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慧心
(徐州市儿童医院,江苏 徐州 221000)
小儿颅脑外伤是临床神经外科的高发病,其主要病因是撞击、高空坠落和交通事故等[1]。小儿群体的前中颅窝相对平滑,蛛网膜下隙偏小,脑表面血管十分密集,血流量大,伤后会出现失血性休克和生命体征异常等情况,严重影响患儿安全[2]。本研究主体为来院治疗的64例颅脑外伤患儿,旨在探究其急诊抢救与护理效果。
本研究主体为2017年8月~2019年8月间来院治疗的64例颅脑外伤患儿,随机分A组和B组,均32例。其中,A组男20例,女12例;年龄4个月~11岁,平均(4.22±0.65)岁。B组男21例,女11例;年龄5个月~10岁,平均(4.13±0.54)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B组行常规护理,如病情观察、饮食指导和用药指导等。A组行急诊抢救护理,具体见下。
1.2.1 观察病情
护理人员需要定时检查患儿的生命体征和神志瞳孔,细心观察其感知、语言、定向力和行为能力。若有异常应立即报告医生,并协助其处理。若患儿伴有严重的意识障碍,体征异常变化,则可能为颅内压增高,告知其对症处理。颅骨骨折包括凹陷性、线性骨折,伤后易出现呕吐和高热等症状,病情较重。同时备好抢救器械与药品,若需要开颅手术则应做好术前准备,制定系统化护理方案。
1.2.2 保证呼吸道畅通
协助患儿取15~30°斜坡位,以降低其颅内压,加快脑部的静脉回流,改善脑组织的血气交换和缺氧状态。患儿颅脑部位的血管偏细,不具备完善的咳嗽反射能力,无法咳出痰液,易出现呼吸道堵塞等症状,引发窒息。因此,在抢救期间需要定时听诊其双肺呼吸音,若有哮鸣音,且痰液粘稠,则应雾化湿化治疗。
1.2.3 脱水与补液护理
患儿的神经系统未完全发育,颅脑外伤后会出现脑水肿等症状,应控制补液速度和量。此外,应定时监测患儿的水电解质等情况,确保内循环相对稳定。
利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简称NIHSS)评估神经功能,包括意识水平、凝视、面瘫与肢体运动等方面,0~42分,分数与神经受损程度成正比。利用自制评价表测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包括护理行为(25分)、服务态度(25分)、操作技能(25分)与沟通技巧(25分),共100分,分为十分满意(75~100分)、满意(50~74分)、相对满意(25~49分)和不满意(0~24分)。
利用SPSS 20.0软件,计数资料(n,%)和计量资料()分别行x2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护理前,A组的NIHSS评分为(30.24±5.41)分,B组为(30.11±5.37)分(t=0.096,P=0.923)。护理后,A组的NIHSS评分为(13.68±2.15)分,B组为(18.55±2.37)分(t=8.609,P=0.000)。
A组中,十分满意14例(43.75%),满意10例(31.25%),相对满意6例(18.75%),不满意2例(6.25%),护理满意度为93.75%(30/32);B组中,十分满意10例(31.25%),满意11例(34.38%),相对满意3例(9.38%),不满意8例(25.00),护理满意度为75.00%(24/32)(x2=4.267,P=0.039)。
小儿颅脑外伤是较为常见的外伤类型,其与成人患者不同,病情更为复杂和危重[3]。患儿的神经系统未完全发育,使得神经系统的临床检查难度较大,且病灶隐匿,疾病进展快,若1h内未进行急诊抢救等治疗操作,则会导致脑水肿等严重并发症,危及患儿生命安全。瞳孔扩散是患儿病情危重的主要信号,因此,抢救护理中,最基本的操作是观察病情,包括其生命体征和瞳孔等[4]。通过病情观察可发现病情的动态变化,而呼吸道护理可避免窒息,保证肺功能正常。脱水与补液等护理则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并发症,保证治疗顺利。经以上护理后,可提高急诊抢救效率,改善患儿预后,备受临床青睐[5]。
结果中A组患儿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急诊抢救护理可改善患儿的神经功能,纠正其脑部症状,促进颅脑外伤康复。A组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93.75%)高于B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急诊抢救护理可改善护理效果,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总之,急诊抢救护理用于颅脑外伤患儿的效果理想,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