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静,黄钰岚
(百色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广西 百色 533000)
脊髓损伤多由外伤所致,引起多种并发症,例如尿路损害、尿路感染。由于膀胱的功能受控于中枢神经及膀胱周围神经组织,脊髓损伤后神经系统会受到损伤和影响,导致膀胱功能损伤,出现并发症,影响患者康复,降低生活质量,甚至导致严重后果如肾脏损害、尿毒症等[1]。需予以患者有效的膀胱护理改善其排尿症状及膀胱功能。
纳入本院2019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脊髓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60例,采取双盲法分组为对照组(30例)、研究组(30例)。对照组患者男18例、女12例,年龄20~57岁、平均(69.6±4.8)岁。研究组患者男16例、女14例,年龄25~56岁、平均(43.5±5.2)岁,。基线资料两组相比具有均衡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较。
对照组常规留置导尿管及护理:经尿道留置尿管,每周更换尿袋1~2次,每7~10 d更换尿管。并且注意清洁患者会阴、肛门皮肤,保持清洁。鼓励患者多饮水,每日饮水量在2500~3000 mL。
研究组清洁间歇导尿术及护理:首先告知患者清洁间歇导尿术实施的原因及操作注意事项,提高患者配合度,包括注意会阴、肛门皮肤清洁及增加每日饮水量(具体措施与对照组一致)。其次清洁手部,用清洁毛巾或清洁湿纸巾充分清洁患者尿道口,取清洁的亲水涂层型导尿管经尿道插入患者膀胱,观察有尿液流出后再插入1~2 cm,待尿液排空后拔除导尿管,之后根据患者膀胱内残余尿量进行间歇导尿,残余尿量少于100 mL的患者无需导尿,小于200 mL的8 h导尿一次,200~300 mL的6 h导尿一次,300 mL以上的4 h导尿一次。
(1)观察两组护理有效率。
(2)观察两组护理前后的下尿路感染情况及膀胱残余尿量情况。
以SPSS 26.0处理,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分别以“±s”“n(%)”形式表示,P<0.05表示具统计学差异意义。
研究组显效护理21例、有效护理7例、无效护理2例,护理有效率93.3%(28/30),对照组显效护理13例、有效护理6例、无效护理11例,护理有效率63.3%(19/30),研究组高于对照组,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2=7.954,P=0.005)。
下尿路感染:护理前研究组共27例(90.0%),对照组共28例(93.3%),差异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共4例(13.3%),对照组共16例(53.3%),护理后研究组下尿路感染患者显著少于对照组,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2=10.800,P=0.001)。
膀胱残余尿量:护理前研究组为(135.7±30.2)mL,对照组为(133.1±32.9)mL,差异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为(70.4±12.5)mL,对照组为(114.6±13.1)mL,研究组显著少于对照组,t检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2=13.370,P=0.000)。
常规的留置尿管导尿属于持续开放尿管引流,能一定程度上排空患者尿液,减轻膀胱压力,但该操作有一定程度的并发症风险,排尿效果不够理想。本研究应用清洁间歇导尿术,采取了规律性的、清洁的导尿措施,使得患者膀胱内的残余尿量得到有规律的排放,膀胱也可以维持似正常生理的排尿状态[2]。研究组护理有效率研究组高于对照组,下尿路感染率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膀胱残余尿量研究组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清洁间歇导尿术导尿效果更好,规律的排尿使得患者膀胱模拟正常生理状态,膀胱收缩功能、正常排尿功能的改善有关,帮助患者建立自主排尿规律,有效排尿,降低尿路感染[3]。清洁间歇导尿术操作简单、便捷[4],临床应用方便。对于脊髓损伤患者的膀胱护理,清洁间歇导尿术具有导尿效果好,与患者康复有利。
在脊髓损伤患者膀胱护理中应用清洁间歇导尿术可以改善患者尿路感染及膀胱排尿状况,推荐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