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王巷扉
记者其实挺像手艺人。手艺精湛,作品往往细节生动,情绪饱满,富有感染力;手艺粗糙,作品就会显得苍白呆板,吸引不了人,更打动不了人。这是我从事新闻工作近20年来最大的感触之一。
随着自媒体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事信息传播的工作,记者的门槛似乎越来越低。与之相悖的是,在海量信息的漫天轰炸中,人们对优秀新闻作品的需求又越来越强烈。优秀作品,显然需要记者掌握“好手艺”。
对这个矛盾,我的理解是,做记者和做好记者,不是一回事。
虽然今天有许多同行自嘲为“新闻民工”,但我一直相信,做记者,可以通过优质的信息传播,实现自我价值。这些事包括提出问题、发现真相、记录时代、推动进步等等。
归纳起来,其实就是一句话:用新闻,刻画出当代“清明上河图”。达成这个目标,就需要做一个有“好手艺”的记者。
好记者心中应该有一个坐标轴。这个坐标轴的纵轴是时代大政,横轴是当地的实践创新与发展成效。
有了这个坐标轴,记者在采访中,可以迅速而准确地判断事件的新闻价值。
以丽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为例。2006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到丽水调研,谆谆告诫当地干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丽水来说尤为如此”。此后,丽水几届市委市政府一以贯之地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紧盯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全新实践,建立起一个纵轴为“两山转化”,横轴为“丽水特色创新”的坐标轴。这些年来,丽水日报采写出了一大批叫好又叫座的新闻作品。
2012年年底,丽水市遂昌县高坪乡茶树坪等三个村合办了一场拍卖会,标的物为三个小山村一年的休闲养生游客组织权。在乡村旅游兴起的大趋势下,乍一看,这样的拍卖会并不稀奇,不过,当时的高坪乡党委书记一句话引起了我的高度关注。他说,上海、杭州的旅行社之所以愿意来大山里参加这场拍卖会,是因为他们觉得高坪乡空气清新,非常符合城里人生态、健康的养身需求。这让我眼前一亮:农家乐是实体,好生态是灵魂,这不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体现嘛!为此,在拍卖会举行的前一天,我就赶到了现场,经过深入采访,最终以“好空气成了拍卖品”为主题谋篇布局,采写了《遂昌三个小山村合办“空气拍卖会”》的新闻稿件,获当年浙江新闻奖消息类一等奖。
心中有这样一个新闻坐标轴,能帮助记者在有价值的新闻事件中,摒弃浮躁,沉下心来坚守。
2014年,丽水市庆元县公布了一组数据:近年来,该县共计6万多农民从山区搬迁进城市。在我看来,“把青山让给绿树”高度契合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主题,而6万多农民实现搬迁则是地方实践的最新成效。映射在新闻坐标轴上,这则信息有一个闪亮的“坐标点”,这应该是一条“新闻大鱼”。但是部分同事也有疑虑。因为早在2008年,丽水日报上就刊发了一篇消息《庆元取消13个东部乡镇工业考核指标》,并获当年浙江新闻奖一等奖。报道过的题材,还有新闻价值么?紧扣“从消除工业生产污染到降低农业生产污染、减少农民生活面源污染”这个事件发展,我对这批“生态移民”连续数年保持高度关注。当“6万多”这个具体数字出炉后,我们迅速采写出《庆元六万山农甘愿为生态“搬家”》这篇稿件,再次获得浙江新闻奖消息类一等奖。
新闻的坐标轴,不同情况,随时切换。在丽水市,要做华侨的稿子,一般会关注青田县;要做“小县大城”的稿子,一般会关注云和县。坐标轴横轴的切换,可以实现更大的代表性、特色性和典型性。
到现场去,把鲜活的新闻事实带回来,这是记者的职业要求。
这些年,社会通讯经历了颠覆式的变革。即时联通,不到现场未必就不能看见现场。但是,我的理解是,要想做出有力度,能打动人的新闻,记者必须到现场去,要离核心事实近些再近些,要能采访到关键人物,并获得其信任,即靠近些,然后走进去。
2015年11月13日22时30分,丽水市莲都区雅溪镇里东村发生山体滑坡,近20栋房屋被埋。当天,丽水日报多位主要领导正在杭州参加会议。按常规操作,记者部立刻指派两名记者连夜赶赴现场。另一方面,我迅速整理出报道方案,请示领导后,将外出记者全部紧急召回。第二天一早我带着记者部全员赶到现场,两班倒坚守在事故现场9昼夜。正是因为第一时间、集中力量赶赴现场,我们才做到了及时、客观、生动地展现出这场大救援。在这9天里,我也与多个救援部队的现场指挥长、民间救援组织核心人员成为交心朋友。我们采写的大救援系列报道,获浙江新闻奖网络报道一等奖;我采写的单篇稿件《未能送出去的谢礼》获浙江新闻奖通讯类二等奖、“里东大救援最美故事”一等奖。
