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金奉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逐渐成为教师的重要任务。核心素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还可以理解为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而达到的综合能力,可以具备较强的数学思维,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更好的适应社会[2]。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逐渐具备核心素养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数学学科的逻辑性和抽象性相对较强,数学核心素养与数学教学内容具有直接的联系,可以对教师的教案设计、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提供指导,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将核心素养培养充分落实。
数学核心素养是人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其需要具备数学基本特征,能够适应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当前数学核心素养可以细分为六项内容。小学数学是学生未来数学学习的基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与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存在着一定的联系[3]。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整体性和持久性,同时存在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使学生逐渐具备数学问题意识。由于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容易受到逻辑思维特点的影响,因此缺乏一定的问题意识[4]。而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利用合理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数学知识了解到事物本质,从而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逐渐形成一定的数学问题意识。还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不仅可以使学生的实践意识逐渐增强,还可以使学生学会总结、归类数学知识,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为学生实践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教学设计是数学教学中的基础环节,会对教学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但是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只注重重点知识的教学,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不足[5]。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就要注重教学设计的优化,使学生能够理解所有的知识点,同时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从而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进行培养,逐渐形成良好的数学态度。
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因数与倍数》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容易将因数与倍数混淆,所以教师可以结合这一问题在基本知识讲解完成后,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加深对因数与倍数的理解,教师还可以在讨论完成后结合案例进行讲解,对相关知识进行总结,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能够合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由于小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所以教师就要在课堂教学中转变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好奇心充分利用,根据数学教材设置合理的教学情境,使其更加贴近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6]。
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圆的认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媒体观看视频:动物园里正在参加比赛,小狗、小猴和小老虎正在进行自行车比赛,小狗的车轮是圆的,但是车轮不是在轴中间,所以它拿了第二名,而小老虎的车轮也是圆的,所以它得了第一名,小猴的车轮不是圆的,在骑车过程中一颠一颠的,所以是倒数第一名。通过这样的教学情境,学生会感觉到很有趣,从而更加积极主动的进行相关知识学习,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数学的实践性相对较强,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过程中,要注重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进行结合,使学生可以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深入理解数学知识,掌握学习技巧,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课堂实践,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实践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还可以走出课堂,利用课外知识进行引导,使学生在课外实践过程中拓宽认知。
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对称、平移与旋转》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相关教学工具为学生设计一些动手操作环节,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折一折,拼一拼,剪一剪,让学生通过这样的过程更加直观的了解相关知识,在完成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将图形进行移一移,画一画,摆一摆,使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平移,对称和旋转概念,掌握相关数学知识,提高课堂学习热情,建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中数学抽象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还是小学数学学习的基本思想,可以促进学生逐渐形成理性思维。在小学数学中通过抽象所得到的是基本概念,其中包括了关系与法则。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通过抽象的概念深入理解事物的本质,所以多媒体技术可以为教师教学提供较好的辅助作用。
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认识自然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出星空图片,使学生对图片进行认真的观察,然后让学生数一数到底有多少颗星星,一个星星对应数字1,两个星星对应数字2,这些抽象的结果就是自然数,通过这样的方法就可以让学生直观形象的了解自然数概念。为了使学生对数量与数量的关系进行明确,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将数量变化过程进行动态演示,让学生了解到数是一种符号表达,让学生对相关定义具有更加深入的思考,掌握知识,利用动态直观的方式联系抽象与具象事物,从而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中逻辑推理是重要的内容之一,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间的联系,构建合理的知识架构。数学知识比较系统化,可以看做是一个逻辑体系,数学教材中的各个公式和定理都是数学家们通过不断研究而获得的成果,其研究过程中蕴含着深刻的数学思维过程。小学数学内容虽然比较简单,却与推理和判断具有紧密的联系。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指导学生可以进行自主探究,让学生对公式和定理等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来进行推导,并且鼓励学生表述自己的观点,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逻辑推理能力。
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圆柱的侧面积》教学中,教师可以课前布置作业,让学生寻找圆柱形包装盒。教师在教学课堂中可以先提出问题:将圆柱形包装盒用剪刀剪开,会出现什么图形?学生在对圆柱形包装盒观察和思考后,会出现不同的答案,有的学生说是长方形,有的学生说正方形,然后教师通过学生的猜想让他们进行自主探究,学生通过探究会发现,如果随便一剪,就会生成平行四边形,如果沿着圆柱的高去剪,就会生成长方形或者正方形。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怎样会出现长方形,怎样会出现正方形。学生通过探究会发现如果圆柱底面周长大于或者小于圆柱的高时,就会出现长方形,如果圆柱底面周长等于圆柱的高时,就会出现正方形。教师再提问学生怎样进行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呢?学生在自主探究后会得出结论,推导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原理。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师将理论知识传输和计算讲解的过程替换成了学生自主探究,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认识,逐渐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针对学生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