化为更多地独立与互动性,增加儿童对探知外界的兴趣。
在儿童自行车设计研究中,儿童是交互的主体,在基本功能实现的基础上,还应要注重儿童在使用儿童自行车的过程中各个感官方面的体验,设计师不仅需要考虑儿童与自行车之间的互动性,更需要考虑家长与自行车之间互动性,家长与儿童之间的互动性,这种互动性要满足儿童成长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上的需求[4]。
家长与儿童自行车的互动性。家长作为第一直接购买者,设计师在对于产品的外观造型实用功能方面要有充分的考虑。在外观方面,除去传统的老旧自行车结构造型,现在的儿童自行车多以仿生,简约为主,配色方面也摆脱传统的黑白红纯色配色,大胆采用果绿、粉红、天蓝、鹅黄等饱和度较低的多种色彩,同时家长与儿童自行车也应建立起一定的互动性,这种互动性最为直观的体现在家长对于儿童自行车的收纳存放和购买选择上。
儿童与儿童自行车的互动性。儿童作为儿童自行车的直接使用者,设计师需考虑儿童自行车的材质、功能、辅助儿童心理、生理成长发育等问题,达到儿童与自行车最佳的互动性。
儿童、家长与儿童自行车的互动性。当家长购买一款儿童自行车给予儿童时,一辆儿童自行车连接的就是双方之间的关系,能够有效地加强双方之间的互动性,可以良好地促进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情感交流。
创新性设计原则。创新性设计是儿童自行车互动性的核心。儿童自行车的互动性创新主要体现在儿童自行车设计的规则产生的创新,外观形态上设计产生的创新,以及功能设计上的创新。外观上摒弃以往传统的儿童自行车造型,以更适合儿童的童趣造型结合更贴合儿童生长发育的人机工程学设计,使其达到外观上的创新;在功能上,除却传统儿童自行车该有的功能,可使用模块化的方法,使儿童自行车可以进行拆卸和组装。可拆卸和可组装使家长和儿童之间产生互动,儿童的心理得到情感上的陪伴,大脑思维能力得到逻辑性的锻炼。
情感化设计原则。儿童自行车的出现,本身就是作为一种情感上的传递,家长希望通过物质的媒介传达对儿童美好的爱意与希望。在此过程中,设计师所需要考虑如何将这种情感最大程度的体现,最完美的传递。情感化的设计不光体现在家长与儿童之间,还包括儿童和车之间的互动。还通过对传统儿童自行车材料的改变,可将材料换成亲和力较高的木质板件,减少金属冰冷的触感。除此之外,相对柔和的色彩配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育孩子视觉、心理的美感,完成色彩与儿童之间感知的互动性[5]。
1.外观造型。打破传统自行车的外观形态,以仿生卡通形态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及兴趣。
2.拼接性。减少钣金件的加入,除去必要结构连接,同积木原理相似,多使用木质结构的穿插,方便儿童与家长通过拼接方式完成互动性,促进儿童和家长的情感交流,培养儿童的逻辑思维。
3.功能性。此外儿童自行车可采用双人骑的形态,考虑国内“二胎”政策的实施,双人骑行可以达到儿童与儿童之间的互动性,并且可以有效地锻炼儿童的情感表达与身体的协调发育。
4.辅助性。考虑儿童的身体生长发育情况,为儿童自行车增加可拆卸的辅助轮,辅助儿童在骑行玩耍的过程中,更好掌握对自己身体的控制。并且辅助轮的可拆卸性,延长其产品使用寿命,伴随儿童的成长。
材料方面:采用钣金件、铝合金、塑料、橡胶等。
技术方面:采用氩弧焊技术,环保烤漆高温烘烤;轴承采用优质钢材。
模型方面:采用木材制作成型,并加以喷漆上色。
互动性儿童自行车的设计基于一种成长情感的陪伴,可以有效地传递家长对于儿童的爱意表达,同时作为一种辅佐儿童成长的产品工具,互动性的设计贯穿自行车的外部造型、内在功能之中,贴合儿童生长发育的同时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发育,是当下设计师所要考虑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