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栋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哲学部,北京 100091)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整体布局之中;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绿色发展定位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走一条与生态相适应的现代化道路,中国的生态现代化建设成为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路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提高国家治理体系与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指导下形成了中国生态现代化建设的理论体系,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探索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形成了适合中国发展实际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现代化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基于长期的地方实践,在福建和浙江时期他就探索如何将地方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利用结合起来,提出了“两山理论”和“弱鸟先飞”等精辟论述,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并且牢牢扎根于中国实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十分重视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提出了“生态兴则文明兴”的生态立国论,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关系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的重要位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立足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不断发展创新的道路,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实指导思想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将历史和未来、中国和世界结合起来,体现了磅礴且开放的思想特征。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深厚的中华传统智慧的滋养、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新发展和世界生态哲学的中国化,是中国生态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讲话、论述和批示指示达300余次,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指导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战略路径。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以生态自然观为基础、以两山理论为实现路径、以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治理为方法、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国际担当,强调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党的领导、人民主体性和建设美丽中国的有机统一。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指导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到全新的发展阶段。以中国传统智慧中的“天人合一”为基础,将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生态方面的批判吸收到社会建设中,以世界生态哲学中对生态美的共同追求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合作共赢点,形成了既适合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又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以新能源革命为先导的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路径,但是如何破解生态资源保护与发展需要之间的零和博弈一直是绿色发展的桎梏,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地方实践经验基础之上阐述的“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发展的三个阶段,创新性的提出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之间的转变,将过去的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零和博弈转向正和博弈,经济发展理念的更新给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一个历史累积的过程,生态环境问题的凸显是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结合在一起的,因此如何治理环境就不仅仅是一个环境问题,而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政治问题,同时遏制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恶化又是刻不容缓的。习近平总书记将打赢污染防治战作为三大攻坚战的内容之一,是对人民群众在新时代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回应,更是将生态治理现代化作为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运用生态学的整体性思维方式,提出了生态治理需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共同体”的系统治理,力图从整体上以有机的系统的方式来解决生态环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对外发展的新思路,“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维护能源资源安全,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将继续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成果共享,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家园”。(1)习近平:《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二○一三年年会的贺信》,《人民日报》2013年7月23日。应对人类共同面对的生态环境问题,中国提出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承诺到2020年碳强度降低百分之四十到百分之四十五,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30年非化石能源战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百分之二十,同时注重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宣布设立二百亿元人民币的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在发展中国家开展十个低碳示范区、一百个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以及一千个应对气候变化培训名额的合作项目,中非环境友好型合作项目,中国与环太平洋岛国环保合作项目稳步推进。2017年美国退出人类解决气候变暖最重要的文件《巴黎协定》之后,世界眼光投向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应对气候变化不是别人让我们做的事情,而是中国人自己就要做的事情,这是我们追求可持续的绿色发展内在要求,没有《巴黎协定》中国也会做,有了《巴黎协定》中国也会按着自己的承诺和内在的要求继续践行绿色发展”。(2)习近平会见克里: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自己要做〔EB/OL〕.http://money.163.com/14/0214/15/9LZAJ77G00253BOH.html。正是在习近平总书记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努力下,中国在世界上的生态位置不断的提高,中国发展的生态空间不断拓宽,中国对世界的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日益增大,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专门发布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提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为世界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我国的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呈现出了全面向好的局面。