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琼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江西 南昌 330003
资助育人在高校人才培育和教育工作的推进落实当中占据重要地位,而要保证精准资助的顺利落实,必须要明确精准资助的对象,提高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重视程度,让他们可以有效完成学业,同时体现出教育公平性。在当前全力助推精准扶贫的背景下,高校方面需要对于高校这一大的背景,把教育扶贫工作落到实处。精准资助就是对精准扶贫观念的延伸,而要保证这项工作的开展质量,需要在实施方案上进行科学调控,既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需求,又要为高校教育的长效发展提供根本保障。本文将着重就高校如何有效实施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资助进行探讨。
精准资助是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资助和帮扶的重要方法,要凸显的是精准要求,要保证该目标的达成,那么高校先要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识别方法进行优化调整,实现精准识别,让真正有困难的学生得到帮扶,与此同时,防止出现资金错发错用等不良情况,避免出现资源浪费问题。所以高校在落实精准资助的过程中,要把构建精准识别指标及其指标体系作为基础和重点,总结和学生有关的综合信息并对资料进行科学处理和加工,对不同指标的权重进行有效确定,提升量化指标比重,保证精准识别指标体系更加科学。指标评价时应该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需要有高校与学生生源地民政部门的参与,期间要特别注意做好学生的诚信教育,健全监督方案,突出学生之间的互相监督检举作用,防止出现虚假申请情况。生源地的民政部门需要对申请学生的家庭状况展开客观评估,给出真实点评。而高校则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构建档案数据库,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进行经济困难学生的有效识别。在识别好扶贫对象之后,要对最终结果进行公布,接受师生意见反馈。
精准资助是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进行落实的重要表现,和过去的学生资助相比,在精准度上有了更多的提高,相应的,给资助工作模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高校需要构建人员制度,对各级资助管理结构进行科学安排,号召辅导员、思想政治教师等诸多人员的共同参与,深层次落实精准资助,进一步增加这项工作的覆盖面。辅导员需要做好学生家访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计划,切实掌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具体情况,让每项扶贫工作都能够落到实处,尤其是要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进行结合,使得这类学生可以摆脱家庭经济困难给他们带来的影响,在学业和未来发展上获得成就。其次,高校在资助工作当中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制定差异化与针对性的扶贫策略,实现因人施策。最后,精准资助除了要关注经济帮助之外,还需要在学生心理健康和学业发展方面提起重视。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档案运行建设的过程中,需要细致记录好学生的学业表现、参与社会实践情况、人际关系状况等,突出信息软件的智能化功能,找到帮助经济困难学生走出贫困不良影响的方案。
精准资助不同于过去的漫灌式资助,给资助工作的实施方案提出了很高要求,强调在实现精准识别的同时,必须运用更为有效的资助方法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为了达到理想目标,高校必须保证整个资助过程公正公开,接受多方监督,积极吸收意见和建议,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主对策进行持续完善。过去高校在工作当中选用的是保障型资助措施,而如今这样的措施已经无法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要求,也和精准资助不相符,所以应该转为发展型资助,充分挖掘学生的主动脱贫能力。比如可以将勤工俭学等帮扶方案落到实处,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技能培训,给他们提供有效的工作机会;提升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育其乐观向上的性格,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提升。
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资助,使得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在高校的学业,是目前高校在培育人才过程当中必须要关注的内容,同时这项工作还关系到国家教育公平与学校的长足发展。在精准资助这一概念提出之后,高校需要进一步明确资助工作的方向,把资助精准化建设作为重点。面对影响精准资助落实的诸多因素,高校必须提起高度重视,优化资助方案,创新精准资助方法,完善精准资助长效机制,通过提高资助工作的精准度来强化资助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