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红
(山东省滨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山东 滨州 256600)
滨州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地区,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长期以来,经济林产业一直是滨州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给农民增加了收益,同时带动起林产工业发展,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2009年,全市农民人均经济林产品收入1155元;从2007年以来,沾化县人均年冬枣收入保持在5000元以上,成为“全国人均水果收入第一县”;无棣县拥有枣树4100万株,2009年枣业总产值10.29亿元,农民人均枣业收入2650元。经济林产业的发展壮大,带动了物流配送行业、包装贮藏传输、果品运输餐饮、生态观光旅游等相关产业的重大发展。随着经济林标准化生产的不断深入,产业化经营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林产业必将在促进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大作用。
滨州市土地资源相对丰富,但滨州南部山区土壤瘠薄,中部沙质土壤居多,北部沿海士壤盐碱,开发利用经济林产业潜力大。枣、核桃、板栗等经济林树种都是我国重要的木本粮油,被称为“铁杆庄稼”,耐瘠薄、耐干旱、耐盐碱,适应性强,一次种植,多年受益,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于一身。木本粮油既是很好的粮油代用品,又是极好的保健食品。我国中医历来主张“药食同源”,木本粮油产品对某些疾病有预防和治疗功效。如核桃仁能健脑,红枣可以补血养颜。我国食用油进口高达60%以上,粮食自给率95%,粮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充分利用我市多种宜林地资源,大力发展木本粮油生产,对维护粮食安全,改善人们的膳食结构,提高人均健康水准,增加人民幸福感,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加快经济林产业建设,是维护黄河三角洲地区生态环境安全的切实需要,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屏障及有利保护。滨州市生态环境脆弱,北部沾化、无榱两县土地盐渍化程度高,植被覆盖率低,早、涝、风灾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多年来,我们本着因地制宜、调整种植结构,提高复种指数,实行立体开发,适地适树、突出特色的原则,引导群众大力发展冬枣、小枣等枣树生产,使枣树栽培面积迅速占到两县森林资源总量的85%以上,不仅明显改善了荒凉的自然面貌,又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鲜美枣果,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枣果的销售、储藏、加工、采摘观光也带动了二、三产业快速发展,延长了产业链,实现了产品加工增值,实现了兴林与富民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林产品具有营养丰富,保健价值高的优质特点。如苹果被誉为“全方位健康水果”;鲜枣被誉为“活维生素丸”,农谚有“一日食三枣,一辈子不显老”的说法。目前,我国人均干鲜果品消费量45kg左右,世界人均达到70kg,发达国家和地区则达到100kg以上。按照比较科学的膳食结构推算,年人均果品消费量应达到70~80kg。
通过结合农村种植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进一步发展经济林,发挥林果资源优势,选择一些经济效益高,营养丰富的特色林果,提高复种指数,提高经济林产品的供产总量,不仅丰富了人们食物品种,优化饮食结构,不但减少了人民对谷物的依赖性,缓减了对耕地提供的粮食需求的压力。
根据我市经济林产业发展实际,规划发展经济林产业,是市场分析与需求预测的基础本着突出特色、发挥优势、优化布局的原则,确定今后十年我市发展的主要经济林树种为枣和梨,品种主要为冬衷、金丝小枣、梨等优系及其它枣、梨优良品种。
生态建设、产业发展是林业建设的两大主要任务。经济林既是林业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又是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经济林生产能实现兴林与富民、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推进“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随着总体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人们生活物质水平的普遍提高,经济林产业的内涵、外延日益丰富,人们对经济林的生态保护功能、产品的营养保健功能、粮油和能源的替代功能、观光休闲和文化传承等功能的需求更加迫切。经济林是滨州特色农业的主导产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结束语:综上所述,滨州市的林业经济更加繁荣,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日益加大。在生态环境保护背景下开展经济林产业发展规划,提高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提高林业整体效益,增加了有林地面积,美化了自然景观,改善了生态环境,给农民增加了收益,同时带动起林产工业发展,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带动区域相关行业全面发展,促进经济发展,增强社会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