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松
(方大群众 (营口) 医院有限公司骨科,辽宁 营口 115005)
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骨折类型,外固定支架是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常用固定方式,近些年的临床研究显示[1],外固定支架治疗对创面愈合的促进作用有限,通过传统的换药治疗虽能获得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清创换药过程中创面的血流灌注极易发生不足,大大增加了感染的风险,因此治疗效果并不是十分令人满意。近些年,随着外科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封闭负压引流术(VSD)在及外固定支架在骨折治疗的应用越来越广泛[2]。外固定支架可对开放性骨折病人行Ⅰ期骨折固定,从而有效恢复开放性骨折的对位对线,而VSD可临时覆盖创面,避免骨外露诱发骨坏死,并能促进创面肉芽组织的生长,且通过持续的引流还能大大降低感染的发生风险。本研究旨在探讨外固定支架联合VSD引流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临床疗效,以期为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临床治疗提供实践指导参考依据。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随机将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112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分为观察组(n=56例)和对照组(n=56例),所有病例均经X线或CT检查确诊,排除合并有严重肝、肾、心、肺等器质性疾病者,排除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者,排除合并有凝血功能障碍、自身免疫系统疾病者。观察组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22-65岁,平均(44.59±1.68)岁;损伤原因:重物砸伤8例,车祸36例,高空坠落伤12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6例;年龄22-65岁,平均(44.53±1.64)岁;损伤原因:重物砸伤10例,车祸35例,高空坠落伤11例。观察组及对照组病人的性别、年龄、损伤原因等一般资料通过统计学软件分析,统计结果均显示P>0.05,表示2组病人的基线资料均衡可比。
2 方法:对照组病人予以外固定支架治疗,病人取仰卧位,麻醉方式腰硬联合麻醉,待麻醉效果起效后清理骨折创面,使用生理盐水对创面进行冲洗,彻底清除坏死的皮肤组织、肌肉及创面异物,尽量保留创面的神经、血管、肌腱组织,在C型臂X线机辅助下,复位骨折的体力线,并纠正成角至功能位,待复位满意后将外固定架置入并进行骨折部位的固定。依据骨折部位的开放程度选择适宜的解剖接骨板内固定及克氏针,修复受损的肌肉及肌腱,根据病人的具体损伤情况选择适宜的缝合、植皮修复书,伤口冲洗后将创面关闭。观察组病人予以外固定支架联合VSD引流治疗,外固定支架法的步骤与对照组一致。VSD引流治疗:根据病人创面的实际大小,使用多侧孔引流管乙烯醇海绵覆盖创面,覆盖时注意尽量保持海绵与创面紧密贴合,避免存在缝隙,进行缝合固定。采用半透明粘贴薄膜封闭创面周围2-3cm范围内的皮肤,与引流管连接后与中心负压吸引装置连接,负压设置为-53--26kPa范围内,若创面凹陷则表示负压有效,连续治疗6-7天,定期更换海绵及薄膜,至创面完全愈合。
3 观察指标:对比分析治疗后2组病人的创面面积、引流管更换次数、换药次数及疼痛评分情况。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价,VAS评分为0-10分,分值越高表示疼痛症状越剧烈。同时采用Mazur评分对患肢功能进行评价:(1)优秀:关节无发热、肿痛症状,步态正常且活动自如;(2)良好:步态基本正常,活动度恢复至正常的3/4,关节存在轻微肿痛;(3)尚可:步态基本正常,活动度恢复至正常的1/2,活动时有明显疼痛感,但需继续服用药物继续治疗;(4)差:步态跛行,活动度恢复不足正常的1/2,关节存在肿胀,关节静止、活动时均有明显疼痛感。
5 结果
5.1 2组病人的手术效果比较:观察组及对照组的创面面积分别为(9.05±1.25)cm2、(15.34±2.28)cm2;引流管更换次数分别为(2.68±0.44)次、(3.79±0.89)次;换药次数分别为(3.42±0.67)次、(7.28±1.15)次;VAS评分分别为(3.11±0.66)分、(4.49±0.88)分;2组比较,P<0.05。
5.2 2组病人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比较:观察组肢体功能恢复:优30例,良22例,可4例,差0例,优良率为92.86%(52/56);对照组肢体功能恢复:优24例,良16例,可12例,差4例,优良率为71.43%(40/56);2组比较,P<0.05。
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是临床常见的一种骨折类型,若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患肢的皮肤、肌肉、血管及神经会出现血液循环障碍,严重者甚至会出现骨不连、骨髓炎、骨筋膜室综合征等并发症[3]。
外固定支架治疗是临床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常用手段,该法符合生物学固定原著,可使骨折部位稳定,且不会对软组织造成较大的干扰,同时可在不影响骨折稳定性的前提下进行换药、植皮等操作,不会破坏患肢的稳定性,有利于促进病人及早进行功能锻炼。但近些年来的临床研究显示[4],外固定支架治疗法虽具有明显的固定作用,但对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而VSD引流术可对创面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并能将脓液、血液等物质排出体外,这种治疗方式不但能避免坏死组织的聚集,还能减轻有害物质对创面组织的刺激,从而有效减轻组织的肿胀。此外,VSD引流术还具有调节创面细胞因素的作用,并能降低胶原酶的活性,促进纤溶蛋白激活物的分泌,从而有效促进细胞的增殖[5]。同时VSD引流术还能促进血流的循环,有利于促进创面组织的修复。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创面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引流管更换次数、换药次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肢体功能恢复优良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在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病人中施以外固定支架联合VSD引流治疗,疗效显著,具有重要的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