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宝珠
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0
中日甲午战争清王朝败于日本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福公司也在此时凭借母国的支持以及列强在华的特权,攫取了焦作地区的矿产。为了方便煤炭运输,它借清政府之力修筑道清铁路;为了更好经营厂矿,它兴办焦作矿务学堂,这看似掠夺的行为但却在客观上促进了焦作地区的近代化。矿产的开发、人口的大规模集聚以及以煤炭为基础的衍生行业的发展为焦作城市化奠定了基础;路矿学堂的兴办促进了焦作地区教育的近代化;经济、文化中心的转移为近代焦作行政区划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甲午战争失败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1896年,意大利人罗沙第以了解清日战争战后清国情况为名来到中国内地的豫、晋等省份游历,在这个游览的过程中他暗中窥探了这几个中国最古老省份的资源。1897 年,罗沙第在伦敦集资筹股组建福公司。1898 年,经过罗沙第的多方周旋和上下打通,福公司假豫丰公司之名,向福公司借债银1000 万两。福公司因此取得了:“怀庆左右,黄河以北,诸山各矿”[1]的开采权。正当福公司准备在焦作投资开采矿产之时,由山东兴起的义和团运动席卷了半个中国,福公司在焦作的建设计划也因此中止。1901 年,慈溪太后在西安颁布诏书,表示要:“参酌中西政要”,实行变法。受此影响的福公司也重新开始了在焦作的煤炭开采计划。
从1902 年开始,福公司在焦作设厂开矿、兴办学堂、修筑铁路,为落后的焦作地区带来了一系列的先进事物。
英国福公司在焦作前后经营达三十余年,这三十余年中又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外资独立经营阶段:从1902 年至1915 年,此为第一阶段。1902 年6 月福公司不顾当地人民的反对强行在焦作购地设厂。十余年间福公司在焦作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到民国初年,焦作煤矿俨然成为英国在华投资的最大矿厂。1903 年4月,英国福公司又依据条文,攫取了豫北三府(即怀庆、卫辉、彰德三府)的矿务。
中外合营阶段:从1915 年5 月至1933 年5 月,此为第二阶段。1905 年山西省人民在当地士绅的领导下开展了规模空前的收回利权运动。河南受邻省影响也掀起了规模浩大的收回福公司在怀庆矿务的运动。在此影响下,1914 年河南三个较大的煤矿公司合组为“中原公司”,成为当时豫省首屈一指的煤炭企业。1914 年“一战”骤然爆发,福公司受此波及也暂停了它的扩张步伐,中原公司趁此机会一举打破了福公司在焦作煤炭领域一家独大的地位。1915 年,福公司与中原公司合组成福中总公司,资本100 万元,各占一半,联合经营河南煤产的运销。
中外合资阶段:从1933 年6 月至1937 年,此为第三阶段。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的魔爪渐渐掌控华北,福中公司深觉世道艰难,经营乏力。为此,中福公司董事长亲赴南京并完全接受了南京政府提出的福中公司控股权在华人手里的建议。到1935 年中福公司实现了产、运、销、盈四项指标“四个一百万”的目标(100 万吨(元))。
庚子之变后,西太后为讨列强之欢心在西安颁布变法上谕宣布实行新政。1903年,清王朝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该章程中设有独立的《学务纲要》,其中规定:除京师大学堂以及各省所设立的高等学堂外,其余学校都应该注重普通和实业两方面。焦作路矿学堂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孕育而生的。
1898 年,豫丰公司商董吴式钊和福公司代表罗沙第签定《矿务章程》,该章程第十三条即明文规定:福公司在焦作开办矿务就应在此地兴建铁路与矿产学堂,生源由地方官绅选取,人数应以二三十人左右,学堂应该请外人来教授,办学费用应由福公司一并承担。其后经过五年的艰苦交涉与谈判,清政府与福公司于宣统元年(1909 年)签定了关于兴办矿务学堂的专条。其中规定:“矿路学堂议定本年春季开办……将来如有未尽事宜随时续议增入。”[2]依据中福双方新的《专条》焦作路矿学堂进入了实际建设阶段。1909 年3 月1 日,旨在培养实用型人才的路矿学堂成立,首年招收二十名左右的青年学生。由豫省洋务局委派田程为监督(校长),负责矿务学堂具体事宜。1915 年,福中总公司合组完成,路矿学堂也迎来了新生,学校也随着公司的名字改为福中矿务学校。
