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丹
(鞍山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辽宁 鞍山 114000)
脑外伤是指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作用于头部所致的颅脑组织损伤[1]。主要表现:头痛、意识障碍、恶心呕吐、肢体瘫痪、感觉障碍等。重症脑外伤为危急重症,具有发病急、病情发展速度快等特点,需长时间进行机械通气治疗,因此必须保证患者呼吸道为通畅状态[2]。本次研究将重症脑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气管切开术治疗作为基础,以气管插管术治疗作为参照,对比不同通气方法的应用价值。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将我院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80例重症脑外伤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40例。2组患者均符合重症脑外伤临床诊断标准[3],患者家属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剔除对本次研究治疗方法禁忌者。观察组中男女比例为22:18;年龄20-62岁,平均年龄(41.3±4.4)岁。对照组中男女比例为25:15;年龄25-61岁,平均年龄(43.2±4.7)岁。采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对2组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处理、分析,上述数据组间比较,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 方法:对照组采用气管插管术治疗,将气管导管顺着患者口腔插入,而另一端和呼吸机保持连接状态,确保患者呼吸顺畅。手术过程中,严格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如:心率、血液、体温等,若是发现异常情况,应第一时间予以对症处理。观察组采用气管切开术治疗,取患者平卧位,在其肩下垫软枕,进行局部麻醉。然后,于环状软骨下作4cm切口,钝性分离气管浅筋膜,充分暴露气管软骨环。采取1次性气管套置入、固定,止血并缝合创面,确保气管导管的固定效果。
3 观察指标:比较2组患者肺炎发生率、病死率、临床相关指标(带管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住院时间)。
5 结果
5.1 2组患者肺炎发生率、病死率对比:观察组肺炎发生率22.5%(9/40)与对照组肺炎发生率25.0%(10/40)对比,未见明显差异(x2=0.0812,P>0.05)。观察组病死率2.5%(1/4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5%(7/4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x2=5.0000,P<0.05)。
5.2 2组患者临床相关指标对比:观察组带管时间(14.47±6.74)天,和对照组的(14.56±6.57)天对比,未见明显差异(t=0.0604,P>0.05)。观察组呼吸机使用时间(9.23±4.18)天,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4.02±3.33)天,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t=5.0000,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30.4±13.1)天,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6.4±14.8)天,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t=1.9199,P<0.05)。
重症脑外伤具有病情危急、发展速度快等特点,发病后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对患者生活质量、生存质量影响较大。同时,由于患者气道保护反射下降,所以容易发生心跳骤停现象,需及早进行针对性治疗,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状态[4]。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呼吸设备、治疗方法、医疗技术不断提高,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选择科学手术方法凸显重要。当前,临床上常采用经气管插管术、气管切开术对重症脑外伤患者予以治疗,而不同手术方法应用效果也存在一定差异性[5]。
气管插管术,虽然能维持患者的正常呼吸,及早恢复患者自主呼吸能力。但治疗过程中,易对患者咽喉造成损伤,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并且会影响到患者的正常生活,不利于患者术后恢复。痊愈后,患处会遗留疤痕,所以不建议在临床方面广泛应用、推广。气管切开术是抢救重症脑外伤患者的常用方法,需要医生准确掌握手术操作方法,手术过程中将患者的颈部皮肤、气管切开,然后将套管置于患者的气管中,以此确保患者呼吸保持通畅状态。经气管切开术治疗可及时将痰液吸出,且不会对患者气管构成不良影响,对呼吸机所致喉源型患者、其他类型呼吸困难者予以治疗均能达到比较理想的临床效果。此外,重症脑外伤患者接受气管切开术治疗,能实行呼吸机辅助治疗,较好的改善患者口部进食情况,减少呼吸机实际应用时间、住院时间,降低呼吸道无效腔及病残率,提高患者呼吸质量[6]。另有其他需要注意事项:(1)建议在病房地面洒水、吸入蒸汽。(2)避免患者呼吸过程中发生干咳、伤口感染、外管脱出等情况。待患者病情好转后,可将管道拔除。本次研究结果显示,2组重症脑外伤患者肺炎发生率、带管时间差异性不显著,P>0.05。观察组病死率、呼吸机使用时间、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性明显,P<0.05。由此说明,重症脑外伤患者接受气管切开术治疗,可降低患者病死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质量。同时,能缩短患者呼吸机使用时间、实际住院天数,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经济负担,有利于及早康复。
综上所述,对重症脑外伤患者实行气管切开术治疗,不但能控制患者的病死率,而且能减少患者呼吸机使用时间、住院时间,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