根据生态环境部的数据,2018年,全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例提高了1.3个百分点,达到了79.3%,PM2.5浓度同比下降了9.3%。(3)http://env.people.com.cn/n1/2019/0107/c1010-30508511.html我国累计治理沙化土地1.5亿亩,全国完成造林5.08亿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1.66%,成为同期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相比2012年,2017年全国地表水好于三类水质所占比例提高了6.3个百分点,劣五类水体比例下降4.1个百分点。我国还恢复退化湿地30万亩,退耕还湿20万亩。耕地保有量2015年达到18.6亿亩,高于2010年的18.18亿亩,确保了18亿亩耕地红线。(4)高静:美丽中国建设谱新篇——我国五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巡礼,〔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3/05/c_1122489754.htm在综合碳排放上,《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显示,2016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同比增长0.1%,而中国碳排放同比下降了0.7%。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强调党的领导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我国生态环境矛盾有一个历史积累过程,不是一天变坏的,但不能在我们手里变得越来越坏,共产党人应该有这样的胸怀和意志。”(5)《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45页。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党的十八大审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中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写入党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用最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作为“十三五”规划实施的主线。党的十九大提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基本方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既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地位,又体现了党对建设生态文明的部署和要求。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是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各相关部门要履行好生态环境保护职责,使各部门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分工协作、共同发力。“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以人民为主体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价值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6)《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42页。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事就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之所在,新时代对更好的生态环境的需求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解决人民群众身边最为迫切的生态环境问题,为人民群众留下青山绿水蓝天,真正做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建设的人民主体性的真实写照。从党的十八大明确美丽中国的建设目标到党的十九大审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中提出要建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美丽中国”一直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代名词,美丽中国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规律,符合生态自然是人类社会基础的发展规律,符合人类对于良好生态的期待,能够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大公约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中指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生态现代化制度体系支撑,生态现代化制度体系是新时代下加强国家治理能力与国家治理体系的主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生态现代化形成了完善的制度体系并开展了相应的机构设置,为中国生态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治理工具。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通过制度化明确生态资本产权、生态建设权责和生态监督职责。生态现代化的制度建构核心是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7)《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3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生态文明改革总体方案》为核心,以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四梁八柱为主体,出台制定了一系列法律与政策,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新《环境保护法》。与此相配套的还有《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等六个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配套文件。这些保证生态治理制度化、常态化的方案,被认为是史上最严厉的治理之法。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中指出,“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保障。”(8)《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人民日报》2018年3月5日。更是将生态现代化相关的制度建设作为下一阶段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重点工作来推进。
制度建设真正发挥作用需要有完善的机构作为落实抓手。十九届三中全会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中提出“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统一行使监管城乡各类污染排放和行政执法职责。”(9)《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人民日报》2018年3月1日。在2018年两会后,新的自然资源部和生态环境部成立是作为贯彻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的重磅之举,更是落实生态现代化治理制度要求的机构调整。新的自然资源部作为统一行使全民所有的资产管理者和监管者,是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资源观,推动全面铺开自然资本审计、建立全国统一的生态交易和生态补偿机制的机构。新的生态环境部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生态系统观,将过去归口于各个部门的生态环保职责统一到新的生态环保部中,破解过去九龙治水的局面,统一行使各类污染排放和行政执法的职责。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现代化治理体系还有很多创新举措,生态流域治理的“湖长制”和“河长制”,将流域间的生态治理落实到具体责任,主要领导作为第一负责人,层层压实责任。环境监管方面,开展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试点,目的是建立健全条块结合、各司其职、权责明确、保障有力、权威高效的地方环保管理体制,确保环境监测监察执法的独立性、权威性、有效性。
