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患者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预防护理研究

2020-12-08 13:09:43
中国伤残医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下肢血液护士

王 雪

(辽阳市中心医院,辽宁 辽阳 111000)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创伤性骨折患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特别是对于老年骨折患者而言,其组织修复能力偏差,骨折以后需要长期卧床休养,造成血液淤滞,血管内膜遭受不同程度的损伤及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均增加了DVT发生的风险。据不完全统计[1],骨折患者术后若未采用任何预防措施,则DVT的发生率能达到58.0%,DVT会明显降低患者的躯体健康水平,甚至诱发肺栓塞,危及生命。当下,国内外临床尚无治疗DVT的特效手段,以预防为主。针对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围术期予以适宜的护理干预,对降低DVT发生率具有很大现实意义。现就此研究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选择具有明确临床诊断、自愿参与本次研究的70例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收治时间均为2016年5月-2018年10月,排除重要脏器器质性病变、恶性肿瘤、活动性出血、精神类疾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遵照随机原则分为2组,每组均35例,对照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61-78岁,其中左下肢18例,右下肢17例。观察组男21例,女14例,年龄60-79岁,其中左下肢20例,右下肢15例。2组患者以上资料经对比分析,具有均衡性(P>0.05)。

2 方法:对照组实施骨外科常规护理干预,包括观察病情、病房环境管理、用药指导及口头健康教育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预防性护理,具体内容有:(1)疾病健康教育。待患者入院后,护士主动与患者及其家属交流,为其讲述下肢骨折相关知识,并告知他们术前、术后的注意事项,针对高龄、吸烟、体型肥胖、合并心血管疾病、下肢静脉曲张等DVT高危群体,应详细阐述DVT诱发因素、严重性等,鼓励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提升患者对DVT的重视水平并积极配合治疗。(2)心理护理。骨折通常是突然发生的,外加治疗时间较长、老年患者对手术治疗效果过度担忧等,经常会滋生急躁、恐惧、抑郁等多种不良情绪状态,护士应积极了解患者内心的想法,掌握有效沟通的技巧,耐心向患者介绍病情,告知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安全性与有效性,缓解患者精神压力,更主动的配合术后训练与治疗。(3)适当运动。这是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的有效措施之一。术前护士应鼓励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过程,提前预防DVT。协助患者在床上进行主、被动训练。健侧下肢屈膝支撑在床面,两手拉住吊环,抬高上身,臀部离床,每次停顿5-15秒。(4)饮食指导。指导患者饮食以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粗纤维为主,增加日饮水量,以减少用力排便、腹内压增加而影响下肢静脉血液回流的情况。嘱患者戒烟,以防尼古丁刺激造成血管收缩或对血管壁结构完整性造成损伤。(5)DVT的预防与护理。①术后抬高双下肢,使其高于心脏水平面20-30cm,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过程;屈膝15°,保证髂骨静脉维持松弛状态而不受压迫;待患者麻醉清醒以后,至少每隔2小时翻身1次。②术后每隔1-2小时观察肢体的末梢血运状况1次,注意观察患肢的肿胀程度、皮肤颜色、温度、浅静脉充盈度、足背动脉搏动强弱等。且要维持引流管通畅,观察引流液的量、色、质,做好相关信息的记录工作。③护士应具备娴熟的静脉穿刺技能,尽量1次穿刺成功,减少或规避在下肢静脉穿刺的情况,也不要在相同位置、同一静脉上数次穿刺,少使用或不使用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④在患者麻醉清醒前护士或家属应被动按摩患者下肢肌肉,其在一定范围做足踝被动运动。在患者麻醉清醒且病情相对稳定后,护士就可以指导、监督患者进行主动功能锻炼,手术当天进行足背背伸、跖屈活动。术后第2天,做股四头肌及小腿肌肉等长收缩训练,术后1-2周应协助患者掌握正确的踝、膝关节伸屈运 动以及小腿肌肉等长收缩运动。恢复期需要辅助使用弹力袜,其对下肢静脉回流过程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3 观察指标:(1)DVT的临床诊断标准[2]。彩超诊断结果提示管腔内回声显著增强,没有发现血流信号,加压超管管腔无法闭压。(2)DVT的原因分析。调查患者的一般资料,比如性别、年龄、术前下肢静脉病变合并情况、术中失血量及术后卧床时间等。

5 结果

5.1 2组DVT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术前、术后10天、术后20天时分别有1例、3例、4例患者发生DVT,分别占2.9%、8.6%、11.4%;对照组以上3个时间点分别有4例、7例、9例患者发生DVT,分别占11.4%、20.0%、25.7%。对照组DVT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差异均有较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

5.2 2组DVT的成因分析:在发生DVT的28例患者中,男15例(53.6%),女13例(46.4%);年龄≥65岁者24例(85.7%),术前下肢静脉病变者19例(67.9%),术前体质量指数(BIM)>28kg/m2者21例(75.0%),切口≥9者20例(71.4%),术中失血量>500 ml者18例(64.3%)、术后卧床时间>4天者22例(78.6%)。

讨 论

DVT是由血液聚集而形成的,血液凝结而形成的血栓会对患者生命安全性构成严重威胁,感染静脉血液正常回流过程,很可能阻塞人体重要的血流通道,导致某些器官功能障碍。故而预防DVT是当下骨科手术治疗过程中始终探究的问题[3]。特别是对于老年骨折患者而言,其自身组织器官机能衰退,血液粘稠化,外加肢体骨折限制活动,接受下肢骨折手术,对机体造成进一步损伤,此时术后DVT发生率更高。

在本次研究中,引起老年下肢骨折患者DVT的原因有年龄(≥65岁)、术前下肢静脉病变、术前体质量指数(BIM)>28kg/m2、切口≥9cm、术中失血量>500 ml、术后卧床时间>4天。1994年WHO把BIM>25kg/m2设为“切割垫”,但其对国人适用性偏低。既往有大量临床研究发现[4],23.0%-26.0%的急性DTV患者伴有程度不一的下肢静脉病变,这些新形成的血栓一般始源于原发病变的静脉血管。手术操作与DTV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手术操作时间过长、术中失血量较多会导致身体血容量下降,术中侵入性操作会是对组织与血管壁结构形成一定损伤,麻醉诱导很可能导致血液流动滞缓,均会增加DVT发生的风险。术后老年患者在较长的时间内制动卧床,对DTV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预防性护理是最近几年中发展的一类护理模式,为降低老年下肢骨折患者DTV发生的风险,其进行“对因”护理[5]。从诸多方面进行干预,结果表明,观察组不同时间点DTV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以初步得出,诱发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发生DVT的因素较多,临床应予以其一定重视,积极实施预防性护理措施,降低DVT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猜你喜欢
下肢血液护士
最美护士
安徽医学(2022年10期)2022-11-12 02:41:18
最美护士
安徽医学(2022年9期)2022-09-23 08:02:56
最美护士
安徽医学(2022年8期)2022-08-25 05:51:14
最美护士
安徽医学(2022年7期)2022-07-28 08:21:54
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准妈妈要重视下肢静脉曲张的预防
多彩血液大揭秘
神奇血液
小布老虎(2017年3期)2017-08-10 08:22:35
给血液做个大扫除
学生天地(2016年32期)2016-04-16 05:16:19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