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图书馆,福建 莆田 351100)
引言:工作系统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分配和协调各项工作的开展,而员工处于支配地位,引导员工在各个时间和地点开展不同工作,在一些地方自动化完成,更具现代化特色,可以快速提高图书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产生更加巨大的作用。
当今,图书馆管理模式在经历闭架、半开架以后,形成了对外开放的全新形式。在这一模式中,客人流通较大,而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始终以重复的体力劳动和基础的计算机操作为主,加重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导致工作引导系统的用处不大。因此,在对图书馆管理工作进行引导的同时,要保证和保持工作结果的有效性,提升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在进行整改的同时,重视到工作内容的复杂程度,转变以往的工作形式和系统结构,提升图书馆整体的工作质量。
对图书馆的管理系统进行改革,不仅要重视到工作内容和工作人员的方面,更要对工作任务进行合理划分,保持各环节工作的透明。而图书馆的岗位工作主要分为本职岗位工作和临时岗位两种,在对人员进行分配的同时,要重视到劳动者的主观因素方面的影响。
在传统的人员分配上,图书馆管理者普遍认为,可以根据个人能力和品德素质分配更多的内容,能者多劳、善者多劳,导致主观情绪的失控,长期下去,产生较大的压力负担。同时,临时岗位的人员调度比较频繁,通常在员工进行本职工作的同时进行临时工作的安排,使员工的岗位工作形成出明显的动态变化,缺乏对员工工作情况的实质了解和沟通,导致其任务量、任务形式上存在不合理。
通过工作系统的引进,将员工的工作内容形成固定模式,将工作的发起者从人转移到系统上,由系统对任务量进行计算和分配,通过统一的管理模式来进行调度和划分,能够有效提升工作的质量,让系统保障员工工作的公平性和准确性。
“大流通”概念是马克思对于商品生产和流通而提出的,是指除生产阶段意外购买生产资料阶段和售卖商品阶段。陈文玲提出:涵盖一切进入流通可以交换的、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物质载体与非物质载体以及交换关系的综合。
根据图书馆本身的工作服务情况和管理需求,不断对系统的结构流程和工作配给进行干预和调整,有效保持工作引导系统整体结构的有效性,是构建工作引导系统的主要方式。在对系统进行构建的同时,要根据工作的各个部分进行干预,如:管理、整理、统筹、服务、录库等,及时进行多种工作状态、工作形式、工作时间、工作内容进行管理,使其形成完整的结构,系统化、科学化、合理化,从而提升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引导系统主要以“引导”为主,干预员工进行工作和服务。在大流通的背景下,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主要针对“服务”而进行的。在这一部分中,要及时地对各个工作环节进行联系和调整,使其形成一个工作整体,环节内的各部分按照不同分工和流程,对各个部分进行协调。除“服务”工作以外,还应该了解到工作内容和程序,对博物馆内的问题形成全面分析,对人员进行合理工作岗位的派遣和调整,以保持社会服务质量,保证服务内容的有效性。引导系统的作用应该在原有的系统基础上进行改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使系统更加适应博物馆发展的需要。
引导系统,不仅要对员工的状态和情况进行掌握,也要对图书馆的管理内容进行构建,包括书籍的种类和库存程度,损坏和清除流程,建立全面的系统化程序,职能涵盖与图书馆管理的各个方面,如:馆藏资源量、馆舍面积、馆员队伍服务能力与服务模式等,充分发挥出工具功能,切实地帮助管理者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同时,系统扩展更要建立起消费者的使用通道,并赋予一定的权利,如:服务咨询、人员配给、求助帮助等通道建设,继而扩展引导系统的职能范围,形成更加现代化的结构形式。引导系统的职能扩展,是现阶段社会服务的要求,也是提升博物馆服务质量的有效方式。
图书馆作为对外开放的场所,其社会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始终是影响工作质量和效率的主要内容。作为系统评价中的重要一环,服务评价并非根据员工的社会评价等单一的方面进行评价,而是在工作内容统一部署以后,对员工的个性素质进行评价,不仅要保持评价结果的有效性,更要保证评价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评价机制也是引导系统的一部分,通过评价结果,能够让员工了解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和博物馆发展的主要方向,从而提升个人的服务素质和社会服务质量。
总而言之,通过对新型的工作系统的构建,能够让员工意识和认识到自身工作的流程和作用,使其始终保持在固定的工作岗位上,在划清工作界限的同时,保持了工作透明化,便于对员工进行评价,对图书馆进行合理整合,防止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产生和出现。随着图书馆管理模式的发展,构建出合适工作引导的员工系统,是提升员工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有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