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亚珍 张媛媛
太原工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9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大学生是中国强起来、实现伟大复兴的参与者、建设者。
这涉及思政课程与教学对象在接受信息方式的契合度问题。思政课自身教学目的和性质决定了课程内容的前瞻性、宏观性和理论性。当前,互联网时代信息接受具有微观性、内容多、内容新、趣味强等特征。从人本体接受方式而言,微观信息更易于青年学生选择和接受。课程自身的宏观性、理论性和学生认识的微观性之间的矛盾,必然造成思政课教学效果差的结果。
这涉及思政课程与教学对象在信息需求方面的契合度问题。思政课程部分内容呈现“常识性”的特点。例如《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部分内容是学生自小接受的教育,这部分内容对学生就是“常识性”的。学生心理更乐意接受新知识、新观点。“常识性”的内容与学生求新心理之间的矛盾,必然导致学生对课程的关注度弱,教学效果差的结果。
这涉及思政课程与教学对象在价值观认同上的契合度问题。思政课的价值观是一元的。互联网是一个价值观多元的平台。学生接受信息的来源主要来自于网络,因此学生的价值观也呈现出多元的特点。课程一元的核心价值观与实际上多元价值观形成冲突,也是造成教学效果差的原因之一。
这涉及教学方法与学生接受方式之间的契合度问题。由于多种原因,思政课的教学往往常用传统教学方法——你教我学的填鸭式方式。对教学方式的审美、接受疲劳,加之互联网信息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对思政课的关注度、接受度自然会减弱。
要解决四个方面的矛盾,必然要对思政课大力进行改革创新。只有改革创新,思政课才能提高教学水平及教学效果,才能实现课程的目标,培养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
思政课程的应用性是指课程教学内容的时效性,教学方式实践性,教学效果的实效性,通过内容、教学方式及教学效果跟进的改革创新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增强课程内容的时效性,有选择地引入时事新闻、传统故事、历史故事、幽默故事、流行话题、文艺影视作品等鲜活素材,目的是从内容方面增强课程吸引力。人类认识世界首先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教学方法也应该按照客观规律来进行教学。感性认识就是从形象化的认识开始。把宏观的、理论的内容转变为微观的、现实的生活事例,讲解微观、现实的事例背后隐藏的宏观的家国情怀等理论问题。
对于“常识化”的理论,联系现实生活发掘新的认识角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通过以上的方法,解决思政课程内容宏观性与学生认识世界微观性之间的矛盾,解决课程内容“常识性”与学生内容信息求新之间的矛盾。
改进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目的是使教学形象化,增加学生的课程参与度。改进教学方法就是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教学形象化。具体的方式有,案例教学、情境再现、角色扮演、社会调研、社会公益等方法。二是通过形象化的图文教学,把理论内容与图片、影像结合,增加理论的现象化,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抽象的哲理思辨有趣化,从而增强课程感染力,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训练学生分析现实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思政课的教学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不变。在微观化、形象化、生活化事例教学中,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中,潜移默化地以核心价值观为主导整合多元价值观。
为了达到教学效果,还需增强过程性考核。思政课课程特色,决定了考试只是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生是否真正树立正确核心价值观等并没有具体切实的衡量尺度。促使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课程与社会实践是比较行之有效的方法。过程性考核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的建设中,有助于学生建构起正确的价值观等。
总之,思政课要达到教学目的,对思政课的改革创新势在必行。除此,也需提高教师自身理论水平、学术素养和知识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