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航
(沈阳市骨科医院麻醉科,辽宁 沈阳 110044)
一般来说,骨折是指患者的骨结构出现断裂等现象,且患有骨折的患者多见于青少年、中老年人等。目前,我院接待的骨折患者多属于受到外力打击、挤压等导致骨结构发生断裂的情况,在治疗骨折患者的过程中,一般通过外科手术、骨科治疗、恢复等方法进行治疗,另外,发生骨折的患者,可分为上肢骨折、下肢骨折、胫骨平台骨折等,发生下肢骨折死亡患者主要是由于患者腰部及以下的位置发生骨折,从而影响患者下肢不能自由活动[1]。为了能够使下肢骨折患者得到良好的治疗,就要对其进行相关的手术治疗,但是在手术过程中,患者会出现疼痛等现象,为了能够降低患者的疼痛感,就要对患者进行相关的麻醉[2],因此,本文主要针对患有下肢骨折的患者,对其在麻醉前采用地佐辛进行镇痛以后,对该方法的应用效果和临床价值进行分析。现研究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在本院骨科2018年2月-2019年2月期间,随机对56例下肢骨折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n=28)和观察组(n=28),并分别进行常规麻醉和采用地佐辛进行镇痛。其中,观察组患者的性别比例为16:12(男:女),患者平均年龄为(55.69±11.21)岁,其中发生下肢骨折的患者中,主要表现为股骨干骨折、胫腓骨骨折、髌骨骨折,其比例为9:12:7;对照组患者的性别比例为17:11(男:女),患者平均年龄为(56.39±10.25)岁,其中发生下肢骨折的患者中,主要表现为股骨干骨折、胫腓骨骨折、髌骨骨折,其比例为8:11:9;纳入标准: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均被诊断为下肢骨折,且排除患有重大心、肝、肾脏异常的患者、精神异常以及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本次研究均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签字同意,同时经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2]。在本次研究中,2组患者的性别比例、年龄均值等均不存在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2 方法:对照组患者进行手术前的麻醉治疗,首先,在开始手术前30分钟,对患者进行麻醉注射,采用的麻醉药剂为0.5g的阿托品以及1mg咪达唑仑。然后将患者送入相应的手术室,监控患者的心电图、血压以及血氧饱和度等,并对患者的脉搏跳动情况进行观察,当患者的静脉呈现出开放状态时,对患者进行硬脊外麻穿刺,预留导管,并从刚刚预留的导管中注入浓度为2%的利多卡因,药剂用量为3ml,在注射过程中要缓慢进行,同时注意观察患者注射麻醉药剂以后的变化情况,当患者在注射药物以后,没有异常情况时,再向患者注射浓度为2%的利多卡因,药剂用量为2-8ml,当麻醉生效15分钟以后对患者进行相关的下肢骨折手术,在手术开始40分钟以后,从导管继续注入浓度为2%的利多卡因,药剂用量为5ml,并观察患者注射麻醉药剂以后的情况,对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预防[2]。观察组患者进行手术前的麻醉治疗,首先,在开始手术前30分钟,对患者进行麻醉注射,采用的麻醉药剂为0.5g的地佐辛。然后将患者送入相应的手术室,监控患者的心电图、血压以及血氧饱和度等,并对患者的脉搏跳动情况进行观察,并对患者进行硬脊外麻穿刺,穿刺位置为腰椎的L3-4,并预留导管,并从刚刚预留的导管中注射浓度为2%的利多卡因,药剂用量为2-8ml,当麻醉生效15分钟以后对患者进行相关的下肢骨折手术,在手术开始40分钟以后,从导管继续注入浓度为2%的利多卡因,药剂用量为5ml,并观察患者注射麻醉药剂以后的情况,严格观察患者的血压和心率,对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预防。
3 观察指标:对比2组患者的麻醉效率、麻醉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以及疼痛评分。显效:患者在麻醉过程中,麻醉效果明显,患者在麻醉过程中没有出现不良反应,患者的情绪稳定,疼痛感明显降低;有效:患者在麻醉过程中,麻醉效果明显,患者在麻醉过程中几乎没有出现不良反应,患者的情绪基本稳定,疼痛感得到有效降低;无效:上述无改善。疼痛评分采用VAS评分法,分值越高,疼痛度越高,其中0分为无痛,10分为剧烈疼痛。对比2组患者在麻醉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头晕和呕吐等。
5 结果
5.1 2组患者的麻醉效率对比: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2.86%(26/28),其中,显效患者有14例(50%),有效患者有12例(42.86%),无效患者仅有2例(7.14%);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1.43%(20/28),其中,显效患者有10例(35.71%),有效患者有10例(35.71%),无效患者有8例(28.57%)(x2=8.459,p=0.026)。
5.2 2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对比:对照组患者术前疼痛评分为(8.59±0.56)分,术后疼痛评分为(5.11±1.02)分,观察组患者术前疼痛评分为(8.36±0.86)分,术后疼痛评分为(2.56±1.01)分(t=10.569,p=0.021)。
5.3 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对比: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主要存在的不良反应为血压升高和心率加快,其中血压升高的患者有2例,占总人数的7.14%,心率加快的患者有1例,占总人数的3.57%,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71%(3/28);对照组患者主要存在的不良反应为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头晕和呕吐,其中血压升高的患者有3例,占总人数的10.71%,心率加快的患者有2例,占总人数的7.14%,头晕的患者有2例,占总人数的7.14%,呕吐的患者有2例,占总人数的7.14%,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14%(9/28)。(x2=8.856,p=0.022)
椎管麻醉是指对患者在进行手术的过程中,将麻醉药物注入患者的椎管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腔等部位,通过使患者的脊神经根受到阻滞从而使患者神经所支配的相应位置受到限制,从而有效产生麻醉作用[4]。一般来说,根据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注入的麻醉位置不同和产生的效果不同,将椎管内麻醉分为蛛网膜下腔麻醉、硬膜外阻滞以及腰硬联合麻醉等[5]。
目前,由于医学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我院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时候,对患者进行下肢骨折手术的时候,主要采用的麻醉方法为椎管内麻醉,一般来说,在进行椎管内麻醉的时候,需要使患者保持相关的体位,一般为侧卧位,同时在对患者进行麻醉注射的时候,患者可能会因为体位不适等原因,产生一定的疼痛感[6],同时,在对患者进行麻醉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心率加快、血压降低、升高、抽搐等不良反应,为了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麻醉效率,改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要对患者进行相关的麻醉治疗,通过采用不同的麻醉药剂能够有效缓解这类现象的发生[7]。其中,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对患者进行地佐辛的麻醉注射以后,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麻醉效率,降低患者在麻醉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镇痛效果。这是因为地佐辛是一种合成药物,结构与喷他佐辛的阿片相似,由于受体部分受到刺激以后,能够有效起到镇痛效果。该药物的药效与吗啡相似,但是没有明显的副作用,不会抑制患者的呼吸作用,且产生的不良反应较小,一般仅表现为血压升高、降低或者心率加快等,同时,该药物的镇痛效果较好,且成瘾效果较弱,在临床医学中使用较为频繁。
综上所述,针对患有下肢骨折的患者,对其在麻醉前采用地佐辛进行镇痛以后,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感,提高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依从度,有效提高医生在手术过程中的质量,使患者得到有效治疗。因此,该麻醉方法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