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神雕雕塑有限公司,河南 郑州 450000)
非物质遗产主要以物质的形态存在,是与人们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文化形式,例如,各种艺术表演、节庆民俗、传统手工艺、传统医药等。非物质遗产的坐、特征、内容都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继承,科学的界定非物质遗产的概念有助于提高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效率,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主要对非物质遗产的概念内涵进行分析,总结非物质遗产保护有效方法。
非物质遗产的定义来源于国际社会已经界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及我国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遗产资源出台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等法律规定。非物质遗产是在民族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非物质的形式存在的,具有文化、艺术和历史属性的独特技艺。历史文化遗产的类别可以分为表演艺术、手工艺、风俗传统、节庆礼仪、传统医药等多个类别。这些非物质遗产以口耳相传的形式存在,以亲身示范为媒介,通过多种语言表达方式进行传承。非物质遗产主要产生于民间,来自我国先民的生产生活,是对人民群众日常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非物质遗产是与传统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在界定非物质遗产的定义时不仅要关注非物质遗产的外在表现形式,而且更要关注非物质遗产传承人的传承延续活动,这样才能提高非物质遗产传承工作的质量,通过非物质遗产传承达到弘扬传统文化精神的效果。
界定非物质遗产的方法是通过开展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工作得来的。考察非物质遗产是否具有传承性是界定非物质遗产的主要依据。非物质遗产是通过积累和传承也实现的,非物质遗产是否有清晰的传承谱系对于考证非物质遗产的历史文化价值有重要的意义。具有清晰的传承谱系可以展示特定区域、特定种群民族人们的文化追求,世世代代保留的非物质遗产才能原始真切的反映历史文化风貌,以及展示特殊的历史人文环境因素。
判断一种传承性的历史文化表现形式是否能够成为非物质遗产,还要看其是否具有广泛性,只有具备充分的群众共享性历史文化形式才能称为非物质遗产。可以说非物质遗产是在群众的生产生活中长期留存下来的人类文化成果。例如,广泛流传的口头文化可以被称为非物质遗产,这种世代相传的形式可以反映先民共同的思想价值观念,得到了人民群众广泛认同,体现了人民群众共同的情感、历史和价值观念,可以反映群众的思想文化,因此可以界定为非物质遗产。
非物质遗产是民族全体成员的共同审美习惯,是民族个性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民族传承生活方式的活态显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表现特殊时期、地域、族群的生活方式。非物质遗产与当时的生产水平有很大的关系,而且产生这种文化遗产的背景与地域的生活方式有紧密的联系。例如,代表各地特色的彩陶、黑陶工艺、铜镜等都可以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心理,具有展示风俗习惯的作用。所以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看其是否以口头相传的方式进行活态显现。凡是对民族生活生产方式进行活态显现的形式都可以成为其界定为非物质遗产的原因之一。
当前全社会对非物质遗产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国家深刻的认识到开展非物质遗产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强调深刻的研究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的规划。这种情况下应当积极的落实国家有关保护非物质遗产的要求,完善非遗保护工作体系,明确各部门非遗工作的任务,形成综合性的非遗工作体系,促进非遗保护工作的科学化、立体化、全面化,针对性提高非遗保护工作的质量。
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应当由专业的部门加强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保地方政府应当大力完成非遗保护工作组织,配齐非遗保护工作力量,赋予非遗保护工作部门以必要的经费、人才和设施。例如,应当成立专业的非遗保护工作队伍,大力引进具有非遗法制化工作理念,有专业管理能力,能够对非遗工作体系进行评估的人才,从而找出地方非遗工作的主要问题,提高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的整体质量水平。应当依靠非物质遗产保护专业部门对工作重点进行评估,找出工作中的短板,构建完善的非遗保护工作申报、宣传和管理机制,为非遗保护奠定必要的基础。
做好非物质遗产保护的关键在于加强项目开发和传承人的管理工作。当前我国还要在现有非遗项目的基础上大力挖掘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加大非遗项目的保护力度,注重提高基层非遗资源挖掘的工作力度,同时完善国家、省、市、县非遗工作体系,对于有地方特色和较强价值的项目给予积极保护。还要大力加强非遗传承人的管理工作和,尤其重视向传承人宣传非遗项目传承的办法和措施,推动传承人积极开展传承活动,加强对传承人的专业培养工作力度。只有重视开展非遗传承人的辅导培训工作,给予传承活动必要的资源支持,才能提高非遗项目传承的质量。
结论:非物质遗产是传统民族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对现代社会精神文化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代社会应当充分的挖掘保持非物质遗产资源,构建非物质遗产保护体系,提高非物质遗产保护的针对性,在充分保护的基础上加大非物质遗产的宣传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