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晓玲 金 玉
1.大连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34;2.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因此,在日语专业课程教学中,探索日语专业课程思政改革新模式,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教育学生,在专业知识技能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今后日语教学的重要任务。如何落实全程全方位育人的会议精神,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日语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探索日语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是当前值得全面深入研究的课题。
众所周知,中国与日本有着非常深厚的历史渊源,在日本语言、文化、文学等多方面都能发现许多中国元素。外语是对外文化交流的主要载体,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支柱。因此,在日语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心以及民族自豪感,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理念和爱国情怀,同时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和传播传统文化的兴趣以及弘扬传统文化的决心。
一直以来,日语专业课程教学注重语言技能培养,内容以日本文化为核心的情况突出。通过日语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研究,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本国传统文化的自觉与自信,使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辩证地认识外国文化,对日语专业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提高教师思想政治意识是顺利地开展日语课程思政教学的基础。通过参加“高校外语课程思政建设与教学实践研修班”、“课程思政建设专题报告会”、“课程思政专题直播培训”等常态化培训,并与思政教师结对子进行伙伴式学习,提高日语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使教师熟悉和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内容,帮助教师逐步建立起思政育人的基本能力。同时,教师要努力从文化素质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多重视角,灵活自然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日语语言知识教授之中,使二者有机结合,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艺术,提高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现在我国日语专业课程教材众多,但在内容选取与编排上基本都是以日本文化为核心,侧重于培养学生掌握日语语言能力,中国文化内容缺失已成为凸显的问题。因此,要强化课程思政功能,在日语教学内容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首先,要改变教学内容日本文化“单极化”局面,在教学内容中融入关于中国优秀文化、政治、历史、哲学等方面的思政元素,使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充分认识和了解,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人文情怀和文化自信。同时,教学内容要注重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通过对本国的英雄人物和思想家等人物事迹的日语资料学习等,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理想信念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专业知识教授过程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完成理想信念层面的指导。
改变以往关注学生日语语言能力的考核方式。加强教学过程考核,通过演讲、讨论、课本剧表演等活动,着重考量学生在掌握日语知识等过程中,是否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在期末考核中,增加对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理解和认识的日语考核命题。从而了解和检测思政教育在日语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效果,深化日语专业课程思政改革。
开展“以赛带学”的实践教学活动。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日语演讲和写作等大赛,并建立比赛实训小组。通过赛训中心的平台锻炼,着力构建以培养学生核心能力为中心的“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管,赛训一体”的综合性发展平台。
同时,鼓励指导学生参与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翻译、中文经典著作中日版本对比研究等日语社会实践创新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从而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推动知识传授与精神引导的双重任务达成。
今后的日语专业课程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日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更要给予思想层面的指引,肩负起培养学生爱国情怀、人文情怀和文化自信的课程思政任务。日语专业教师要不断地提高思想政治意识,培养自身的课程思政能力,深入挖掘和运用日语专业课程的思政资源,树立课程思政教学理念,融思政元素于教学内容,改变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努力探索适合日语专业大学生学习成长规律的日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