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市黑河湿地研究现状概述*

2020-12-08 04:58:57吴家梁潘萍萍宋星瑶马金凤
山西青年 2020年3期
关键词:黑河生态功能

吴家梁 张 珍 潘萍萍 宋星瑶 马金凤

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一、绪论: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概况

甘肃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黑河中游,跨甘州、临泽、高台三县区,保护区由内陆山地-荒漠-绿洲三个子系统构成复合系统,处在河西走廊中段、青藏高原和蒙新高原的过渡地带,东自甘州区三闸镇新建村起,向西经高台县罗城乡盐池滩至黑河正义峡出界处。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具备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由此造就的湿地景观在西北荒漠地区非常稀有,是所谓“不望祁连山上雪,错把甘州当江南”,大漠风光、祁连雪山的塞上风情,与湿地碧水盈天的江南韵味相映成趣,带来了丰富的旅游资源与无穷的开发潜力。此外,湿地的保护与开发工作不仅仅关乎黑河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更联系到京津地区西路沙尘的阻断和区域生态安全的维护。

二、张掖黑河湿地研究现状

翻阅自2009年起十年来黑河湿地有关80余篇文献,我们发现,现有研究取向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

第一类,从宏观层面出发,直接考察环境与制度的关系。如学者张灏通过对湿地类型划分,并借助市场价值法、碳税法、影子工程法等等,对黑河湿地进行了生态价值评估,并结合湿地生态环境现状提出了具体措施。[1]段占梓在现有自然保护区体系初步建立的背景下,分析了湿地生态保护与社区经济发展的矛盾,通过实地走访与调查,分析了国内现有社区共管研究成果和案例,具体提出了建设社区共管机构的措施,强调自然保护机构与当地社区共同管理社区内和保护区内的自然资源。[2]赵阿妮则在深入全面分析黑河湿地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黑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具体而系统的规划。[3]

第二类,抛开行为主体,集中研究黑河湿地的保护的技术性问题。自然科学大多会做这方面的研究。最典型的如学者杜晶,在研究多枝怪柳的枝叶性状和光合作用过程的同时,分析“怪柳沙包”景观的形成与对周围环境的影响。[4]如学者赵爱通过对黑河湿地盐渍化情况的分析,针对黑河湿地的治理措施具体提出了如冬灌压盐、普施过磷酸钙、种稻洗盐等11项措施[5]。再如孟好军在考察分析了黑河湿地植被退化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补水、封育、人工种草、土壤改良、生态农业和退耕还湿等措施。[6]还有学者从土壤调查、群落结构、关键种和优势种等角度出发深入分析了黑河湿地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7]这些研究大多从黑河湿地的自然特性出发,考察黑河湿地的自然生态地理条件,并指出人类活动在黑河环境变化历程中所起的作用和影响,最后从自己所属的学科立场提出解决方案。

三、黑河湿地自然条件研究

黑河流域水系发源于南部祁连山脉,顺着由东南向西北倾斜的地形流经山丹、民乐、甘州、临泽、高台、肃南,形成了西北湿地的独特景观。根据学者刘宏军对黑河湿地自然资源的系统调查[8],高山湿地占了张掖市湿地的绝大部分面积,而且由于所处位置人烟稀少,很少受到人为因素干扰,反之,靠近城市的湿地则受干扰较大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湿地功能退化现象,但总体保持得比较完整。具有典型性和独特性的是高山冰川、高台盐田湿地、潜水溢出的草本沼泽湿地。一方面,身处西北使得湿地的生态环境脆弱,一旦平衡被破坏便很难恢复,而另一方面,多项研究指出黑河湿地在自然生态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与作用。张灏的研究指出,湿地每年的生态服务功能总价值为32.89亿元,占2012年张掖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1.27%。各生态服务功能的价值量分别为:调蓄洪水功能10.86亿元、固碳释氧功能6.73亿元、旅游休闲功能4.2亿元、提供水源功能3.8亿元、气候调节功能3.29亿元、物质生产功能1.78亿元、生物栖息地功能1.01亿元等等,其中调洪蓄水功能价值最高,说明了黑河湿地在大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维护生态、涵养水源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1]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与张掖市自身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共同作用下,黑河湿地的环境变化也显示出其特殊性与复杂性,成为了近几年湿地自然环境研究的热点。学者李鸿伟分析了黑河湿地中游地区景观的变化,自然湿地中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河滩湿地以及沼泽湿地面积持续下降,而人工湿地面积呈现增加趋势,从时间上来看,自然湿地在研究时间段中人为干扰的状况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人工湿地则恰好相反。在人为干扰下,湿地多转化为林地、草地、居工矿用地及耕地。人为干扰是黑河中游河流湿地面积逐渐减少的主要原因,水库坑塘湿地随着人类干扰强度的增加,斑块面积增加,边缘趋于复杂化、破碎化及景观异质性增强。[12]