“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建章立制,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10)《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10页。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指导下,围绕提升生态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构建了最为严密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形成了愈加完善的生态文明监管机构,发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制度优势。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中明确了未来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聚焦于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和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是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制度化的重要顶层设计,是提升中国生态现代化建设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重大改革。
生态现代化不同于传统的极端生态环保主义观点,将环境问题的出现归结为科技和经济发展带来的恶果,认为要环境保护就必须抛弃经济发展;也不同于技术乐观主义观点,认为技术的发展最终将解决所有的问题,人类的增长是没有极限的。生态现代化倡导通过更加绿色生态的生产方式来重塑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使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统一起来。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是中国首要解决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对新问题、新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11)《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守护好祖国北疆这道亮丽风景线》,《人民日报》2019年3月6日。,以绿色作为生态现代化的发展动力,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强国建设寻找到了新的增长极。“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12)《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9页。中国的生态现代化发展不能脱离中国的实际情况,是要在寻求现代化过程中对现代性危机的克服,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双赢。因此推动发展中实现绿色,在绿色中推动发展。绿色发展不同于工业文明的单向度高消耗的发展模式,是基于自然资本基础之上的循环可持续的发展,是构建生态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
绿色发展是全新的发展理念,是对过去传统的黑色工业文明发展的超越,是对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和发展评价的重构。这种超越和重构是需要承担退出成本和机会成本的,但从长远来看,却是收益大于成本的。绿色发展的观念和机制的更新要走到前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给你们去掉紧箍咒,生产总值即便滑到第七、第八位了,但在绿色发展方面搞上去了,在治理大气污染、解决雾霾方面你贡献了,那就可以挂红花、当英雄”。(13)《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21页。考核方法的变化带来的是新的拓展,政策指挥棒的作用显现出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淘汰落后产能,扩大有效和高端供给,2013年-2015年,全国共计淘汰落后炼铁产能4800万吨、炼钢5700万吨、电解铝110万吨、水泥(熟料和粉磨能力)2.4亿吨、平板玻璃8000万重量箱。2016年全年钢铁行业去产能超过6500万吨,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14)《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新成就》,《中国邮电报》2017年10月19日。,这些都为生态现代化的转型甩掉了沉重的包袱,为绿色生态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发展提供了政策环境。
人类社会历史上的重大进步都是能源利用形式的改变,能源利用形式的改变将直接带动发展模式的演进。绿色发展的先进性在于其携带了新能源的基因,新能源的不断发展为绿色经济发展注入动力。中国生态现代化的发展离不开需要有强大的新能源体系作为支撑。谁占领了新能源的高地,谁就掌握了下一轮科技革命的密码。中国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视能源革命,尤其是新能源革命。目前成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产和消费国,也是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投资国,水电、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规模居世界第一。在新能源技术创新方面更是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新能源不断发展改善了我国的能源结构,与2012年相比,2016年我国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提高约5.2%、煤炭消费比重下降约6.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约17.9%、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由28.4%提高到34.6%。预计到“十三五”期间,我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新增投资将达到2.5万亿元,比“十二五”期间增长近39%。(15)王璐:《绿色梦:四条路径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经济参考报》2017年10月13日。新能源领域的发展一方面提高了经济发展的清洁度,另一方面也为生态现代化转型提供了动力基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如果说新能源是生态现代化发展的助推器的话,生态科技创新是生态现代化发展体系的火花塞。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科技创新的总目标是突出自主创新、综合集成创新,加快构建层次清晰、分工明确、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国家生态环保科技创新体系。依托生态创新专项工程,重点建立以科学研究为先导的生态环保科技创新理论体系,将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市场相结合,以应用示范为支撑的生态环保技术研发体系,以人体健康为目标的环境基准和环境标准体系,以提升竞争力为核心的环保产业培育体系,以服务保障为基础的环保科技管理体系。同时加大对于生态科技创新的转换力度,搭建了生态科技创新平台,一大批各具特色的生态科技创新园区建立起来。生态科技创新为生态修复、生态转型和生态发展提供了更高效可行的技术方案,例如围绕青藏高原、西南石漠化、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西北荒漠化等重大生态问题,一批先进适用的生态修复与生态产业协同发展技术得到实际应用,并取得显著效果,石漠化综合治理的“毕节模式”、“清镇模式”、“花江模式”使我国石漠化面积降低35%,生态治理对农民增收贡献达50%。(16)孙英兰:《科技创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创新》,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6-06-12/doc-ifxszmnz7091974.shtml。
生态经济已经深入改变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式,新一轮的发展红利已经形成,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积极保护环境、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还在谋求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培育,绿色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互联网+”等新绿色经济形态已经逐渐成为我国经济转型换挡的增长极,据统计,伴随着工业化、低碳化、生态化发展的兴起,我国环保行业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环保产业从2012年的3万亿增长到2016年的5.26万亿,年增长率为15.2%。(17)王璐:《绿色梦:四条路径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经济参考报》2017年10月13日。碳汇金融与绿色融资平台不断扩大规模,截至2017年2月,国内21家银行业机构绿色信贷余额7.5万亿元,占所有信贷余额的9%;绿色债券发行规模也从2015年的几乎空白,升至2016年的2400亿元,占全球总量的近40%,2017年发行量占比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全球占比超过20%。(18)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研究报告2017》,中国金融出版社2017年版,第213页。生态经济与传统产业相结合,生态旅游、生态农业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目前全国有将近200万家从事农业旅游产业的农家乐,10万个绿色特色小镇;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正在从过去传统的资源投入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向生态创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中国经济正呈现出从量的发展到质的发展的跃升。