到现场是记者记录时代的必然要求。当自媒体汹涌兴起,时代愈发要求记者“看得见自己,也能看得见他人”。
2016年4月24日,高铁开通带来车站调整,丽水汽车西站撤销关停。一得到这个信息,我就和一名文字记者、一名摄影记者约定,一定要在西站记录这一刻。当天整个下午,我们都在那里,看见了许多细节,与许多人交谈,我们最终截取西站关停最后1小时这个时间点组成稿件,真情实感扑面而来。《18:00,最后一次班车缓缓驶出,西站落幕》成为丽水日报微信公众号开通后的第一个10万+作品,后台收到留言近三千条。
“走进去”是检验记者在赶到现场后,是否完成有效采访的一条基本标准。采访的本质是交流,只有采访对象愿意相信你,愿意对你倾诉,这样的采访才有效,最终的成稿方能经得起时间的冲刷。
朱宗鹤是丽水市遂昌县大柘镇泉湖寺管理员。从2003年7月1日起,无论严寒酷暑,冬天8点,夏天7点半,这位70岁的老人一定会升起国旗。为了采写好这篇稿件,我先后4次赶赴泉湖寺,与不善言辞的老人聊天谈心,收集到8年时间里老人升旗的各种小故事。2011年,稿件《一个人的升旗仪式》获得当年浙江新闻奖三等奖。两年前,以这篇稿件为蓝本,丽水日报推出的组照作品和新媒体作品,先后获浙江新闻奖。
如何把采访到的材料用最优化的方式组合起来,烹制成一道新闻大餐?在大主题中讲小故事,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波澜壮阔的历史,总是着落在个体事件与个人行为上。所有的新闻故事,最终都是人的故事。只有讲好了故事,才能生动而具体地折射出时代节点与步伐。
2018年是“八八战略”引领浙江发展的15周年。在“八八战略”引领下,丽水从落后山区一跃转变为绿色发展的生态新城。与此同时,走进新时代,更多补课赶趟的工作也亟待去突破。2018年5月中下旬,丽水市委主要领导提出两个“丽水之问”:“当发达地区拥有了金山银山,又修复了绿水青山,而我们仍然只拥有绿水青山的时候,我们情何以堪?”“当自然禀赋和区位条件差不多的邻居,原先不如我们,现在超过我们,而且很有可能远远超过我们的时候,我们又情何以堪?”这显然是一个大主题。当两个“丽水之问”提出来后,丽水各级媒体纷纷开始访谈各路专家学者、各地各部门领导,进行深层解读。反其道而行之,我带领丽水日报深度报道部的记者,紧盯普通人,策划出“丽水之问我来答”系列报道。在5天时间内,来自全球23个国家的2万多新老丽水人参与讨论,共计收到有效反馈调查问卷3198份。与此同时,线下调查同步推进,涵盖乡村、高校、丽水街头和海外华侨。当年6月14日,丽水日报第三版到第六版共计4个版面,刊出该组报道,引发了线上线下大讨论。丽水日报纸媒和“两微一端”持续报道,共计发稿一百余篇,取得了极佳的报道效果。在当年的中国报业重大主题宣传峰会上,这组报道获年度双十佳融合传播奖。
当受众的阅读习惯逐渐改变时,在大主题中讲好小故事,也是主流媒体实现“吸引人”而后“引导人”的基本要求。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紧扣这一重大主题,我与丽水日报深度报道部同事策划推出大型系列报道《奋进70年,丽水“四个一”》。与以往的主题报道不同,在这组系列报道中,山、水、林、田、湖等自然风物成为主要载体,以“四条路”“四座山”“四条河”“四块地”“四本账”等12个主题展开,讲老百姓身边故事,完成了叙事方式的创新。当年,这组报道获浙江新闻奖系列报道二等奖。
前些年,我的老师,丽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编施龙有出版过一部新闻专著,书名是《沿着江河看大海》。对于这种新闻境界,我很是向往。在我的理解中,这也是对“在大主题中讲小故事”这个理念的一种更具诗意的表达。当一个又一个的小故事,鲜活灵动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汇聚在一起,折射出时代节拍,我想,它们就能够组成一幅当代“清明上河图”。当然,这也要求记者在练得一门好手艺的同时,学会坚守,懂得沉淀,从而破除当前新闻从业者中那种“未入门,便跳槽”的现象。
这些技能你get了吗?
■ 在大主题中讲小故事,既是时代对新闻的要求,也是一名记者能在激烈竞争中奋力创新、更接地气的实用技巧。
■ 走进现场至少包括两层含义,赶到现场只是第一步,通过多种交流方式,获得事件关键人物的认可与信任,走进他们的内心,引发他们的共鸣,才算真正走进了现场。
■ 每位记者心中都应该有一个判断新闻价值的坐标轴。在这个坐标轴中,横轴是当地的最新实践,用以保障时效性;纵轴是时政方针,用以检验新闻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