四、黑河湿地现存问题

首先是自然环境方面的问题,学者张凯利用4个典型气象站近50年的气温降水资料,分析了黑河流域的气候变化特征:由于全球气候变暖,黑河上游山区冰川大面积萎缩,雪线持续不断上升;而在河西走廊平原区,气温的上升使得平原地区灌溉农业的耗水量增加,即农田蒸发、蒸腾量和水资源消耗增加。农业消耗水量的增加进一步使生态用水量减少,从而生发出河湖水质的恶化和土壤的盐渍化等一系列问题。[9]

学者裴延礼指出,湿地自身面临的问题除了上述的气候、水文等自然条件变化带来的生态环境变化,更存在着湿地居民水资源过度开采和不合理利用、水污染加剧和载牧过度的问题。而在湿地保护管理方面,保护区界定区划不合理、湿地保护的认识不足、湿地管理机构有待完善、资金投入不足都是黑河湿地保护与发展中存在的制度性问题。[10]与此类似,付宗斌指出,由于全球变暖,黑河湿地中的天然湿地面临湿地面积萎缩的问题,此外,湿地污染现象严重,湿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情况不合理;湿地保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湿地保护管理薄弱和资金投入不足。[11]

学者王永民批评了当地农民为了满足人们对于粮食不断增长的需求以及为了提高经济效益,擅自改变了湿地天然的用途,取而代之的就是盲目地对其进行开垦,致使珍贵的中游湿地天然湿地面积在不断地减少、生态功能骤然下降。耕地面积的增多,导致生活在高台县湿地的动植物活动的区域大面积缩小,土壤呈现出沙化和盐渍化的状态,在对湿地不合理的开发使用中造成了湿地功能的减弱和退化,导致了旱灾发生频率的增加与风蚀现象的加重。另外,工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城镇人口的不断增加,造成了黑河流域上游区域长期受到没有经过净化处理的工业废水的污染,有害物质被肆无忌惮地排放到水中,危害到了湿地动植物的生存。[13]

总之,以往研究者们倾向于把黑河湿地的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归因于以下方面:(1)人们生态保护意识薄弱,具体表现有盲目开采地下水、开垦耕地、工业污染物排放等等;(2)管理机制的不完善,集中反映在资金的不足、管理制度与机制的不完善、宣传措施的不到位;(3)全球性的气候问题,如全球变暖导致的黑河源头雪线下降、冰川面积骤减等等。但在这些研究中,湿地居民要么是被研究者置之不顾,要么被研究者批评他们污染环境、破坏生态、不顾全大局,但是当地居民的需求并没有被研究者考虑进去。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体制转轨,现代化导致的人口增长,这是现代社会每一个个体都逃脱不了的背景。而环境保护机制的确立也存在着使得这些“靠湿地吃湿地”的人们“污名化”的隐患:当祖祖辈辈靠湿地资源生活的人们,面临着利用湿地的求生方式不再具备合法性,那人们该何去何从?

五、总结与反思:发展语境中人的缺席

通过对张掖市黑河湿地现有文献的梳理,我们发现,首先,湿地自身面临的环境问题根植于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的背景,其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与中国社会的转型,环境问题又与人口问题、就业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问题的交织也使得对黑河湿地对管理与开发面临着一系列困难。最后,从研究对象和分析单位来看,以往的研究进行了社区研究、制度研究、自然环境研究,却从来没有对当地居民进行过深入对研究,因而造成了居民身份“污名化”与人们需求“真空化”的研究现状。

在社会学的视角中,能动,是指实际存在的、具有改造客观世界能力、能够顺应客观环境变化的人;结构,是人所处的客观环境中主观构建的力量,是人与人交往互动的产物,来源于社会实践,而一经产生就会对人们的实践发生制约作用;发展,是能动与结构的和谐统一。我们认为,发展既是能动的发展,又是结构的发展。因此,研究者在关注宏观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同时,也应注意到,在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之中蕴含着的当地人们的需求与生存问题。

猜你喜欢
黑河生态功能
也谈诗的“功能”
中华诗词(2022年6期)2022-12-31 06:41:24
“生态养生”娱晚年
保健医苑(2021年7期)2021-08-13 08:48:02
住进呆萌生态房
学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 03:12:30
生态之旅
黑河的“护卫队”
当代陕西(2019年22期)2019-12-18 05:32:08
到张掖看黑河
文学港(2019年5期)2019-05-24 14:19:42
关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几点思考
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甘肃林业(2016年2期)2016-11-07 08:56:05
生态
领导文萃(2015年4期)2015-02-28 09:19:05
中西医结合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3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