1897 年,俄、法两国通过西欧小国比利时在华铁路公司出面,巧取了卢汉铁路的投资建筑权。英国闻讯后气急败坏,为维护自身在华利益,限制俄、法两国对中国的权益,1898 年,英国驻北京公使窦纳乐向总署递交了最后通牒:英国政府以他在华受到了不公平待遇,为了大英帝国的尊严他们要求清政府给英国商人和比利时商人一样的权益。在英国强大的压力之下,清政府被迫同意英国提出的条件。1899年,英国福公司派出了勘探队来华,其主要任务之一便是考察如何才能将铁路建设最优化处理。经过几个月的考察,福公司勘察队发现利用彰德府浚县道口镇的卫河航道可以直达天津港,沿途一马平川,铁路建设几乎没有难度,且经过区物产丰富,人口众多,市场庞大。于是,1902 年中福双方签订协议:清政府允许福公司建设由道口镇到清化镇的铁路,福公司拥有该铁路的六十年使用权,但修筑该铁路的全部费用应由英国福公司一并承担。1904年,道清铁路建成通车,尽管这条铁路初衷是为了运输煤炭,但客观上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促进了焦作地区乃至于整个豫北地区经济、文化交流。
近代化就是指工业文明代替农业文明的过程,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中国近百来的根本任务就是追赶西方先进潮流,实现近代化。福公司的一系列行为虽然出于掠夺的本意,但却无意间开启了焦作近代化的大门。近代城市的勃兴、近代教育的兴起、近代行政区划的确立,这一切都深深地影响了近代焦作的面貌。
人口的大规模集聚:1902 年福公司在焦作购地设厂,并在怀庆、彰德、卫辉三府雇佣了工人3000 有余。1915 年福公司与中原公司合组后煤矿工人更是超过了万人。除去直接从事于煤炭行业的工人,以煤炭为基础的其他产业也在焦作兴起,煤炭工人为这些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这些行业为焦作带来的就业人口并不亚于煤炭行业本身,一个以煤炭为基础的产业链在焦作兴起,各行各业的人口在焦作聚集为焦作城市近代化奠定了基础。
商贸活动的兴盛:1906 年福公司投资的焦作煤矿开始产煤,1908 年公司产煤不过二万四千余吨,1910 年公司出煤量增至三十五万余吨。短短两年,福公司煤炭产量急增十倍有余。随着福公司煤炭开采量的增加,焦作地区的煤炭工人也在不断集聚,焦作的商贸活动也因此进入了快速发展期。矿区的街道出现了餐饮、百货、旅店各式各样的商铺,娱乐、生活设施开始在这个地区落地生根,戏院成为市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各地民俗在这里汇集,各种文化在这里交融,固定的娱乐点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除此之外,大量洋货也在此时进驻焦作:“1905 年焦作道口段通车后,晋、冀商人陆续来焦,并将京、津杂货,苏、杭绸缎运来焦作,同时日本丝绸、百货也挤进焦作市场。”[3]
清末教育的改革首要问题是育才兴学。清政府的农工商部致函出使各国的使臣函稿中称:路矿为国之税源之大宗,今铁路兴办众多,而中国谙悉筑造驾驶之才实属缺乏,势必求于外人,一则有事多牵制而不便,二者利权损失甚多。近来虽亦有办学兴业者,然力小而功微。中国虽富于天下,矿产极多,奈于无开矿之人才。今求贤若渴,望各国使臣能尽心竭力,为国用材。基于这种思路,焦作路矿学堂一兴建便以经世致用为宗旨,学堂内首要的学科便是矿务门,英籍教师李恒礼在教学时“指挥矿工越界购取含铁矿质,就哲美森厂内设炉化验,识别其种类,以为制铁之预备”[4]。从学制来讲,路矿学堂采用了欧美通行的四年学制,制订了一系列近代化的章程,学生修业年限有了规定,入学条件、课程设置、教师配置都是引进西方的。由此可以看出,焦作路矿学堂在本质上已与教授四书五经的古代私塾有了质的差别。它以培养“经世”人才为主要目的,学习的内容主要是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知识,教师主要以外籍人士为主,培养人才的终极目地也不再是居庙堂兼济天下,而是据市场以求经世。
焦作地区古称河内、怀庆,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数千年来,焦作地区的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位于今沁阳地区(明清称怀庆府)。据《读史方域纪要·卷四十九·怀庆府》记载,明朝怀庆府“舟车都会,号称陆海”[5]。与此相对,明清时期的焦作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但自福公司进入焦作以来,焦作的政治地位迅速上升,1910 年焦作上升为镇级行政单位,1925 年焦作又首次设市,新中国成立后焦作更是将传统的政治中心沁阳、孟州、修武等地纳入其管辖范围之内。纵观近代焦作政治地位的上升,经济力量起了主导作用。传统的政治、文化中心为新型的经济中心所取代,经济力量替代行政力量成为主导焦作地区发展的核心力量。
对待福公司对焦作近代化的作用,我们不可以完全否定,也不能完全肯定。一方面我们要站在民族主义的角度,福公司利用特权侵占我国矿山资源,剥削当地人民,这是我们不能也不该忘记的;另一方面我们要站在近代化的角度,福公司在焦作开矿设厂、兴修铁路、兴办教育,这无疑都对焦作近代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正确看待福公司对焦作近代化的作用,要求我们既要站在当时的角度注重对历史文本的学习研究,即历史情境的再现,又要跳出历史文本与历史情境,站在历史的长河中审视福公司在焦作的活动,进而得出历史给我们带来的永恒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