当前生态革命带来的新一轮红利正在形成,绿色发展在全球范围之内掀起新的浪潮,中国要实现现代化需要在发展方式上求新谋变。构建绿色发展模式是中国现代化的发展逻辑由工业化追赶逻辑向生态化引领逻辑的转变,是实现生态现代化的动力来源。
人类文明的现代化进程从启蒙运动开始,文明的现代化集中体现为文化的现代化,“现代文明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既往的文明积累与现实的重新创造相融合的结果。传统文化秉承地理与历史的客观环境,领受长久的人文熏陶,以及人们在物质和精神活动中的创造而来,又在客观规律和主观作用下向着现代化潮流而去。”(19)俞思念:《社会主义现代化与文化创新》,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5页。通过文化的力量形成价值共识,通过价值共识能够产生最大的凝聚效应。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纪元,生态现代化是现代化进程的新通道,而生态文化则是与生态现代化进程相统一甚至是引导和培育生态现代化的重要文化环境。“生态文化具有人性与自然交融,最本质、最灵动、最具亲和力的文化形态,”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今世界人类解决日益严重生态危机的共同选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应当恪守的生态伦理,需要在价值观层面通过生态文化的培育来实现工具价值和理性价值的平衡。
生态文化中蕴含的是人和自然关系的和解与修复,通过倡导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来实现中国生态现代化建设合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现代化的发展主体是人民,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要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因此通过弘扬生态文化,达成生态共识,为中国生态现代化建设凝聚起更多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塞罕坝精神的时候提出:“全党全社会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弘扬塞罕坝精神,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代接着一代干,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为子孙后代留下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20)《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76页。
生态文化不仅仅能够凝聚起生态文明建设的共同力量,同时生态文化还兼具着经济属性,为生态经济新业态提供客观对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生态文化的培育作为生态现代化的价值共识,生态文化的培育、营造和产业化成为中国生态现代化建构体系的亮点。生态文化激发了新的生态产品需求,为生态现代化发展提供了供求导向。生态文化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内容。生态文化的培育是人同自然关系转变在思想领域的深刻调整,是适应人类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的必然选择。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概括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文化产品供给是社会发展到更高阶段之后国家公共服务的提升内容,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的物质供给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在文化产品,尤其是生态文化产品的供给方面存在着不充分不平衡的现象,而且随着人民的生态意识不断觉醒,对于生态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生态文化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更多生态文化产品也成为新时代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的必然举措。生态文化给生态现代化提供的需求导向不仅仅是体现在经济发展方式上的转变,也同样体现在生活方式上的转变。“要更加注重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21)《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21页。2015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和空间格局,引导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2)《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32页。党的十八大以来,倡导更加绿色的生活方式成为引领社会消费的新风向标。乡村振兴、美丽中国、精准扶贫和绿色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新的生产业态,提供了更多的绿色生活方式的选择。不同的地区结合本地区的生态禀赋和自然资源,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生态文化培育方式。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了76个“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441个生态文化村,11个全国生态文化示范基地,生态文化产业初具规模。
将生态现代化注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文化理念,凝聚更多的世界共识,为中国的生态现代化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更大范围的支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23)《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21页。。中国的生态文化正以其蕴含的东方文明基因被世界所认同。中国的生态文化以“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厚德载物,生生不息”的道德意识,“仁爱万物,协和万邦”的道德情怀,“天地与我同一,万物与我一体”的道德伦理,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开拓了人文美与自然美相融合、人文关怀与生态关怀相统一的人类审美视野;以“平衡相安、包容共生,平等相宜、价值共享,相互依存、永续相生”的道德准则,树立了人类的行为规范,奠定了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的核心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无论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上的发言,在履行和缔结一系列有关解决人类所共同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国际条约,还是在一带一路、亚投行、金砖四国和中非建设具体实践过程中,中国始终秉承着绿色文化的传播和践行的角色,将中国的生态文化传递和展示给世界。中国的生态文化也日益被世界所接受和认可,越来越多的国家认为未来生态文明的发展的旗手要由将东方传统智慧和生态现代治理水平相结合的中国来担当。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化传播正在成为中国团结越来越多的国家,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方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呈现出更加完整的理论体系、更加实用的实践路径和更大范围的价值认同,“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基本方略,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大理念,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大攻坚战。”(24)《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守护好祖国北疆这道亮丽风景线》,《人民日报》2019年3月6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现代化建设模式给世界生态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道路选择,中国的生态现代化治理体系为更好地解决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提供了全新的发展理念,中国的生态现代化文化给人类共同携手解决共同面对的生态问题提供了全新的价值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